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辽宁省各地级市和典型城市县(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补偿优先级(ECPS)进行了计算,从市和县两个空间尺度分析了辽宁省开展区域生态补偿的优先领域和补偿机制。结果表明:在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中朝阳市应该率先获得生态补偿;对沈阳、大连、抚顺、朝阳4个典型城市中的各县区进行生态补偿优先级核算,4个城市中市区的补偿优先级均为最低,说明市区是生态系统服务的输入和受益地区,而周围县市的补偿优先级较高,是"生态输出"地区,其中新宾县的生态补偿优先级最高,应优先享受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徐州土地利用变化很大,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可以为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利用徐州1994-2002年土地利用数据,估算了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1994-2002年徐州耕地、林地面积减少,其余类型的面积增加,其中耕地面积减少了6.14%,林地面积减少了8.42%,该区域人文景观的影响已超过了自然景观.1994-2002年徐州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74.35×108元/年,水域面积增加和未利用地向林地、园地转化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有利于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指导和依据。基于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框架,运用市场价值法、费用替代法、替代工程法和防护支出法等,对浙江省遂昌县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9年遂昌县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为192.839亿元;可计量的供给价值为4.495亿元,两项合计197.334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47.86亿元的4.12倍。文化服务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如果进行绿色GDP核算,将明显提升遂昌县地位。  相似文献   

4.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可以为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江陵县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应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采用谢高地等人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进行计算;结果表明:1996~2004年研究区耕地、园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在减少,其中耕地减少最多,达342.06hm2;水域、建设用地和牧草地在增加,水域增加最多,迭596.31hm2;ESV总体呈增长趋势,由1996年的165660.4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168170万元,水域面积增加较多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的主要原因;江陵县的人均GDP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较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说明研究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今后应保持这种和谐的经济发展方式,取得社会、经济、环境效应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变化研究——以伊金霍洛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采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解决土地利用中生态效益的量化问题,从空间上显示生态效益变化的趋势。研究方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理论、环境经济学方法、USLE模型、风蚀流失量统计模型。研究结果:研究区伊金霍洛旗1990年与2000年相比生态价值减少约2.1亿元,与经济增长呈相反方向,但是空间分析表明该地区大范围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局部地区减少严重。研究结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变化更有助于把握生态与经济的平衡点,是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6.
北部湾经济区生态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参考Costanza关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算方法以及中国学者关于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的有关研究,制定了北部湾经济区内各土地利用类型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并计算2009-2011年间北部湾经济区生态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经济区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在2009-2011年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林地是北部湾生态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部湾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最大贡献者;北部湾经济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还应继续加强。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针对生态调节服务产品价值实现的难点问题,提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适宜性评价技术,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在国土空间落地提供决策支持。研究方法:利用过程模型方法评价生态调节服务产品的空间分布格局,采用适宜性评价技术分析生态产品开发的适宜性。研究结果:(1)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价值实现途径—适宜性分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分析框架;(2)从生态系统服务、土地利用和限制因子3个方面建立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3)定量评价了丽水市固碳、释氧、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污染去除、负氧离子释放、降温调节、增湿调节8种调节服务产品的空间分布格局,生态系统服务表现出空间集聚特征;(4)丽水市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康养和生态补偿4种价值实现模式分区面积分别占58%、8%、13%和21%。研究结论: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的适宜性评价和模式分区,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落实到国土空间上,可为“两山”转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以雅安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是生态补偿的基础工作之一.在比较分析不同生态系统价值评估方法的基础上,借鉴Constanza区域生态价值评估法,引入社会阶段发展系数,重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并以雅安市为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评估模型不仅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提供一种相对简单、便捷的动态评价方法,而且能够通过社会阶段发展系数去反映不同社会经济状况下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动态意愿支付结果,对政府制定相应的补偿标准,进一步构建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江汉平原为典型快速城市化区域,文章以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的潜江市为例,研究其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发展趋势,旨在指导土地利用规划及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类似区域提供参考。