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资产质量是银行的生命线,不良贷款比例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国有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如果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长期居高不下,那么,随着加入WT0,必然使银行上市丧失盈利能力、竞争能力和客户的信任与信心,最后必将走向破产倒闭。因此,最大限度地盘活不良资产,减少资产损失,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提高信贷管理水平,已成为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农信社如何加强信贷风险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员工素质是关键,特别是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信贷管理队伍。一要强化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信贷人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使防范信贷资产风险成为信贷人员的自觉行动,从而达到防范信贷管理人员道德风险的目的。二要加强对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三要敦促信贷人员必须及时掌握各项法律法规,特别是一些与信贷资产质量密切相关的基本法规。  相似文献   

3.
张建 《经济导刊》1998,(5):61-64
商业银行持有过高的不良信贷资产,是导致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银行与东南亚国家的银行有着近似的不良贷款结构,即:全部贷款中不良贷款的比率普遍较高,从而引起了我国金融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避免金融系统的整体风险,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4.
信贷管理系列讲座第四讲计算机信贷管理系统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研究所刘姝威计算机信贷管理系统是信贷管理的重要工具。在建立银行的信贷管理系统时,首先,信贷部要提出信贷管理系统的设计思想,信贷管理系统的设计思想是建立信贷管理系统的关键,也是保证信贷管理系统有有...  相似文献   

5.
贷款诈骗大多源于银行的不良放贷,发生贷款诈骗只是银行不良贷款的终极表现,而更多的问题是商业银行贷款业务集中反映为贷款质量差,不良贷款比率居高不下。不正确的信贷思维正在日益成为不良贷款滋生的主要诱因,涉及信贷决策、贷后管理、企业财务分析等各方面,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不良贷款形成的主要因素。结合财务管理和财务会计的有关知识,分析了不正确的贷款思维以及提出了防止不良资产形成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6.
从我国目前的状况而言,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存在着许多问题,完善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的建设有利于加强个人对消费信贷的认识,有利于健全银行对信贷管理的监督;有利于我国适应新的市场形势,应对国际的激烈竞争和挑战。  相似文献   

7.
对于商业银行出现的“惜贷”现象,不少学者从信贷市场中银行与借款者之间博弈的角度来加以解释。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在强调风险防范的同时,未能建立起一套适当的补偿激励制度,由此造成的激励与约束不对称才是导致银行“惜贷”的主要原因。从改进信贷管理制度的角度出发,作者提出了一个初步的改进制度设计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本轮金融危机的根源是美国过度扩张风险信贷,导致风险从银行业向整个金融业乃至全球蔓延。信贷过度扩张增加了银行不良贷款的比例,使得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受到威胁。分析信贷过度扩张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传导机制,并运用CMAXt指标对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信贷过度扩张影响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结论,并提出合理控制信贷规模、防范银行体系风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葛伏龙  林咸刚 《经济师》2001,(2):193-193
清收非正常贷款是农村信用社信贷工作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脱钩几年来,农村信用社加强了行业的自律管理,制订、完善了一系列信贷管理制度,加大了“两清”力度,通过多方努力,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纪律的、教育的各种手段,寻找各种清收渠道,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不良贷款形成原因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职工在“两清”攻坚中思想认识、工作态度、信贷管理水平、经济、市场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农村信用社系统还有相当一部分贷款和应收利息无法收回。部分信用社前清后增,不良贷款绝对额有增无减,不良贷款率高达百分之五…  相似文献   

10.
信贷,作为金融服务的一种形式和手段,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恶意逃废银行债务、信用意识低劣也严重影响到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加强金融管理、重塑信贷关系已刻不容缓。1、建立和完善信贷管理体系。一要建立健全信贷管理组织体系。银行要成立由行长(主任)挂帅的信贷管理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研究信贷投放与贷款清收工作,建立贷  相似文献   

