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年来,江苏北部地区(苏北地区)总体经济持续增长,但产业间发展失衡,尤其是农业产业相对滞后,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区域特色农业产业模式不突出,相互之间存在模仿、照抄照搬等实际问题。甜樱桃(Prunusavium L.)种植业可以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在种植业中综合价值突出。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结合甜樱桃的生长发育条件,分析甜樱桃在苏北地区的生态适应性,并探讨了甜樱桃作为园林树种在景观中的应用及其农业生态景观构建模式,以期能够为推动甜樱桃产业持续高效发展,丰富苏北地区特色农业产业模式,加快农业现代化速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陆栖脊椎动物生态地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山东省陆栖脊椎动物生态地理特征进行了研究.根据一定的生态分区原则.将全省陆栖脊椎动物群划分为4个生态动物地理区:胶东丘陵区、鲁西北平原区、鲁中南山丘陵区和鲁西南平原湖区。  相似文献   

3.
柑桔是热带、亚热带常绿果树,性喜温暖湿润的生态环境。我国适栽柑桔的地域辽阔,占全国面积27.7%的热带、亚热带都有分布,面达十八个省、市、自治区,主要集中在北纬33°以南的四川、广东、广西、浙江、湖南、福建、江西、台湾等省(区)。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区划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分析山东省生产优质专用小麦的自然优势、生产优势、科研优势以及市场优势的基础上,以全省126个县(市、区)为样点,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优质专用小麦生态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划分出了山东省优势专用小麦生态适宜类型区;依据山东省现有的优质小麦的主要类型,划分为4个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区;同时,提出了山东省“十五”期间优势专用小麦生产的发展规模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以山东省济南市为研究区,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建立以生态压力、生态承载力、发展潜力为特征指标的指标体系,利用综合加权评分法确定济南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方案:禁止开发区为4个自然保护区,限制开发区为济阳县、平阴县和商河县这3个农产品主产区及2个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开发区为长清区和章丘市,优化开发区为天桥区、历下区、历城区、市中区和槐荫区。研究表明生态足迹模型是研究市域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一个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6.
运用层次分析法,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3个方面构建山东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加权函数法综合评价得出2001-2006年山东省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处于"风险级".进而通过聚类分析法,分析了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的20个单项指标,发现经济因素是造成2001-2006年山东省土地生态不安全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山东省土地生态安全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推行股份合作制海水养殖大发展──山东省即墨市鳌山卫镇渔业股份合作制的初步经验王淑莲山东省即墨市鳌山卫镇地处即墨市东南沿海。全镇47个行政村中有渔业村25个,其中重点渔业村13个,共有渔船420只、4121马力。该镇海岸线长19公里,有适养滩涂2万亩,...  相似文献   

8.
为了评估城市土地用作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程度,识别可用于进行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和生态敏感、脆弱、必须重点保护的区域,以兰州榆中县为例,借鉴环境经济学中的损益分析原理,引用潜力-阻力分析方法,将评价要素分为生态潜力和生态阻力两大类,通过取大原则和成对明智比较法分别确定权重,进行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并根据适应性等级将研究区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角度为城市的土地利用提出建议,为城市规划提供有益尝试和补充。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一个区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人口压力与生态压力指数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进行计算,得出各个城市的人口压力与生态压力指数值;综合考虑两指标数值把山东省17个地级市划分为5种可持续发展类型,由此在人口与生态方面为山东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方面提供了定量化的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而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本文利用山东省109个县、县级市和市直辖区的2006年的数据,计算各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度,从而进一步山东省经济、社会和生态子系统两两之间以及区域总体水平上三个子系统的协调程度。通过分析得到两个结论:第一,山东省县、县级市和市直辖区之间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经济、社会和生态的三个子系统两两之间的协调度以及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协调度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第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低不仅体现为经济、社会和生态的三个子系统的本身水平的高低,更重要的是三个子系统之间以及总体上的综合协调程度的高低。  相似文献   

11.
以广东省怀集县内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为评价对象,以2012年全国土地利用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库作为评价基础,采用"限制性"因子评价法,从自然环境条件方面对研究区内的102.69km~2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宜耕性评价,并分析了怀集县耕地后备资源的主要限制因素。结果表明怀集县宜耕后备资源总面积为21.75km~2,占评价对象面积的21.18%。地形坡度与生态条件以及耕作便利度是限制本地区宜耕后备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怀集县未来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土地整治工程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AHP的山东省农业适度规模效益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总结山东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及其实施区域分布概况,并研究其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以期为山东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山东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效益指标评价体系,并确定指标权重。然后根据农业规模经营从业者和当地农民根据实际情况对各指标的评分值与权重值加权计算各区域的经营效益指数并分析。[结果]鲁南和半岛地区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效益明显好于其他4个区域;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要远大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尤其是农业土地利用率和农业产出值的增加较为明显,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得到较大提高。[结论]山东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多样化发展,规模经营效益区域差异明显,鲁南和半岛地区的效益最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经济效益较为突出,显著提高了农业土地利用率和产出值。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一种在新形势下可以有效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并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农业发展新模式,值得在更大的区域推广和实施。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茶园生态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喀斯特空间分布的基础上 ,通过利用 GIS技术初步划分茶叶种植适宜地和不适宜地; 并选择对茶叶生长相关的地貌、气候及土壤条件中8个评价因子,通过专家打分确定其权重, 应用GIS空间分析模块实现贵州茶园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 贵州适宜茶叶种植的面积为3.2417 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8.40% ;其中非常适宜茶叶种植的区域面积为1.0618 万km2;主要分布于黔东南、黔北、黔南以及黔中地区 ;适宜茶叶种植的区域面积为1.1554万km2 ,全省均有分布; 比较适宜茶叶种植的区域面积为 1.0245万km2,主要分布于黔北、黔西北、六盘水以及黔西南等区域;不适宜种植茶叶的区域主要分布于贵州喀斯特强烈发育,石漠化严重的地区。  相似文献   

