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外经济评论》2006,(4):28-30
【美国《商业周刊》2006年1月23日】这是强者和强者之间的联姻。世界上最大的一些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包括汇丰银行、高盛公司、美国运通银行、皇家苏格兰银行和美国银行)投入了数十亿美元的资金,用来购买中国最大金融机构(包括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的战略股份。西方人希望接触到中国的存款者以及他们高达1.8万亿美元的存款。他们还希望帮助中国的大银行上市,并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发财。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一份调查资料表明,美国每年小型企业所带来的金融服务收入为780亿美元,小企业给银行提供的回报高于市场平均回报率,目前美国80%的银行正在想方设法扩展他们对小型企业的业务。而中国的现状则是———众多的中小企业因为缺乏资金而丧失了许多商业机会,银行...  相似文献   

3.
《天津经济》2008,(10):18-18
近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逐步升级,各国的房贷市场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对于中国的房贷是否存在同样的风险,是否也可能会演变成像美国次贷那样的金融冲击波这一问题,许多专业人士给出了答案,他们认为中美两个房贷市场存在根本性差异,类似美国的次贷危机不会在中国市场重演。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银行所持有的与次贷相关的金融产品规模并不大,遭受的直接损失比较有限。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的银行业界,有一个群落,因为其政策上的特殊性又保持低调而一直不为媒体所关注。这就是中国的三大政策性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这批在所谓第二次改革浪潮之后的1994年催生的“特别银行”,在近10年中对中国的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确实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但中国的“入世”和2005年金融业的全面开放,为这些“特殊时期的历史产物”提出了新的课题,他们还会永远“政策”下去吗?如果不再有“政策”上的特殊安排,他们下一步应朝哪里去?是“寿终正寝”地成为历史,还是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合并,还是“脱胎换骨”地转型为“商业性银行”?如果成为商业性银行,他们的究竟有多大的生命?  相似文献   

5.
美国有了风险投资,一批从事新经济的人一夜间成了富翁。中国一些手中有项目的科研人员,非常希望有人听他们的故事,然后“砸钱”,问题是──中国的风险投资公司在哪? 有人说没有风险资本就没有新经济。风险资本使许多企业有了走向资本市场的可能。像微软、思科、戴尔等公司都是风险资本的受益者。在美国 1999年上市的公司中,有一半是受风险资本资助的。美国的风险投资额从 1992年的 50亿美元快速增加到现在的每年 1000亿美元。所以说比尔·盖茨们的成功主要在于风险投资商的成功。在美国,风险资本家像苍蝇一样围着具有…  相似文献   

6.
《现代乡镇》2011,(2):141-142
2010年,中国企业在美国资本市场的融资超过35亿美元。美国资本市场对快速成长的中国企业具有吸引力,正是这些中国企业持续的资本需求以及他们一直以来在美国成功的融资活动引起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注意。  相似文献   

7.
《海外经济评论》2005,(45):17-20
【美国《华尔街日报》10月24日】 10多年来,Diagnostic Products Corp.的员工经常贿赂中国医生,让他们选择从Diagnostic购买实验室测试设备。今年5月,它最终付出了代价:美国监管部门裁定该公司违反了美国反贿赂法,对其处以200万美元罚款。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快讯》2003,(37):34-34
中国对邮政行业的垄断保护以及对国内商业的有关规定已经招致美国一些商业机构不满。他们指出,这种保护性政策不仅正在减缓外国速递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削弱了中国政府创造就业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英国《金融时报》12月25日】在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倒闭后的几周,中国政府中明显能感觉到一丝最终获胜的得意。中国官员们公开推测,借钱给美国人、让他们为行将就木的银行纾困是否明智。中国对美国的肆意挥霍发出了不满的啧啧声。有人重新提到了高盛(Goldman Sachs)有关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27年前超过美国的著名预测——或许这一预测会提前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0.
张祖 《江苏经济》2003,(4):26-27
近代中国两度经历了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然而,这两次转变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和意义。19世纪40年代,西方列强通过战争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国门,除了输入商品外,还在中国开办银行、经营交通运输、设工厂,进行直接投资。  相似文献   

