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六大报告中关于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提法和阐述备受关注。初次分配的“价值取向”是具体到个人的“投入产出比”,坚持效率优先;再分配是具调节功能的政府在相当程度上干预,旨在社会公平,抑制收入差距过大。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第一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对应于这一提法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实践和观念两个层面“比重”的扩大。在中等收入者“扩容”的同时,其两端——高收入者和低收者之间的相对差距将日渐缩小。这就是分配手段对“共同富裕”的贡献。分配手段…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粮食主产区东北农村地区农户调查数据,构建分位数回归(QR)模型和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IVQR)模型,在考虑异质性与内生性的前提下,分析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运用借贷资金实现增收的效果。结果表明,借贷资金对高收入水平农户和低收入水平农户的收入效应均不显著,而对中等收入水平农户的收入效应明显。因此,未来在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上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利用合适的政策手段引导更多的借贷资金向中等收入农户倾斜,真正实现以金融促增收的政策目标,以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活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逐渐的,中等收入水平群体正在慢慢的处于扩大之中,这是使得社会经济逐渐好转的必然基础。从社会整体财富的分布看,大部分的社会财富掌握在少数高收入水平群体手中,其次掌握在中等收入水平群体中。高收入群体因其社会财富占有量的优势,可选择的理财途径较为广泛,并且需求更加多样性;中等收入人群较低收入人群具备一定的社会财富占有优势,但是他们的收入水平并不能完全满足其保障性的需求和经济水平改善的标准。因此,在社会中中等收入群体对于金融理财方面的服务需求持续上升的空间最为广泛,而且可以很好地带动社会上的消费服务,所以,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中等收入群体占社会成员的绝大多数,从而中等收入群体将会对我国银行中的金融理财服务起到很大的作用,并且为金融理财业带来广泛的发展机会,使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与此同时,根据中等收入群体在消费时的特点与理念都具有他们独特的行为,要想使得我国金融业得到提升,一定要根据他们的消费行为与理财特点做出详细的分析与研究,最终确定一套适合大多数消费者的金融商品或者理财销售组合。  相似文献   

4.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要合理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这是新形势下扩大内需工作的重要举措。表明中国正力图改变财富分配失衡,收入差距过大的局面。但要真正做好这件事,是一项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的理论基础上,借鉴坎贝尔和曼昆的λ假说理论所运用的分类研究方法,运用2002~2008年分阶层的收入和消费数据,研究了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阶层结构和平均消费倾向。研究发现,在整个农村经济内部,收入分配状况比较稳定,收入差距恶化的现象不明显;农村的总体收入水平和消费层次低下,但平均消费倾向较高;农村中等收入户、中高收入户、高收入户的平均消费倾向与收入分配效应下的平均消费倾向比较相近。这说明,促进总消费增长,要结合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的事实,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调节收入分配。  相似文献   

6.
税收公平原则是制定税法的基本原则。个人所得税的立法精神正是对税收公平原则的体现,高收入者多缴税、中等收入者少缴税、低收入者不缴税。目前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税制,本文从第1类工资、薪金所得和第8类财产租赁所得的应纳税额计算得出结论,个人所得税法存在倒挂区间,使得应纳税额与收入的关系图、税收净收入与收入的关系图未能成为连续的曲线,无法体现税收公平原则。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英明决策。这一战略举措,决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成为“十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江西、浙江、北京、河北、甘肃、湖北等省市的一些地区,围绕农村小康建设目标,已经先行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相似、名称各异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其中一些经验值得借鉴。江西赣州“:五新一好”行动2004年江西省赣州市拥有845万人,城市化率只有20%,是中部省份江西的中等发达地区,经济实力较弱。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人均耕地面积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欠发达的低山丘陵地区,中部…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2007年CHIP住户调查数据,根据农村家庭外出从业成员的不同界定方式,讨论了不同的外出从业收入核算方式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纯收入核算实践过程中,各地对农户成员外出从业收入的核算方式并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尤其是外出户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将核算方式统一调整后,收入差距的估计结果也会发生变化。具体而言,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略有上升,而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及全国收入差距有所下降。因此,在农户成员外出从业收入核算中,需要选择统一而合理的核算口径。这对于准确估算农村居民收入和分析收入分配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根据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185份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调研数据,分析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是否带来农户收入的增加,实证研究农户增收的关键影响因素,给中国其他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多元线性回归。研究结果:1992—2016年,南海区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带动了集体经济发展尤其是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774元增长至25909元,其中人均分红收入由520元增长至5346元;集体工业化程度、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价格及收益分配比例对农户收入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他变量中,与区中心的距离对农户分红收入具有显著负向影响;集体固定资产投资、是否建立集体资产交易平台对农户纯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结论: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基本前提是要清晰界定的规模化产权、公开透明的交易机制,同时需要在空间地理位置较好,产业集聚程度较高,工业化程度较高的村集体积极开展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才能真正实现盘活集体存量用地、显化集体土地资产、增加产权收入。  相似文献   

