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GIS的济南市城区扩展遥感动态监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TM/ETM 影像,采用分类后对比法对济南市城区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在数量和空间上分析了1977~2001年济南市城区的变化;在3个时间段内,1996~2001年间城区年均增长面积最大,主要扩展方向为正东、东北、正西、西南和南部方向,但城区的整体扩展速率有所降低;通过缓冲区分析发现,济南市城区扩展趋势是以城区中心为原点,呈现同心圆式的外延扩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裴倩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7,(1)
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之一。因此,建立水源地水环境监测数据库尤为重要。本文在分析和研究水源地水环境监测数据库的建设背景、目标、意义及应用现状的基础上,阐述GIS技术在水资源水环境监测中的特点和应用现状。以北京市水源地为研究实例,利用Arc Catalog工具实现水环境监测数据库模型的快速建立。利用等级分类等方法比较北京市水环境监测水质,并在Arc Map中实现北京市水源地信息科学高效的管理、查询、分析和可视化。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借助遥感与GIS技术,考虑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的关键因素,选取植被指数、地表温度、降水距平以及自然灾害等主要指标,建立了我国农业生态评价的指标体系。根据研究所提出的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开展了2006年3月上旬到10月上旬的全国农业生态综合评价,并详细分析了每个月我国各地区的生态状况,结果表明我国2006年农业生态总体状况比较好,只有个别地区比较差。该研究所提出的基于遥感与GIS的农业生态指数评价方法,可以及时有效地获取全国范围内农业生态系统状况,而且可以考虑长期业务化运行,它将能为全面掌握我国农业生产状况,保障我国农业平稳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孙婷;石峻山;陈志阳;贾涛涛 《山西农经》2024,(10):22-24
以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技术和GIS技术对其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通过收集、处理和分析遥感图像和相关数据,揭示了秦州区近年来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规律、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以期为地方政府制订土地资源管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今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6.
GIS支持下的江河源区土地覆盖遥感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86年TM和2000年ETM卫星遥感数据,在GIS的支持下对江河源区土地覆盖变化进行了监测,14年来该区草地、林地等地表自然植被面积减少,湖泊、湿地萎缩,沙地、裸地面积扩张,荒漠化程度加剧;气候变异引起冻土退化,叠加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导致研究区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朱洪芬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2):37-40
景观格局是由自然或人为因素形成的一系列大小、形状各异、排列不同的景观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章利用2005年3月份MODIS卫星数据,经过一系列处理后得到江苏省景观图,利用决策数分类法将研究区分为5种景观类型:耕地、城镇用地、水体、自然植被、其它用地;选取斑块数、斑块密度、破碎度、斑块分维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均匀度、聚集度、分离度等景观指数,从斑块、斑块类型和景观3个层次上对研究区景观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景观斑块共57 030万块,总面积为10.18万km2;在5种景观类型中,耕地和城镇用地是主要景观类型,占全省总面积的68.6451%。江苏省景观多样性程度不高,且斑块空间形状较简单。 相似文献
8.
[目的]文章以云南省陆良县为研究区,通过2013年4月到2017年3月6景Landsat-8 OLI影像提取该地区规模化设施种植区域空间分布信息,分析该县设施种植区域的空间特征和面积时序变化,为设施农业发展调控和优化提供参考信息。[方法]使用OLI全色波段影像和多光谱影像融合,得到15m分辨率的融合图像;使用融合图像7、5、3波段组合的RGB假彩色图像进行目视解译,提取设施种植区域信息。[结果]获取该县2013—2017年共6期设施种植区域空间信息。[结论]遥感监测显示:(1)该地区设施大棚包括种植蔬菜瓜果的光温棚和种植三七的遮阳棚;光温棚主要分布于湖积平原区,遮阳棚主要分布于北部、西部及南部环盆地的山坡地区;(2)陆良县设施种植区域总面积保持增加趋势,但不同类型大棚的变化趋势不同;光温棚面积自2013年4月到2017年3月持续增加;遮阳棚面积则出现大幅增长和大幅减少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GIS中基于特征的数据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尹章才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2,19(2):50-53
当前的GIS,采用基于专题地图分层的空间数据表达思想,地理特征表现为具有拓扑关系和分类属性的几何对象,缺乏表达语义之间的关系和特征之间的固有联系。本文探讨了能更好表达地理特生的数据模型。 相似文献
10.
GIS支持下的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建设用地遥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对改革开放30年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空间及建设用地发展过程和总体特征进行梳理总结。研究方法:利用RS与GIS技术方法,提取珠江三角洲核心区1979、1990、1995、2000、2003、2006和2008年的用地信息,并划分城镇建成区。研究结果:(1)1979-2008年间,珠江三角洲核心区的非农建设用地增长了约53倍,城镇建成区增长了约65倍;(2)该地区非农建设用地及城镇建成区的增长速度均经历了由快到慢的过程,但相对于非农建设用地年均增量逐年递增的趋势,城镇建成区的年均增量具有阶段性;(3)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城镇空间的增长模式经历了由1979-1990年间的分散发展到1990-2006年间的集聚发展,再到2006-2008年间的分散发展的空间转换;(4)在此期间,城镇空间整体表现出点状扩张到线状空间出现,再到形成密集发展带和都市建设圈层的动态演变。研究结论:本文可为区域协调发展决策与管理提供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探寻本地区土地利用变迁和城镇空间发展演变的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冰雪灾害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与恢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8年雪灾的受灾点广东省大瑶山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通过样线和访谈的方法进行了调查,结合当地情况系统地分析了冰雪灾害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对灾区野生动物的恢复提出了思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12.