11.
1995年10月18日,美国出现了一家没有建筑物、没有地址、只有网址的银行,它就是全球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安全第一网络银行的出现,掀开了全球金融业的新篇章、拉开了银行与网络经济握手的序幕。一时间,E-Banking(网络银行)的概念风靡欧美。电通银行(Telebank)、网通银行(Netbank)等一大批闪兴网络银行迅猛崛起,花旗银行、大通银行、富国银行等老牌银行也急起直追,纷纷调整营业布局,加快开展银行业务。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统计,美国目前已有400多家金融机构推出网络业务,到1999年底,介入网络银行的美国家庭已有大约600万户,占美国家庭总数的5%以上。  相似文献   

12.
李琳 《环球财经》2004,(11):64-65
外资投资城市商业银行有利于他们的业务在中国迅速展开,为他们全面适应中国市场做好准备。而参股国有大银行,无疑是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周刊》2007,(44):14-14
美国一些最有实力的经纪公司发现了保持并购投资繁荣的决窍:积极进军中国。由于信贷市场动荡,美国的并购投资正在放慢速度。但是,据独立的市场调查公司dealogic说,美国私人股权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在6月份达到创纪录的31亿美元。投入中国的美国私人股权资金在3年中增加了将近6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高斌 《环球财经》2008,(5):86-87
受美国及本土市场日益萎缩的影响,日系汽车制造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而他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仍具增长潜力的中国市场  相似文献   

15.
经纬 《中国高新区》2010,(5):114-117
1902年,花旗银行在中国上海设立首家分行,成为第一家在中国升起美国国旗的银行。该行设立的最初目的是为适应美国同中国的贸易与资本输出的需要及代美国政府收缴清政府的“庚子赔款”。  相似文献   

16.
王雨佳 《新财经》2009,(3):44-44
中国汽车市场超过美国只是时间问题。但是,现在讨论中国汽车业是否能够在2009年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消费国,是没有现实意义的。早在1994年,日本汽车产量就曾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量第一大国。2006年,日本再一次坐上了“第一”的宝座。但后来,这个“第一”又被美国夺回。美日两国都认为,这是非常正常的市场行为,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相似文献   

17.
晋美 《民营视界》2004,(7):29-30
近20年来,中国民间与美国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许多中国家庭都有子女或亲戚在美国留学或移民,美国也几乎家家都在使用中国的产品。但是,中国民营企业有计划的走进美国应该说是刚刚开始,但它在今后20年内将会形成一股潮流,而且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企业走向国外远比出国留学移民或产品出口复杂得多、中国企业希望能比较顺利的进入美国,就需要了解很多新情况,学习很多新知识,建立许多新观念。  相似文献   

18.
蔡冰  罗兵 《辽宁经济》2001,(1):25-25
一、世界范围内网络银行的发展状况  在网络银行发展中,美国和欧洲处于领先地位,其数量之和约占世界市场的90%以上。1996年底,美国有近2000家银行、储蓄、信贷机构在Internet上设置了网点。世界金融巨人花旗银行在1997年开始实施一项依托网上银行服务将其客户群以1亿扩大到10亿的宏伟计划。目前,美国网络银行业务量已占传统银行总业务量的15%以上,约有450万个家庭每月至少使用一次网上银行功能或在线支付功能。据估计,到2005年网上银行业务量将占其银行总业务量的50%,在未来10年中美国将有95%的家庭在Internet上办理业务。 …  相似文献   

19.
QFII的2005?     
简洁 《环球财经》2005,(2):64-66
2004年已然远去,无论失望抑或兴奋,对于QFII们来说,他们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中国资本市场。当然,他们也在被中国资本市场的种种“现状”所困扰。  相似文献   

20.
《现代乡镇》2004,(7):17-18
美国对中国投资一贯十分重视,他们认为:中国有很大的市场、有低成本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是一个值得去开发和发展的地方。但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很多项目出笼之前,自身并未对该项目做严格的市场调研与审核,尤其是没有做严密的科学风险分析和预测。因此,不少项目上马后,在动态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没有料想到的问题,致使美国在华投资的企业,大都不能达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