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芳 《魅力中国》2011,(17):56-56
一、中美贸易概况 中美贸易对中美双方经济发展的影响都甚为深远。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美贸易迅猛发展,呈现出一些新变化。中美经贸关系层级提高,贸易不平衡加剧。中国上升为美国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外最大的贸易伙伴,是美国在全球的第四大出口市场。同时,中国对美出口贸易结构已经跃I:一个新仃阶,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迅速上升。美国近年来持续的成为中国主要外资来源地,中美贸易关系逐步成为世界经济中最重要的双边贸易关系之一,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贸易增长。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亚太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转移.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主要基地。中美经贸规模也不断扩大,并成为重要的贸易伙伴。但中美双方贸易不平衡的事实让美方倍感威胁,并不断对中方施加压力制造摩擦,干扰了正常的贸易往来和发展。如何正确看待双方贸易失衡,洞悉其中利益格局.是解决中美贸易摩擦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认为中美两国国内的宏观经济结构差异是贸易不平衡的根本性原因。中美两国统计口径的不一致夸大了中美贸易不平衡。亚太地区产业转移效应使美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逆差转移到中国。中国比较优势的发挥和美国比较优势的限制加剧了中美贸易不平衡。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应该主要从两国的宏观经济结构入手。  相似文献   

4.
陈利强 《浙江经济》2007,(18):46-47
受益于加入WTO,五年来中国出口贸易快速增长,同时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争端接踵而至,中国已进入了应对经贸争端的高峰期。其中,中美经贸争端尤其引人注目,而争议最大的是中国对美国的巨额贸易顺差而引发的贸易不平衡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刘义圣  王春丽 《亚太经济》2006,(2):37-40,49
随着福建和东盟产业转移及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双方产业同构性日益显现,传统的产业间贸易开始向产业内贸易过渡。在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大背景下,福建和东盟要实现“合作共赢”,进一步发展产业内贸易就成为双方区域合作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中美贸易不平衡原因分析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文章分析了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认为中美两国国内的宏观经济结构中储蓄与投资的不平衡是根本性原因。中美两国统计口径的不一致夸大了中美贸易不平衡,加上转口和转口的增加值以及美对华服务贸易的顺差,会大大缩小中美统计上的差距。亚太地区产业转移的迁移效应使美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逆差转移到中国,美对华的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美贸易。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以来中美贸易增长呈加速趋势,最迟在1932年美国已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对象国,中美贸易结构及其演化成为近代中国外贸结构趋势性变化的缩影。在尽可能囊括近代中美贸易的全部商品并重建贸易品三级分类的基础上,更为详尽准确的进出口贸易结构显示,近代中美贸易存在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两个相异的演化趋势。在1932-1934年之前,中美贸易结构一度呈优化趋势,两国处在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得以实现各自的比较优势和比较收益;在1932-1934年之后,中国未能在国际产业竞争中及时完成工业化,有成为资源出口国和工业品进口国的趋势,贸易结构优化的进程面临中断。从大国经济关系的视角而言,近代中美贸易结构及其演化展现出中国在近代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中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性表现。  相似文献   