10.
在对陕西、宁夏两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引入区517户农户调查的数据基础上,利用logit模型对影响不同收入水平和不同兼业类型农户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户主年龄和贷款便利度对低收入农户影响显著,利率评价对高收入农户影响显著;土地经营面积是影响中等收入农户、纯农业户和农业兼业户的主要因素;贷款服务满意度是影响中等收入农户、非农业兼业户和非农业户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本文提出了针对不同收入和兼业类型农户开发多层次信贷产品、创新信贷模式、改进服务方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是我们党和政府“三农”工作的中心环节,是衡量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探索闵行农民增收问题,主要目的是建立健全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让农民收获城市化带来的红利,尽快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为实现闵行率先破除闵行区城乡二元结构的总体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本课题组在市、区相关部门和科研院校的领导、专家指导支持下,分析了闵行农民收入的现状和问题,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南方周末》第979期卢嵘撰写的“未来20年的中国之路”一文中指出:“中国改革20多年,确立了市场经济是一大进步,但市场经济带来的贫富差距也不可回避。按照世界银行计算的实际购买力评价人均GDP国际美元,胡鞍钢将现在的中国划分为“四个世界”:深圳、上海已经达到世界的高收入国家水平,成为“第一世界”,大体上占中国总人口的2.2%;中国沿海像广东、浙江、江苏、辽宁等相当一部分地区则已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属于“第二世界”,相当于国家总人口的21.8%;“第三世界”是指东北、华北、中部等地区,这里占全国26.0%的人口,收入水平处于…  相似文献   

13.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加快城镇化的进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亮 《农业经济》2003,(7):41-42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其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过去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多半局限于农业本身 ,提出的办法是想方设法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增加农业投入 ,提高农业产出 ,保护农产品价格 ,减轻农民负担。但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关键是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从而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消除城乡差别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只有提高城镇化水平才能解决农产品过剩问题随着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国内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弹性逐渐降低 ,同时我国农产…  相似文献   

14.
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首先必须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分重要的是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逐年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而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村居民年纯收入仅为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千方百计大幅度地增加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进城务工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在对贵州“背篼军”这一较为典型的农民工群体的调研的基础上,对其在城市中的收入状况以及制约收入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阐述。研究结果表明,“背篼军”收入水平总体偏低,不同的个人特征(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技能及兼业状况等)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都会对其收入产生影响。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较低的人力资本存量以及缺乏有效的组织保护是制约“背篼军”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2010年我国GDP就超40万亿元,跨进世界经济大国行列,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跨进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收入差距拉大”的矛盾已摆在我们面前。阿根廷、马来西亚、巴西等国家人均达到GDP4000美元后,都先后出现了“经济停滞、两极分化、腐败多发、就业困难”等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现象。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未来一个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政策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指出,“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乡之间在生产水平、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现实的差别,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我国农村市场消费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农村市场消费现状和特征,并运用持久收入—消费计量模型对开拓农村市场消费的阻碍性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要开拓农村市场消费的思路和对策:①主体定位:80%的农村中等收入者;②产品定位:家电、建材和农业机械类;③产业定位:工业与农业并重。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8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监测数据库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数据库统计的数据,选用OLS回归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法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林业收入的影响以及不同林业收入水平下数字普惠金融的增收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促进农户林业收入,关键性影响作用在于数字普惠金融的数字化程度为农户带来的移动化、实惠化、信用化和便利化;数字普惠金融对于低收入水平农户的林业增收效应不显著,而对中等收入水平农户和高收入水平农户的林业增收效应显著;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缓解家庭借贷约束,提高资金的可获得性,促进农户林业投入,从而提高农户的林业收入。因此,为使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更好地为农村地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应该加强数字普惠金融的宣传普及、完善体系制度以及制定差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国家及各省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变的趋势,为判断城乡收入差距发展阶段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测算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相对差距及收入增速,考察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特征;运用聚类分析了3个阶段各省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类型,根据类型演变分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结果]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从1978年的210元持续增大为2015年的2 754元,收入相对差距经历了3次"下降——上升"的波动。我国城乡家庭居民收入从极低水平、差距悬殊的状态演变为中等收入水平、绝对差距继续扩大、相对差距轻微缩小的状态;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绝对差距增速逐步降低,相对差距自2010年起开始缩小。大多数省区在收入水平提高和相对差距缩小方面都有长足进步。[结论]从差距演变的阶段性特点分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有明显缩小的趋势,符合"倒U"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