[方法]以1995—2015年5期土地利用矢量图为基础数据,采用修正的生态服务价值当量系数计算各年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绘制空间分布图,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CA-Markov模型对2035年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模拟,分析2015—2035年ESV变化趋势。[结果]2000年前后城镇化速度差异明显,总体上生态用地在不断减少,潜江市土地利用方式有待转型;1995—2015年,潜江市ESV变化呈现"急速增加—锐减—恢复增加"的模式,水域面积变动是ESV变化的根本原因;面积起伏不大的耕地对生态系统稳定十分重要,但林地、湿地、草地生态服务价值占比都有减小的趋势,表明生态环境发展并不乐观;1995—2015年ESV空间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高值区逐渐以返湾湖为中心集聚分布,并存在向南扩大态势,低值区呈条带状分布于中心城区;敏感性指数计算结果表明计算结果较为科学; CA-Markov模型模拟结果表明, 2015—2035年,生态用地数量增加,土地利用结构趋于优化,但耕地大幅减少,ESV由47.31亿元下降至46.66亿元,减幅为1.37%。[结论]以潜江市为代表的区域生态环境发展不容乐观,政府应加强对水资源、耕地的保护,推行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0.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对于引导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定义城市空间形态、指导城市土地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实现城市精明发展与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黄石市为例,结合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在综合考虑生态系统敏感性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基础上识别生态源地,然后利用灯光数据(VIIRS/DNB)修正基于地类赋值的基本生态阻力面,然后应用最小阻力模型(MCR)提取生态廊道网络,构建黄石市生态安全格局,以探讨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转型过程中的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策略。结果表明:黄石市生态源地总面积为944.60km~2,占全市21.24%,主要分布在东部的长江沿岸及周围湖泊、林地地带以及西北部的保安湖地区。生态关键廊道总长度约256.40km。为优化生态安全格局,建议新增3个重要的生态源地,提高生态源地整体的连通性。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文章旨在研究京津冀地区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差异,为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方法]计算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强度指数,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模型,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强度的敏感性。[结果](1)2000~2015年期间,北京市以林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天津市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河北省以耕地和林地为主;(2)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2000年的4 498.0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4 655.65亿元,2015年下降到4 547.64亿元,其中,天津市、唐山市、沧州市和廊坊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为7.16%、15.8%、7.62%和14.73%;(3)土地利用强度的变化对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较小,生态系统能够适应目前土地利用的变化。[结论]应该根据京津冀地区城市特点,制定差异化政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科学合理的适宜性评价是确保耕地整理能够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同时对于我国的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保障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方法]该研究首先选取可以反映区域耕地整理适宜性的指标因子,然后参考胡学东提出的约束条件评价模型,引入区域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双重约束,对研究区域在双重约束下的耕地整理适宜性进行评价,并通过K-Means聚类法将研究区域的耕地整理适宜性分区进行合理划分。[结果]生态安全约束和社会经济约束对区域耕地整理适宜性水平具有重大影响,高生态安全约束与高社会经济约束会降低耕地整理的适宜性,低生态安全约束与低社会经济约束会提高耕地整理的适宜性。[结论]引入生态安全约束和社会经济约束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山地区域在社会经济与生态安全双重约束状态下的耕地整理适宜性情况,耕地整理适宜性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约束条件评价模型可以更加合理准确地对处于约束条件下的耕地整理适宜性进行评价,是对耕地整理适宜性评价方法的丰富与完善。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农村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一直是土地资源评价与管理方面的热点研究问题,通过对江西省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价值进行研究,为江西省土地规划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基于文献查阅的方法,利用多样性指数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模型,结合2009~2016年江西省农村土地利用的现状及变化,分析了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相应变化。[结果]近年来,江西省农村土地利用程度高、多样性指数中等且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与该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通过对土地利用类型的ESV值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土地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总体在减少;对单项生态系统价值分析,水源涵养在江西省农村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结论]2009~2016年江西省农村土地利用结构都发生了变化,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出现了降低趋势,各单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也在减少,土地利用结构对生态系统功能价值具有决定作用。因此,政府应该合理利用土地,保护生态系统,协调好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土地类型反映了自然地理特征的同质性。为做好农用地保护工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自然资源部关于“宜耕则耕”“宜园则园”“宜林则林”等要求,有必要开展以土地类型为单元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方法 文章首先,在构建的西峡县土地类型的三级分类框架的基础上,采用自上而下的叠置法与自下而上的合并法划分土地类型。