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晔 《金融博览》2005,(12):9-9
循环经济是一种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现代经济发展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对传统行业进行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以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推动、技术支撑、市场驱动和公众参与等方方面面的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2.
建设新农村,旨在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和谐的新型村落。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二十一世纪我国向小康社会这一伟大目标全面挺进中的一大建设壮举。循环经济,是指在经济发展中做到资源循环使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并存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我国广大乡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分析了在循环经济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3.
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世界潮流。本世纪头20年,我国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但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为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根据我国实际,借鉴国际经验,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正确理解和把握循环经济的内涵发展循环经济,首先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是一种把经济与环境保护融为一体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融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为一体,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以循环经济模式代替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必然的选择。循环经济模式,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以资源  相似文献   

5.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能促使政府、公众、企业等循环经济行为主体摆脱单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标准,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各方面的效益,基于各种效益综合最大化作出行为选择,形成促进循环经济良性发展的作用机制。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重要任务和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在研究中是往往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发展模式,以回收利用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也是西安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但是现今的西安在资金、技术、设备不足的状态下盲目的追求上述模式,只能导致现状的问题越发的凸显。为此提出先简单经济解决,逐步完善的建设具有西安特色的循环体系思路。  相似文献   

7.
廖志良 《海南金融》2015,(1):80-82,86
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下,发展循环经济是海南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资源有效利用的必然选择。本文以海南省昌江县为个案,通过分析其循环经济的现状与问题,研究其循环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的相关性分析,就金融如何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李玲 《中国外资》2008,(9):182-183
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各国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当务之急。循环经济生产模式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然而从我国面临的经济高速增长、环境状况严峻、资源相对缺乏的形势出发,要完成这一目标,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在研究中是往往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发展模式,以回收利用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也是西安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但是现今的西安在资金、技术、设备不足的状态下盲目的追求上述模式,只能导致现状的问题越发的凸显.为此提出先简单经济解决,逐步完善的建设具有西安特色的循环体系思路.  相似文献   

10.
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为当地金融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立足柴达木现实经济基础,认真分析柴达木循环经济和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客观判断金融资源与循环经济互动效应,总结得出:柴达木循环经济为当地金融发展提供了金融经济信息互动、发展成果共享、促进金融稳定、推进诚信体系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等10个平台。  相似文献   

11.
丘作良 《中国外资》2008,(9):203-204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已经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区域循环经济是自然、经济、社会多维发展空间的综合体系,具有层次性、动态性和区域性特征。它既受自然规律的控制,也受人类经济活动的约束。通过区域循环经济模型构建,能够较全面地认识区域循环经济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格局和功能效应,以及分布规律等,掌握各区域循环经济特点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合理有效利用,以及监测和改善区域循环经济的对策,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实践模式,是对人类的生态经济、生态工业、生态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等一切有利于实现社会经济活动“低消耗、高效益、低排放”的理论和技术的集合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以期望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但在这一道路上存在诸多循环经济问题,阻碍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步伐.对此,本文围绕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展开就循环经济产生及发展意义、我国现阶段发展循环经济存在问题、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优化措施的分析和思考,希望对于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有所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类型、制约因素以及模式的构建,提出: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若要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必须对产业集群的循环经济改造进行推进,再发展过程中将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模式植入。并且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营造政策环境、整合产权关系、构建价值链的网络支持、加大公共体系的建设、创建集群品牌、为创新提供动力支撑、推进绿色产业、打造绿色社区、对"集群不经济"进行治理、区域融合度的提升、良好文化环境的营造及法律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循环经济角度出发,提出了应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建设新型畜牧业、发展牧区社会经济,系统探讨和分析草原牧区畜牧业面临的问题和困惑,揭示其问题和困惑的实质,进而提出了发展新型畜牧业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山西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山西是国家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循环经济试点省和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特别是国家批准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为山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媒科技》2010,(5):46-47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循环经济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投融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现就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资融资政策措施意见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对发展循环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系统的发展受经济系统的影响,经济系统的发展也受教育系统的影响,两者是一种互动的关系,高等教育与循环经济的关系也是一种互动关系。重视并发挥高等教育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将椎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03年,我国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十六届四中全会和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乌海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已面临资源枯竭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是其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十六届四中全会和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乌海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已面临资源枯竭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是其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柳林是一个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经济县,近年来,柳林县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在一些领域开始了循环经济的尝试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柳林县的循环经济建设目前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笔者就此谈几点看法。一、财政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