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中去个性化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网络中的去个性化行为给网民本身和他人都带来了负面影响.匿名性、责任模糊、自我同一性的缺失和本我的释放是引起网络中去个性化的因素.因此,应通过明确自我意识、培养网民道德意志、完善网络内部机制、制定网络法律等措施防范网络中去个性化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网民数量将近5亿,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网络主体传播信息的自由和无距离,使得一些虚假信息迅速放大,形成网络谣言.近年来,我国引起重大社会影响的网络谣言发生了数十起,造成了诸多社会负面影响,网络谣言为何肆意横行?如何对其进行法律规制?笔者认为对此进行探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网络去个性化状况及与微博暴力的关系。指出,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去个性化和微博暴力在性别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学生网络去个性化与微博暴力显著相关。这说明,大学生网络去个性化是大学生在网络这个特殊的虚拟环境中形成的一种心理倾向,同时,微博暴力的形成也与网络这个特殊的环境及个体的责任感和自我意识等心理因素存在相关。如果个体的自我意识较高,责任感较强,且微博能够最大程度的实行实名制,那么个体在微博这个特殊的网络情境中可能会更少的表现出攻击谩骂等暴力行为。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网络自媒体传播的新变化以及引发的社会道德负面影响,分析了其原因。认为网络自媒体传播的自由性造成色情暴力信息泛滥,导致社会公信度降低,导致网络暴力滋生。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网络自媒体的过速增长、网络技术监管不足以及网民自身道德约束力太差。因此,在实名制上网难以实现的今天,希望自媒体传播者加强自律。  相似文献   

5.
网民在网络中的不正当行为引发出“网络知识产权受到侵犯、信息与网络安全受到威胁、网络隐私权受到挑战、网民各种情绪在网络中寻求表达、网民专业技能在网络中不正当发挥”等问题。“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自觉保护知识产权,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不随意传播他人隐私,恪守道德底线”是网民应遵守的自律准则和应履行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温家宝总理与网民的在线互动交流,引起社会各界的热烈关注。有舆论指出,这次交流,进一步深化了网络问政这一执政新风。网络问政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对于政府来说,这是了解民情,汇聚民意,保证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途径;对于广大网民来说,这是投身公共事  相似文献   

7.
高曼鹭 《北方经济》2012,(13):73-74
近年来,随着我国网络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政治意识的日益增强,“网络问政”一词频频出现于我国各大网络、报纸、电视、广播、期刊等媒体。一时间,网络问政引起了我国广大网民和各级政府的密切关注和热情参与。  相似文献   

8.
“网络水军”这一社会现象正在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一些网民被公关公司所雇佣,为公司发帖或回帖造势,实现特定的功能,这些网民被称为“网络水军”,他们当前主要活跃在商业领域内。在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矛盾高发期的情况下,这些网民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上传虚假信息。因此,我们应高度警惕、更加关注“网络水军”的负面作用,从而实现互联网技术使用在实际生活中正面作用最大化,负面作用最小化的目的。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相似文献   

9.
网民的力量     
剑虹  彦堂  树龙  余音 《东北之窗》2008,(13):12-12
正如大家所看到的,在拥有2.1亿多网民的中国,来自号称"第四媒体"的监督和挞伐促使网民登上了舆论舞台,网民正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早在2003年,发生在广州的孙志刚收容致死案通过网络迅速传播至全国,网民们义愤填膺的呐喊直接冲击了当时的收容遣送制度,拉开了公众通过网络发表政见的序幕。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新闻的道德失范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小平 《老区建设》2009,(10):37-39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是网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新闻以其传递速度快、互动性强等优势保持着迅猛的发展势头。但网络新闻中存在的可信度低、片面性、低俗性甚至是诽谤性、虚假性新闻等道德失范现象,给网络新闻的生存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采取相应的对策,规范、约束网络新闻的制作、传播,将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益处。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广东省中山市网民媒介行为特点、意愿需求及中山网络问政平台运营情况,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近期对201位网民开展了"网民媒介行为与网络舆情"调查,并到有关部门进行了调研。网民媒介行为及对网络舆情评价网民是网络舆论的重要参与主体,掌握网民媒介行为习惯及意愿需求对主管部门做好网络舆论引导非常重要。调查显示,中山六成以上网民网龄为5年以上,在可多选情况下,86.1%的受访者主要通过手机上网;通过家庭电脑上网的为次,占79.6%;  相似文献   

12.
截至2008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而且网络用户年轻化的趋势显而易见,30岁以下的网络用户比例超过了67%,其中80后(20到29岁的网民)占据的比例为31.5%。作为社会中坚力量、在网民中占较大比例的80后,他们在网络上的言行无疑对现实社会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数字和移动通讯等新兴媒体广泛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微博、网络论坛、即时通讯软件的飞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全民发声的网络舆情时代。通过对网名群体行为背后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归纳群体心理如何在网络舆情中发挥作用,并抛出一个利用"意见领袖"来对网民群体行为施加间接影响,使网民群体实现自我优化转型,控制与监管网民群体的论点。  相似文献   

14.
基于网民认同形式的网络舆情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来看,网络舆情实质讲就是网民基于自身的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关于议题的认同判定,并在网民的互动中趋同和分化,而网民在此互动过程中分享知识和经验,组建和重构自身的知识结构、人生经验和价值信念。认同形式下的网络舆情管理应宣扬理性辩论,发挥网络自滤作用;及时参与互动,引导舆情发展方向;畅通诉求平台,净化网络舆情空间。  相似文献   

15.
以互联网为平台形成的网络舆情以其较强的自主性、便捷性和相对平等性等特征明显区别于传统的社会舆论,能够相对迅速、准确地反映社会民意,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监督公共权力运行,促进民主政治建设等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以及部分网民意见的非理性等缺陷,网络舆情可能出现偏差,从而扰乱公众思想,混淆网民视听,削弱政府权威,冲击政府公信力,最终对社会政治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应该客观辩证地去看待网络舆情对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网络成瘾的研究热潮中,对网络成瘾研究的反思几近空白,这喻示着网络成瘾研究存在一定的盲从性。分析发现,忽视文化差异、忽视网络使用行为的独特性、网民损害发生的归因错位、忽视网民损害发生机制的分析,是网络成瘾研究的误区,并从反面暗示着关注网民机能损害发生的社会心理机制,重视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的差异,是未来网络成瘾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调查与分析,探讨了社交网络实名制对网民的影响,提出了合理可行的建议。指出,社交网络实施实名制后,网民收到了更多的真实信息,所处的网络环境得到改善,并且在帮助警方取得犯罪者信息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网民言论自由受到一定约束。因此,建议在政府方面,为网络留下一些匿名的空间,使网民不必过分担忧;在网络管理者方面,要加强网络安全性,保护网民个人信息。及时制止网民的违法行为,避免不良信息扩散;在个人方面,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信息安全意识,防范个人信息泄露。  相似文献   

18.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是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引路人,是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青年网络导师。文章认为,高校辅导员应与时俱进,增强自身网络素养水平,提高运用网络媒介的素养能力,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优势,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大学生个性化网络素养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积极培养校园好网民。  相似文献   

19.
5个棒棒糖换一位画家的纪念相册,半新西服换一只雪地狗,甚至用自己的记忆去换别人的记忆,通过网络交换物品的热潮正在网民中蔓延。  相似文献   

20.
刘淑香 《理论观察》2012,(5):187-188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和社会化的条件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但随着网民数量、游戏数量、网络游戏玩家以及网络游戏产业的快速增长,网络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特别是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