其次,以土地类型的最小单元为评价单元,综合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因素,分别建立了针对耕地、园地和林地的适宜性评价体系。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求和法相结合的方法评价西峡县各类农用地的适宜性。结果 (1)西峡县的土地类型有3个等级,包括14个土地类、299个土地亚类和570个土地单元。(2)西峡县86%以上的区域为林地适宜区,约47%的区域适宜园地,而只有13%的区域适宜耕地。(3)各类农用地的高度适宜区(S1)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南部河流谷地地带。各类农用地的勉强适宜区(S3)在空间分布不均匀,且研究区北部的大部分山地区域均不适宜(N)作为耕地。结论 基于土地类型的适宜性评价可以识别潜在适宜作为农业利用的土地,并可为农用地的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相关研究,总结与概括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方法与实现机制,以期反映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研究展望,促进生态系统服务的理论完善与实践应用。[方法]文章采用文献梳理及归纳总结方法,从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与内容、价值评估、价值实现机制三方面进行综述与讨论。[结果]当前学界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与内容已基本达成共识,其价值评估的对象广泛、区域尺度多元,评估方法总体可分为价值量与物质量(或称货币与非货币)评估法;价值实现机制的探索旨在解决生态系统服务利用的外部性问题,从经济学、管理学等不同学科视角,基于交易市场类型、资金来源、补偿方式等属性提出多元实现模式。[结论]深化生态系统服务概念与内容研究、精准评估服务价值并促进评估结果的衔接使用、加大价值实现机制的案例研究,是该领域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以北京市昌平区1993、2001、2007年三期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利用GIS技术计算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和相互之间的转换情况,了解到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原因。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价值的损益。研究表明:(1)1993年到2001年,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较为频繁,2001年到2007年,变化程度相对较少,但各种用地类型向建设用地转换的面积较高。(2)昌平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稳定,但是从1993年到2007年,生态服务价值总值持续降低,幅度不大。由1993年23.9亿元,降低到2001年的22.7亿元,2007年又降低到21.6亿元。(3)在昌平起主要生态作用的用地类型是林地,并且其生态服务价值总值和比例是增加的,耕地面积的减少是该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丧失的最主要原因。今后应严格控制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换。加强对昌平区生态和环境保护力度,促进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临汾市2004年、2009年、2014年等3期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及生态服务价值进行分析。从土地利用转移方向来看,2004~2009年间,河流、湖泊和林地增加的部分主要由裸地和草地转化而来;2009~2014年间,河流、湖泊主要转变为林地,其次为裸地。从研究区的空间格局来看,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发展趋于不均衡,优势斑块的优势地位越来越明显,斑块的连通性增强。从生态服务价值的角度来看,临汾市生态服务价值量表现出增加趋势,所有土地利用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价值系数缺乏弹性,研究结果比较可信。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重庆市正面临着城市建设空间已趋饱和,建设成本不断加大等问题,研究的焦点集中于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合理使用建设用地提供依据。[方法]评价第一步是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限制等级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选取坡度、地质灾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人均用地面积、人均GDP、交通便捷性和距建成区距离等指标对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1)重庆市受耕地保护限制的区县9个,主要分布于渝西地区; 受生态保护、坡度限制的区县14个,主要分布于渝东北和渝东南; 受耕地保护、坡度限制的区县4个; 受耕地保护、生态保护限制的区县2个,分别为长寿区和江津区。(2)限制性等级划分结果为6个区县限制性等级为弱, 5个为较弱, 9个为中等, 7个为较强, 9个为强。(3)重庆市适宜建设区面积有限,仅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495%,主要分布于主城区和渝西、渝东北地区; 较不适宜建设区和不适宜建设区所占比例较高,多数受地形坡度、地质灾害、农业用地及生态限制。[结论]重庆市土地资源限制性主导因素有耕地保护限制、坡度限制和生态保护限制,适宜建设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主城区和渝西片区,渝东北大部分地区和渝东南适宜建设的区域较少且分布零星。  相似文献   

19.
松嫩平原自然宜垦性及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为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完善中国区域耕地后备资源自然开发潜力方面的研究。[方法]文章从自然适宜性的角度出发,选取了地形、气候、土地类型和土壤4个方面15个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专家打分等方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构建松嫩平原宜垦性评价指标体系。[结果](1)1980—2015年松嫩平原自然宜垦性整体较好,最适宜垦区与较适宜垦区占松嫩平原面积的5068%,分布在松嫩平原腹地大部地区,中部、中北部、中南部等地;(2)松嫩平原已开垦耕地资源中,持续利用耕地占松嫩平原面积的4814%,空间上与宜垦程度高值区高度吻合;(3)新增耕地占区域面积的126%,以中度适宜垦区和较适宜垦区为主;(4)松嫩平原耕地后备资源占松嫩平原土地面积的1556%,在松嫩平原西部地区、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均有分布,耕地后备资源中度及以上宜垦区占后备资源总量的7465%。[结论]目前大庆市和白城市可开发耕地后备资源最为丰富,但其中轻度及不适宜开垦区所占比例大,开发难度较大; 松原市可开发资源相对丰富且开垦难度小。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的长江经济带耕地生态补偿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的示范区,区域内耕地所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不可忽视。对区域内耕地生态补偿进行量化测算,以期为长江经济带的区域协同发展、绿色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方法]文章在综合考虑区域内各省市经济发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内11个省市的耕地生态服务价值、耕地生态足迹等进行量化测算,通过引入耕地生态超载指数,最终建立耕地生态补偿量测算模型得出区域内各省市耕地生态补偿量。[结果]长江经济带区域内总体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尚有盈余,全区域共可获得200.05亿元耕地生态补偿费;长江经济带下游、中游、上游3个片区所提供的耕地生态服务价值量之比约为3∶3∶4,而产生的耕地生态足迹之比约为4∶3∶3;长江经济带区域内主要的补偿省份是浙江,需补偿247.25亿元,主要的受偿省份是云南,可受偿167.13亿元。[结论]长江经济带区域内耕地生态服务与生态消费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异位"现象,应建立该区域内省际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经济发达的生态输入区应优先对生态输出区进行补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