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借助林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机遇,进行林地资源的集约经营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对于实现南方丘陵地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统计分析法与实证研究法,针对南方丘陵地区株地利用状况与存在的问题,通过完善袜地产权制度,实行林地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提高林地的集约利用度,对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等内容进行研究.基本结论是:通过完善林地产权制度,实行林地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提高林地的集约利用度,保护生态环境等措施,引导我国南方丘陵地区走上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并强调在大力开发林地资源,提高林地资源集约经营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南方丘陵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使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相协调,并且要考虑南方丘陵各地区本身独特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地区独具特色的林地绿色农产品.  相似文献   

2.
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令世界瞩目,我国不断地向更高水平的现代化迈进,但仍然面临巨大的障碍,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成为瓶颈.文章通过对几个发达国家(美国、德国、日本)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发展模式的梳理和分析,得到一些有利于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和启示:政府要为小城镇建设提供法律层面的立法保护和政策支持,统筹全局、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硬件条件;在发展过程中处理好城市和农村政府的关系;发挥民众和各类组织的作用,这样才能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城乡一体化道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吉林省1999年与2004年两期遥感资料,在GIS的支持下建立空间信息库,获取该省土地覆盖类型动态转移数据矩阵,通过构建生态状况动态变化评价模型,评价该省在1999年至2004年间生态状况的变化情况,并应用Markov链模型对未来该省土地覆盖格局和生态状况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吉林省1999年的综合生态贡献指数值为54.48;2004年为57.31,△E值为2,83,变化率R为5.19%,说明在1999年至2004年期间,吉林省综合生态状况指数在逐渐上升,生态状况质量明显好转; (2)吉林省未来土地覆盖类型分布的总体特征和生态状况的发展趋势是林地面积逐渐增加,而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耕地的面积逐渐减少,生态贡献综合指数在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4.
论城乡生态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较详细地论述了城乡生态经济一体化的概念,指出了牢固树立城乡生态经济一体化发展观念的意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实现城乡生态经济一体化所造成的城乡综合优势和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并就如何实现城乡生态经济一体化目标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5.
利用宜川县1997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中国陆地生态服务价值的测算方法对宜川县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处理,探讨宜川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997~2010年,宜川县的耕地大量减少,园地大量增加,林地、牧草地、建设用地呈缓慢增加趋势;宜川县的生态服务价值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园地和林地的增幅最明显,耕地和未利用地的服务价值都在减少,牧草地的服务价值略有增加,其生态服务价值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不同时期ESV对生态服务价值指数有明显的敏感性波动,但指数均小于1,说明该研究区内ESV对生态服务价值指数缺乏弹性,结果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6.
缓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广州市目前亟须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通过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的不同侧重,基于多目标规划模型与CLUE-S模型对广州市2025年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进行优化配置。结果表明:(1)与现状相比,兼顾两者效益情景的土地利用优化方案最为合理:效益提升最为协调分别为9.35%、9.58%,不同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适中;(2)广州市对生态、经济效益的不同侧重主要导致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的变化较大,未来规划应注重这三种地类的合理规划;(3)多目标规划与CLUE-S模型的结合,可以有效解决广州市多情景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拟。研究结果对广州市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镇江市土地利用格局演变与情景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镇江市为例,运用动态度模型、转移矩阵分析1994—2012年土地利用格局的演变特征,并设定情景方案利用改进的CLUE-S模型对区域未来演变趋势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1994年以来镇江市土地利用呈现出"缓慢提升—快速上升—稳步下降"动态演变特征;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主要表现为耕地向建设用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向园地景观类型的转化;改进的CLUE-S模型在300m×300m尺度上最佳,耕地保护情景下,限制区内基本农田用途转化,制约了建设用地的适度扩张,预计到2030年耕地比重增加4.35%,主要分布在镇东平原区;经济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空间扩张最为显著,预计到2030年面积增加15.26%,主要侵占各建成区周边大量耕地;生态保护情景下,预计到2030年林地、水域等生态保护用地面积增加,主要分布在镇西丘陵区。分情景的模拟方案为区域土地利用调整与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拟于2009年8月22日在长沙市举行,会议主题为: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包括4个子题:(1)村镇土地利用规划与新农村建设;(2)土地整理与节约集约用地;(3)土地开发利用与城乡一体化发展;(4)城镇建设中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又一次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0.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人口、资源向城市集聚,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和扩散的双向变迁过程。其中,两股力量首先在城市郊区交汇,再逐渐向乡村延伸。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用耕地被大量地转化成建设用地,现代化建设用地与农地资源和农民权益保护的矛盾冲突日显突出。文章将以北京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践为例,探讨城乡一体化与农民非农用土地经济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城乡一体化大的背景下对苏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以下重要观点:苏南农村产业发展面临着进一步的调整,要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要对城乡进行整体规划,重塑农村空间;要不断地完善农村社会机制,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和新的动力;要对农村稀缺的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等等。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为城乡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自身则日益"边缘化",其医疗保障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建立覆盖全民的分为三个层次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安全网:第一层次为基本医疗保障;第二层次为补充医疗保障及商业保险;第三层次为医疗救助,可以更好地发挥保障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最终的目标是构建城镇职工一体化的医疗保险体系。  相似文献   

13.