14.
[目的]山东省是我国水果生产大省,山东水果生产对我国水果尤其是北方水果生产起到一定引导作用。因此,对山东省水果生产的投入结构进行分析,找到调整投入结构提高效益的策略对山东乃至全国水果生产投入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以山东省水果生产投入结构为研究对象,基于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理论,采用2019年山东省5个水果主产地市502个果农户的调研数据,构建了C-D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各种投入对山东水果产出的影响。[结果]物质与服务费用对水果产出有最大的正影响,结果园面积、劳动力投入、户主文化程度和技术培训次数也对水果产出有显著正影响,而户主年龄和是否加入合作社则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结论]为了提高水果产出的效益,从供给侧提出了调整施肥结构、加大果业生产的机械投入、积极探索免套袋技术和药物疏花技术、加大技术投入和推广等一系列优化投入结构的政策建议以及积极发展现代矮砧密集栽培模式、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促进水果产业三产融合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以江苏省为例进行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分布与开发的研究有着实际性的借鉴价值。文章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的分布数量进行统计,进一步对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的分布密度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存在着明显的地区性差异,苏南地区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要远超苏中、苏北地区,特别是苏北地区的农业生态旅游景点的开发目前处于明显落后阶段,而旅游资源开发状况良好的苏南地区仍然存在旅游服务质量不高的状况。为均衡江苏省各地区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全面提高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质量,提出大力开发苏北地区主要星级景点,提升苏南地区农业生态旅游服务质量、合理地对农业生态旅游的路政进行布局、利用新媒体打造与游客互动的平台等对策,旨在为江苏省乡村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区域农业生产格局通过不断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消费变动实现调整,将山东省137个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区域,以期对其粮食供需关系和供需关系变动下农业生产新变化进行细致描述。[方法]文章基于县域尺度,以重心模型刻画近10年山东省粮食供需背景,综合利用粮食生产空间转移系数、区位熵、结构变动指数等方法,分别从产量和结构探讨农业生产在粮食供需背景之下的格局演变。[结果](1)2008—2017年山东省缺粮区数量增长,粮食供需重心明显西移,西部须面对来自自身粮食需求和东部缺粮量同时上涨的双重压力。(2)山东省粮食生产转出区数量先减后增,粮食生产转入区数量先增后减,粮食生产与供需变动存在空间一致性,粮食生产转入区进一步向西集中。(3)供需变动下山东省农业种植结构仍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粮食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而非粮作物集中趋势增强。(4)山东省农业生产结构变化指数高值区可分为粮食生产提升型和城市规模扩张型两类。前者为缓解粮食供需压力,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显著上升;后者呈现以市区为中心的接触扩散格局,但也通过保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粮食供需,并未出现粮食作物大规模转变为非粮作物。[结论]在粮食供需背景下,山东省应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生产,以求适应供需关系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实行非均衡的经济发展战略,尤其是山东省中部地区依托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迅速发展起来,并为山东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近年来山东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明显放慢,出现了"塌陷"的现象,制约了山东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化的进度。本文通过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制约因素的综合分析,提出了实现经济崛起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从湖南省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入手,指出目前湖南省存在农业生态环境不容乐观,污染物排放量大,面源污染日益突出,点源污染呈现点多面广等特征。结合湖南省农村和农业现状,阐述了湖南省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针对宏观、微观两方面,提出了湖南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应从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出发,切实有效地提出有利于解决湖南省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来山东省生态用地变化特点及驱动因素,评价各类驱动因素对生态用地的影响程度,为科学编制区域空间规划,保护和合理利用生态用地提供参考。[方法]文章构建了全省生态用地转移矩阵,归纳了影响生态因素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提出了驱动力指数计算方法,定量分析和比对了各驱动因素对生态用地的影响。[结果]2009—2017年生态用地共计转出2048万hm2,占生态用地总面积的472%; 转入316万hm2,占生态用地总面积的072%。8年来全省生态用地净减少1732万hm2,占2009年生态用地总面积的400%。生态用地的流向以耕地最多,向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流出次之,向设施农用地的流出也有较大面积。[结论](1)在影响生态用地变化的六大驱动因素中,耕地开发和城镇村工矿占用的驱动力指数最高,非耕农业占用对生态用地的变化有一定影响。(2)六大因素中城镇村工矿占用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力最强。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休闲农业资源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分析山东省休闲农业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研究其影响因素,实现休闲农业资源的空间优化。[方法]选取山东省农业厅确定的5批共195个星级休闲农业点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最近邻指数、基尼系数、地理集中指数及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山东省休闲农业的空间布局进行深入分析。[结果](1)在资源类型上,山东省休闲农业总体可以分为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农业科技、特色村镇和乡村文化5个一级类和18个二级类;(2)在空间分布类型上,山东省休闲农业资源总体趋于凝聚型分布;休闲农业资源在17地市内呈高度集中分布,各地市间发展不平衡;(3)从市域尺度上看,休闲农业资源主要集中在青岛、潍坊、临沂及济宁,莱芜和淄博最少;(4)在空间分布密度上,德州西部和聊城中部是高密度区,潍坊西北和青岛东南是次密度区。(5)山东省休闲农业资源的空间分布受到资源禀赋条件、地方经济基础、交通区位以及客源市场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最后,文章结合山东省休闲农业发展实际,给出了优化发展建议。[结论]山东省休闲农业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各地市应强调差异竞争,加强区域合作,并以"点—轴"发展理论为基础,加强点上集聚与轴的培育,实现休闲农业资源空间格局上的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