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法律信仰是现代法治的观念基础,是人们对法律的忠诚、尊重、信赖并以之为最高的行为准则,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至关重要,文章分析了法律信仰的历史、涵义及如何信仰,最后从法治社会的角度对法律信仰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法律信仰是实现真正法治社会的精神条件,是现代法律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法律信仰对整个法治来说更具有基础性、发展性、未来性;同时,法律信仰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而养成教育对青少年法律信仰具有特殊的借鉴作用和价值。青少年法律信仰养成教育的途径应在实践中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3.
迅速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形成与法治国家相适应的法治观念,是法律教育十分关键的问题.培养法治观念的关键是确立法律信仰,突破人治观念;破除人治观念应从对法律的信仰入手,只有当人们认识到法大于权利,法律是维护自身利益最有效的保障时,人们才能崇尚法律,信仰法律,依法办事.  相似文献   

4.
法律信仰及其形成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洁莹 《发展》2009,(4):132-133
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灵魂所在,而我国法治建设的问题往往是由法律信仰缺失所造成的,所以如何形成正确的法律信仰便成为现阶段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正确的法律信仰绝不是对法律制度的盲目相信,而是主体的价值追求与法律的价值理念相契合后油然而生的强烈认同感。要想产生这种契合,一方面法律本身要使自身的价值理念符合公众的主流价值需求,这主要表现在自由、公平、效率等方面;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培养人民大众的信仰情感和信仰意志。  相似文献   

5.
法治秩序与环境的确立,有赖于法治意识、法律制度等多个层面的一体推进改革与互动,公民法治意识是公民对法律有充分认知、信任、依赖且以法律信仰为最高境界的国民精神状态,它作为法治主体内在的素质和精神动力,在中国传统人治社会转型现代法治社会的历史性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加快培植国民的法治意识,是决定法治国家能否实现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研究显示当前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状况并不乐观,但是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修养是实现我国法治现代化目标的重要内容。本文着重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到法律信仰的树立这一角度探讨几点想法,以期对大学生法律修养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在全社会树立法律信仰,必须深刻认识并有效清除深层次障碍,把法律"教"给人民,进一步强化全民法治意识;消除人治现象,铲除特权思想;结合法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的法律信仰直接影响着未来社会整体国民的法律素质。当前,成都高校中一些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现象非常严重,为应对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当加强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落实,营造优质的社会法治环境;改进和创新高校法制教育模式,拓宽法律信仰教育的途径;丰富校内校外的法律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的方针,构建法治中国首要问题是构建理性的法治制度和治理机制。法律与理性之间具有辩证关系,法律是理性的选择,法律的适用需要理性的制约。现代法治社会所体现的理性必须具备技术理性、价值理性、组织理性和法律人的理性,而构建法治社会,实现依法治国需要从理性制度、理性国民和理性政府三个方面进行推进。  相似文献   

10.
法治成为我们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后 ,我们明显地感觉到一种危机———法律信仰的缺失。纵使法律制定得再多 ,如果涵化不成一种民族精神 ,也无法支持法治的成功。宗教精神点燃了西方人对法律的激情 ,开启了西方法治的文明。回顾我们的历史 ,这种力量早就蕴藏已久 ,那就是符合我们价值理念的儒教伦理 ,只要我们用心开掘 ,必定成为法治成长的沃土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法治意识是人们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它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和要求:一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性科学的认知;二是对社会主义法治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期待;三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的充分信任、坚定信念与忠诚信仰。社会主义法治意识是社会主义法律健康运行的精神支持和动力保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动力,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法律人--这一古老而崇高的职业群体,作为社会正义的守护者,其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法律的实施、司法的公正以及整个法治国家的建设等重大问题.文章从三个方面出发对法律人职业道德构建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3.
强化法律信仰教育:《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关键是强化对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教育,在教学观念上应以法律信仰教育作为教学的立足点;在教学内容上应以法律信仰教育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手段上应以“案例教学法”作为教学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法治不仅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以法治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策有其必然性。为了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我国不仅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还要进一步完善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对现行的司法体制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5.
李平 《理论观察》2006,(5):87-88
法律职业共同体是法治生成、发展的强有力的推动力量。我国的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构建正在进行,而在其构建的多层面因素中,智识与德性的培养是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以实现价值承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在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面对农村法律信仰缺失的现状,如何重塑广大农民的法律信仰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只有正确分析法律信仰的涵义、我国农村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才能找到培育农村法律信仰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7.
部文倩 《魅力中国》2014,(4):336-337
多年来,中国的法治建设成效显著,但主要精力集中在了对硬件设备的完善和改进方面,直至今日,这一举措却严重阻碍了法治化进程的的进一步深化,将伯尔曼的“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引入中国,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新的曙光。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关键是要把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国方略逐步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清理我们头脑中陈旧的法律意识,更新法律理念,以全新的法律理念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何将和谐的理想转化为和谐的现实是当前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从法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和谐社会、法治秩序、法律监督三者关系进行递进性分析,可以得出,强化法律监督是促进和谐社会实现的现实力量。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经济法教学课程模式不利于培养与训练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式应定位于培养、训练法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提高他们的法律职业能力,应以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经济法治意识与经济法律信仰、经济法律思维、操作经济法律的能力和拟定经济法律规范性文件能力为主要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可通过修订经济法学课程教学大纲、对现有经济法教材创造性地加以改进、强化和组织好案例教学、革新经济法课程教学手段和改革经济法考试制度等路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