昆山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综合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昆山市域为研究范围,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法构建适宜中小尺度区域的县(市)级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从经济、民生、科教、生态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总结分析了昆山经济、社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以及重点建设方向等。为提高政府对县(市)域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科学管理水平和为制订宏观调控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该文对义乌建设用地增长的历史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义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建设用地增长与人口和GDP的急剧膨胀是一致的,在城镇建设用地急剧扩张的同时,农村建设用地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建设用地总规模的扩张基本上是理性的。研究发现:今后一段时间,义乌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建设用地的增长面临"政策瓶颈"、"产权困境"和"生态红线"等,只有剥离附着在集体土地上的农村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扬弃"一户一宅"政策、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节地型公共政策体系等,才能在保持建设用地总规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新增建设用地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RS和GIS技术,通过构造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转换矩阵分析了1990-2010年的碳排放效应,得出结论是:第一,耕地的转出量最大,主要转向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导致的碳排放变化量也最大。第二,草地的转出量居第二位,主要转向林地和耕地,收支相抵最终使碳汇增加。第三,林地虽转出绝对量较大,但3/4以上没有发生转移,保持了北京市碳汇量的稳定。第四,水域转出的绝对面积最小,主要流向耕地和建设用地,也增加了碳源。第五,建设用地转出的面积较小,主要转向耕地、草地和林地,相应引起碳排放减少;但其转入面积最大,使其成为碳源增加的决定性地类。第六、未利用地主要转向建设用地和林地,导致碳源增加,其净碳排放功能却存在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6.
一、生态扶贫的提出和内涵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提出了生态扶贫这一思想,将生态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方式之一.《建议》指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应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扶贫.生态扶贫的内涵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生态扶贫是“五位一体”总布局的一次具体实践.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应融人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它指向了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地区,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桉树等人工园林大规模种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选取滇西南的西盟县为研究区,以GIS和RS技术为平台,以NPP、土壤保持、生态盈余/赤字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四类反映生态效应功能的物质量为基础,以货币的形式测算生态环境综合效应价值量。结果表明:(1)2000—2015年15年间西盟县生态效应价值量下降了10.69亿元,其中植被NPP和土壤保持价值量增加,而生态盈余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价值量下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研究区生态效应价值量的贡献最大,而植被NPP贡献最小。(2)西盟县生态效应价值量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部、中部林区以及东南地区,生态效应价值量最大的乡镇是中课乡,较小的乡镇是勐卡镇、力所乡。(3)从用地类型看,近15年来,天然林地的生态效应价值量最高,但是一直呈下降趋势,下降了10.02亿元,而橡胶林地的生态效应价值量增加最多,增加了4.31亿元。桉树林地、茶园、水田和旱地的生态效应价值量也逐年增加,而灌木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的生态效应价值量逐年减少。(4)15年间对西盟县生态效应价值量贡献最大的是天然林地,占74%~81%,其次为水田和旱地,占15%~17%,其他用地类型的生态效应价值量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8.
信息化对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乡一体化作为我国协调城市和农村两大地域经济和社会系统的重要方式,在未来全球信息化的浪潮中,将会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产生更加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文章从城乡地域社会经济、人口流动和居住空间的变化、城乡文化和思想意识的交流以及城乡地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出发,分析了信息化对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所带来的各方面影响,并就城乡制度政策改革、统一市场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如何利用信息化趋势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在城乡一体化的框架中,发达地区农村的定位是要利用它的自然资本创造并体现出景观价值,传统文化价值,生态服务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体验、娱乐、教育等多元化的价值.城市化的程度越高,这类服务价值也越高.本文介绍了农村的多元化价值,分析了发达地区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和农村价值存在边缘化倾向,同时指出在保护农村多元化价值和消除农村的边缘化过程中政府必须成为主导者.最后,文章提出在新农村建设中挖掘农村多元化价值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城乡统筹视角,以典型案例长株潭区域为例,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入调研,在开展理论辨析基础上,分析城乡公路交通建设现状问题、影响因素与需求,系统构建长株潭城乡公路交通发展模式并提出路径对策。研究表明:长株潭在城乡路网布局、农村路网建设、城乡结合部交通和公路养护管理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与不足,同时公路交通建设面临城市走廊地带加速形成、城乡一体化空间形态显现、城乡居民出行方式变化、郊区化发展等新因素影响。在此形势下,应着眼于加大对农村发展扶持力度、破除城乡分割分治、促进城乡产业经济统筹发展、促进城乡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等重要目标,重点加快城乡路网一体化建设,创新农村公路建设投入机制,并强化城乡公路交通与现代产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