11.
周红英 《经济师》2014,(10):168-169
受经济下行影响,钢贸、造船、光伏等产能过剩行业领域以及抗风险能力差的中小微企业成为不良贷款的"灾区"。在多重因素叠加下,银行不良信贷仍将持续。文章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原因从客观经济环境影响、银行内部管理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商业银行信贷道德风险的类型、特征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建斌 《经济师》2007,(4):249-250
道德风险在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中是普遍存在的。目前经济学界和业界对形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其不良贷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环境和历史制度方面,而在微观方面,特别是对商业银行信贷中的道德风险问题研究的比较少。文章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系统分析了商业银行信贷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13.
当前,银行经营中最大的风险莫过于不良贷款。虽然近几年政府、银行都加大了降低不良贷款的力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国有商业银行目前20%以上的不良贷款仍十分严重,不仅严重困扰国有商业银行自身机制的转换和发展,而且也严重困扰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乃至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因此,在信贷资产业务发展的过程中,要十分注重风险防范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激励与约束: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银行而言,其经营中所面临的道德风险不仅来源于借款企业,更重要、更直接的是其信贷人员的“财德行为”问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管理制度未能对信贷人员的代理行为形成有效的约束,从而导致了大量银行坏帐的产生。现有的信贷管理制度又过度强调了对风险的防范,从而又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银行的开拓经营和整修宏观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本文对此运用契约经济理论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传统及现有信贷管理制度对信贷人员所做的契约安排及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尝试性的提出了一种新的制度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5.
顾卫平 《经济论坛》2001,(14):43-43,51
目前我国银行的信贷资产规模比较大,但投放的质量较差,旧的贷款风险尚未消除,新的贷款风险又已出现。只有深入地挖掘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逐渐化解。一、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从最近进行的银行贷款五级清分反映出来的问题看,不良贷款的形成有历史与现实两方面的原因。1历史原因。造成银行不良贷款的历史原因有三:其一是由于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银行行为基本上属于政府行为,银行只是财政的补充,上一个项目基本上都是“政府点菜、计委写单、财政银行出钱”这样一个模式。此外,企业生产资金周转不灵、发不出工资、…  相似文献   

16.
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化解对策●蔡文权唐晓琴彭平华目前,我国银行贷款规模不断扩大和信贷资产质量持续下降的矛盾日益突出,已严重困扰着银行的健康发展和“两个转变”的实现。一、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1、国有企业实际注册资本严重不足,“拨改贷”,贷呆滞。企业的...  相似文献   

17.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整体效益滑坡,主要是由于信贷资产质量的低下造成的。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低下,主要表现在结构失衡,大量信贷资产沉淀,逾期和呆滞、呆账贷款居高不下等方面。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不仅对银行本身的正常经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而且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起到了消极的作用,它是社会经济运行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集中反映。要处理和解决不良贷款,提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提高对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认识银行贷款质量低下,不良贷款增加,不仅成为银行经营效益差的直接原因,而且已经对银行的生…  相似文献   

18.
闫文杰  赵健 《经济师》1998,(6):33-34
浅谈强化银行经营管理●闫文杰赵健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银行的利润来源于资本这种特殊的差价、即利差。有了存款,没有好的信贷资产;有了好的信贷资产,没有好的企业效益,没有健全的信贷体系,没有完善的信贷管理办法,银行就会出现不同程度亏损,经营效益就会每...  相似文献   

19.
高印朝  于渤 《经济论坛》2005,(17):70-73
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是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00年以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有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2001年、2002年连续两年实现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双下降”,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了银行风险。但是,中国银行业非信贷资产风险问题开始凸显出来。在2003年有两个事件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20.
<正>商业银行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以货币信用业务和综合金融服务为经营对象的综合性的金融企业。专业银行转化为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同时构造一个多方式、多类型的既独立又统一、既原则又具体、既制约又互补灵活高效的信贷管理体系,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银行商业化经营的需要,这一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改革旧的信贷管理体制,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因此,在专业银行的国有商业银行转化过渡的一定时间内,新旧信贷管理体制将会并存运行。 一、新旧信贷管理体制交织并存的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 1、随着改革的深化,银行信贷管理已逐渐从供给制式和统管统包方式的窠臼中挣脱出来,注意力也逐渐从对信贷资金量的外延调整,转移到对信贷资产质的内涵优化,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资金关系逐渐由供给与需求关系转变为债权与债务关系,信贷管理由粗放型管理转向安全、高效、流动的综合规范管理。但由于多年来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企业对银行信贷资金需求的过多依赖性,和经济体制改革给企业注入活力后引发的企业对银行贷款需求的“饥渴症”,使得银行的信贷管理重心仍不得不继续放在对信贷资金量的调整上,以期通过对信贷资金量的调整来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