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入世在即,我国船舶配套企业将直接面临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国内船舶配套企业,特别是多年来在为我国船舶的配套中壮大起来,并且确实为我国船舶工业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地配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大家知道,WTO是当今规范国际经营规则的国际组织,它的宗旨是通过实施非歧视性原则,更自由贸易原则,可预见原则,更  相似文献   

2.
2001年是跨世纪的第一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和我国加入WTO的临近,企业将直接面临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我国船舶配套工业将迎来更大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多年来伴随我国造船及船舶配套工业发展壮大起来的地配联营企业,也将面临更大的冲击与考验。为进一步做好地配联营企  相似文献   

3.
湖南工业发展的产品配套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建立基于专业化分工的配套协作关系是区域产业发展的普遍现象。湖南工业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但产品配套能力仍然明显不足。本文分析了制约湖南工业产品配套能力发展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湖南提升工业产品配套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王谦 《商业研究》2005,(7):78-80
私营中小企业如何生存和发展,确立合理的发展模式至关重要。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但如果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建立了协作配套关系,则可以实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首先阐述了配套型发展模式存在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提出了我国实施配套型发展模式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
产品配套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其是否能充分体现“三公”性——公开、公平、公正性,在企业“内抓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能充分体现“三公”性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在产品配套管理工作中体现“三公”性,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方式已愈显不适应。只有顺应大协作的发展趋势,企业才能步入良性循环。嘉陵集团在开发民品之初,就摈弃了完全军工生产时期的大而全、小而全生产方式,明确提出走专业化协作、社会化大生产的道路,创建了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嘉陵牌摩托车经济联合体”将数  相似文献   

6.
正一、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船舶配套生产体系是在计划体制下,根据军船建造的需要,通过全国大协作、仿制、技术改进和自主研发等途径,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建国初期,根据1953年中苏签订的"六四"协定,我国建造苏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中度低、缺乏核心技术、未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网络,种种不足使得船市低迷期的我国船舶配套企业生存和发展压力骤增。今年9月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召开我国船舶配套业发展座谈会,来自财政部、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两大船舶集团公司及全国重点配套企业的代表30余人参加了会议。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主持会议。  相似文献   

8.
韩国从上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造船业。造船业起步后,船舶配套设备完全依赖从国外进口,从船板、船机到各种配套部件,几乎是100%的进口货。一艘船建造完工交付后,韩国造船企业算算细账后发现,自己仅挣下了几个劳动力的血汗钱。这种切肤之痛使韩国造船人深深体会到要发展本国的造船工业,就必须同时下大力气发展船舶配套业,要尽快实现国产化,  相似文献   

9.
纵观造船强国的船舶制造产业发展之路可以看出,造船强国普遍重视国内船舶配套产业的发展。欧洲船舶配套产业主要致力于新产品开发、许可证技术转让、售前售后服务,以及高精度高附加值自动化设备的设计与制造。同欧美日韩船舶制造强国的船舶配套产业发展水平相比,我国的船舶配套产业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弱,主要生产的船用设备远远不能满足造船的需求,船用设备系统集成总体配套能力相对较弱。与此同时,我国的船用设备尚未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网络,相对制约了我国船舶配套产业研发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提升产业配套能力,承接产业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一轮的产业转移过程中,我国东部地区的一些企业纷纷向中部地区转移.而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却存在着企业规模较小,配套实力弱,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等诸多问题,缺乏做大产业基础.为了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中部地区应充分认识产业配套的重要性,承接的产业尽可能与当地的主导产业相配套,对没有配套能力的产业要进行全产业链招商,加快对重点引资领域的配套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以尽快提升产业配套能力,推进中部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