徐岩岩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6,(1):57-59
针对陕西省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GIS技术为系统基础,选用B/S开发模式,以C#作为开发语言,设计了基于GIS、数据库及互联网技术的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平台,实现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群测群防动态更新、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反馈、短信发布、动态监测及数据上报权限管理等功能。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效果良好,极大的提高了地质灾害相关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及信息实时发布与数据共享能力,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以我国南方15省、市和自治区为研究区域,采用高时频的EOS/MODIS卫星数据,构建了水稻播种面积识别算法,实现了南方各类水稻(早稻、晚稻和单季稻)种植面积的快速提取。该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困扰农情遥感监测业务运行中水稻种植面积及其空间分布的难题,可为作物估产、农作物长势以及墒情遥感监测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4.
江西省林业雨雪冰冻灾害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林业在这次雨雪冰冻灾害中受损严重。全省林地受灾面积356.7万hm2,占总有林地面积40%,其中毛竹林73.9万hm2,占全省毛竹林面积90%,受损毛竹6亿根。林业直接经济损失154亿元。林业灾害使林农生产生活出现困难,森林资源恢复需要一些时间,生态平衡受到重创,加剧了原本就紧张的木材供需矛盾。林业恢复重建面临受损木材清理和补植补造任务重,劳力、经费缺口大,林农近期生活来源无保证,贷款造林者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灾后问题缺乏技术指导及相应保障措施等问题。需从高层面、深层次深刻认识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物候正在发生显著变化。植物物候变化是植物对气候与环境变化最敏感且易观测的指示计,气候变化对植物物候的影响及其响应研究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传统的物候观测方法是野外观测为基础的目视观测法,遥感等新技术的发展,为物候监测、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正日益成为植被对气候响应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MODIS16天合成NDVI产品,提取了全国34种典型植被群落的NDVI动态变化曲线,分析了其进行植物物候监测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1)自然植被群落的NDVI年内变化特征明显,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植被群落的年内NDVI波动较大,第二种植被群落的年内NDVI波动不大,但月内变化较为剧烈,第三种植被群落的年内NDVI变化曲线与第一种类型类似,但幅度较小;2)典型植被群落的NDVI动态变化曲线符合其实际生长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了提高农村地区洪涝灾害科学应对水平,减轻农业损失,构建了农业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分析评估指标的灵敏度,制定科学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方法 文章结合2018年山东潍坊市的气象、地理和社会经济资料,构建农业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通过WGA算子分析指标的灵敏度,并得到潍坊市风险评估值,借助GIS绘制潍坊市农业洪涝灾害风险等级图,以此为基础制定风险防范措施。结果 (1)地形高程差和河网密度的指标灵敏度最大,最大日降水量次之,暴雨频率、汛期降水量、地均农业GDP、卫生机构数量的指标灵敏程度低。(2)潍坊市致灾因子的危险性从西往东逐渐减弱;孕灾环境敏感度最强的是潍坊西部和南部的山区,地势起伏大、河流众多,极易造成洪涝灾害;潍坊市的承灾体易损性呈现出从西北到东南逐级递减的现象;防灾减灾能力较弱的地区位于潍坊市的中部。(3)潍坊市综合风险总体态势是从西南到东北逐级递减。(4)应对致灾危险,提高气象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适当调整农作物的播种时间;应对孕灾敏感,兴修水利工程,发展林业;应对承灾易损,注重抗涝作物的栽培,加强对农业的自救;增强防灾能力,推行相应的保险协议,科普相关的防灾减灾知识,从而减少洪涝灾害给农业带来的损失。结论 通过农业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可掌握潍坊市各地区的风险等级,因地制宜地制定风险应对策略,为农业防灾减灾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王云变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5):23-28
该文结合山西地理环境、林业特点、气候特征,分析了树种分布与气候的关系及人类活动对森林分布的影响,为合理进行林业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提出植树造林、经营森林、预防或减少灾害性天气对森林抚育的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山地丘陵地区土壤侵蚀严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土壤监测;采用“3S”集成技术,建立山地丘陵区土壤侵蚀动态监测系统;利用RS和GPS技术进行数据采集与更新,以GIS为组织手段对空间数据进行动态的分析和处理,对土壤侵蚀严重及危险区进行预警;以重庆市土壤侵蚀动态监测为例,详细介绍了土壤侵蚀动态监测系统的属性与功能。 相似文献
19.
该文探讨了MODIS EVI序列与作物生长过程的互动规律,利用EVI序列分析影响冬小麦生长过程的气象因素。结果显示,冬小麦抽穗期EVI值及冬小麦返青期至收获期EVI积分值与作物产量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冬小麦抽穗期EVI值与冬小麦产量的相关性体现了作物营养生长阶段的发育状况,可以利用抽穗期作物EVI早期预测作物产量;EVI曲线的积分值能综合反映作物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可以根据这一规律对农作物产量进行估算。冬小麦生育期内EVI均值与平均温度、降水量、日照时数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温度和降水是冬小麦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其中温度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