8.
从产品内分工视角下看,中美贸易失衡是由于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处于低附加值部分,替代日本、韩国和东盟等经济体对美国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因此,美国实施贸易保护、要求中国提高市场开放程度和人民币升值等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9.
杨伟 《魅力中国》2011,(14):56-56,51
本文对我国和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之间对外贸易关联性进行分析,采用回归分析方法,以美国为例,分析了我国出口贸易和他们之间进口贸易的关联性,得出了它们之间的回归模型,并据此对中美贸易作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美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计算了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的垂直专业化程度以及其主要的来源国情况,并对中美贸易顺差和垂直专业化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认为,垂直专业化程度增加是中美贸易不平衡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对中美贸易顺差的贡献度约为50%,其中来自日本、韩国、东盟的部分分别约为20%、5%和10%。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的签署,使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呈现了新格局。为了研究东盟在华直接投资对中国东盟贸易的影响,本文通过向量自回归理论的脉冲响应函数,对东盟在华直接投资与东盟对华出口贸易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盟对中国的出口、东盟在华直接投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东盟对华直接投资对东盟向中国的出口贸易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崔丹 《辽宁经济》2009,(8):24-2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成与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迅猛增长,东盟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在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不断深入的同时,贸易结构逐步出现趋同化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在双方农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领域中体现的尤为明显。贸易结构趋同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东盟贸易的福利效应,由于东盟无论在自身发展还是在国际交往中都奉行“利益制衡”原则,因此中国与东盟在农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领域中出现的结构趋同化无疑对中国-东盟贸易合作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有关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对外贸易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人民币汇率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有关贸易收支关系的问题。在理论上,汇率变动对一国贸易收支的重要影响已成为一般性原理为人们广泛接受。但是,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动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很弱,且与进口贸易不相关。这表明,中美贸易失衡并非来源于人民币币值低估,通过人民币升值的方式来纠正中美贸易失衡并不符合“对症”规则的要求,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应该在考虑内外部均衡和国内经济稳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稳健地进行。  相似文献   

14.
引入增加值贸易核算体系,测算2000-2014年间中国制造业对美国的出口贸易利益,结果表明:虽然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快速增长,但所获贸易利益极为有限,中美贸易利益分配格局是向着有利于美国、不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尽管中美贸易顺差在2000-2014年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由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地位,出口对我国获取贸易利益的带动作用不强。因此,中国制造业迫切需要改善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低端地位,向价值链的两端攀升,从而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出口获利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中美贸易问题一直是两国一个重要而敏感的话题。多年来,摩擦和冲突一直是存在的,却没有占据主流。自2003年9月,中美贸易摩擦逐渐升温,已经成为近来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讨,指出了争端背后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并对贸易摩擦进行前景分析,提出了对于中国的四点启示。  相似文献   

16.
“早期收获计划”(Early Harvest Programme)是根据《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进行的一项特别安排。在协议签署的时候(2002年11月),我国与东盟尚未就全部货物的降税安排达成协议。为了使双方尽早享受到冉南贸易区的好处,树立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信心,双方先行选择一些共同感兴趣、互补性强的产品,用较快的速度和较大的幅度提前进行降税,先行开放市场。被选出的产品近600种,主要涉及农产品。本文使用巴拉萨1965年用于检验欧共体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果的模型,对中国与东盟六国(ASEAN6,是东盟最早六个老成员国,也是和新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的效果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的出口基地和制造业生产基地,工业制成品出口极大地拉动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本文利用中美数据分别计算了中美两国间贸易成本、垂直专业化指数和中国制造业的空间基尼系数,并实证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美两国间的贸易成本不断下降,中国对美贸易的垂直专业化指数逐渐提高。贸易成本的下降和垂直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空间基尼系数的扩大,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加剧了中国制造业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基于Hummels和Kenow(2000)建立的贸易增长分解模型对近三十年来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进行了分解,指出该增长过程中的两个关键转折点,勾勒出了中国贸易发展的两条主线——依照比较优势的出口贸易扩张和政府主导型的出口贸易结构升级。然后,文章利用一个简化的垂直差异产品模型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出口贸易增长的机理和福利变化,指出了中国未来贸易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开启了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进程。本文评估了中国-东盟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程度,并与韩国-东盟、澳新-东盟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进行比较,说明中国-东盟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特征。通过RCA指标测量了中国与东盟各国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和部门竞争力,以说明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及其相关性,从而揭示中国-东盟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和欧盟的高失业率下,贸易保护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的中国,首当其冲地成为最大受害者。随着“中国制造”在欧美市场的萎缩,国内鞋企把目光投向了一个新的伙伴——东盟,希望通过转移市场规避当前欧美实施的贸易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