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什么是小说?小说就是作者通过一定的人物、社会背景和故事情节来表达一个主体或主旨.很多人读小说,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小说与作者的关系.作者的人生阅历也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题材.还有,一般情况下,曾经自己的人生经历有过巨大挫折的作家更倾向于文学创作.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产生?作者在文章中通过自己的观点来谈这一现象.该文以外国小说为例,来向大家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现象,使大家的文学鉴赏水平得到更深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彭奔 《魅力中国》2013,(20):71-71
摘要:“朱自清的背影”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文章,通过细腻的写作手法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带着大家深深体会了父辈对于自己的爱,在体会父爱的同时,更能借助优戋的语言来陶冶情怀!通过对“背影”的赏析。结合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心态,谈朱自清散文创作的文风特点.  相似文献   

3.
楚人 《中国高新区》2009,(1):114-114
导读:人生永远是人们热衷讨论的话题.在人生中,快乐与痛苦,得意与失意,是放纵还是堕落?作者把人生比作一本书.无论遭遇顺境或者逆境,都尽情书写自己最精彩的篇章,这才是面对人生最好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三毛创作的文体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大千世界的一位独特作家,三毛的创作姿态决定了她奇特的创作文体选择。作者以私人生活和情感心路为线索,从个人生活中撷取素材,并通过小说的创作片段,真实地再现生活原型,即“私小说”。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位坚守纯文学创作并受大众文化欢迎的作家,铁凝以自己独特的创作抵达了时代精神和文学殿堂的顶峰.作家以冷峻的幽默、稍稍偏离生活真实的一种适度夸张,使读者在似乎是发生在身边的事和司空见惯的小人物中,深入探究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挖掘出压抑之下的人性突变历程,逼迫读者去深思人生中的一些问题,这正是铁凝小说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6.
潘望望 《魅力中国》2011,(8):279-279
在当代文学史上,余华是一位极为重要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具有鲜明的先锋小说特征,后期创作回归现实主义,充满了温情和现实感。纵观余华的整个小说创作,我们可以发现他创作的前后期小说分别在内容上、叙述方式上及主题上有了较大的转变,我们着重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余华小说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简·爱》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在1846年完成的一部自传色彩很鲜明的小说,作者将其个人的性格、意志、人生体验和感受熔铸于这部小说之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真诚独立、自尊坚强、敢于反抗、敢于追求真爱和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简·爱,夏洛蒂·勃朗特借简·爱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精神、生活理想和爱情观。  相似文献   

8.
南京废纸比废钢铁值钱[编者按]本刊驻武汉市的记者尚之凭发回一份剪报。这是1995年9月25日《武汉晚报》第三假的一条新闻。现全文转载如下,请广大读者思考,对这一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方好现象还是坏事?怎么进行管理?应该由谁来管理?希望大家就...  相似文献   

9.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是福斯特的第一部小说,创作于1905年。作者通过把英国的索斯顿小镇和意大利的一座山城进行对比,表现了气氛沉闷的英国社会与生气勃勃的意大利生活的尖锐对立。通过一场所谓的婚姻拯救、儿童拯救过程来揭示在一种自然、真切的爱的感召下那颗"发育不良的心灵"如何获得发育生长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0.
郭家良 《魅力中国》2013,(29):123-123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文豪约翰·歌德的代表作,文章主人公“维特”的人生悲剧令人感慨,其背后也打下了时代和作者的烙印。本文从文本精读八手,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背景,通过分析维特的艺术形象,深刻分析维特命运悲剧产生的性格原因、现实原因和时代背景,体会小说背后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张琦 《黑河学刊》2015,(2):20-21
《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的著名的哥萨克悲剧史诗。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哥萨克族人悲剧故事为主线,将葛利高里这一典型人物创造出来。但是,作品中的哥萨克女性形象的塑造,也是肖洛霍夫小说创作的成功之处。以下,本文将对《静静的顿河》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希望能对这部小说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先锋小说创作的开篇之作,同时作为一篇成长题材的小说,作者借助“成长”这个过程阐发了自己对世界.对人本身的看法,使得主人公的十八岁成长体验完成了由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到认识自我的现实主义式的回归。  相似文献   

13.
<正>这是一本回归心灵之作。书中那篇幅不一的优美散文,文笔诗意,清新而隽永。这本书记录了作者离开熟悉的生活,一个人自由独居整整一年的人生经历。在这一年里,作者放下了光鲜安稳的身份,不再计算月薪年薪,不再出门奔赴一场又一场的聚会,不用说自己不想说的话,不用每天在焦虑中入睡,只安静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物里,却比任何时候更觉坦然。一年的独居生活,那么美丽,每一天过的都是自己想要的生活,那种感觉很爽。作者认为,独处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能力。孤独原本就是爱与人生的常态。无论单身与否,都不需等别人来  相似文献   

14.
吴小雪 《新西部(上)》2007,(3X):183-183,188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先锋小说创作的开篇之作,同时作为一篇成长题材的小说,作者借助“成长”这个过程阐发了自己对世界,对人本身的看法,使得主人公的十八岁成长体验完成了由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到认识自我的现实主义式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这本书,有不同主题,但归根究底,都在关心同一个问题:我怎样才能活好自己的人生?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不易答。首先,这个人生是我的,不是别人的,我不能让别人代我活。我是自己的主人,得为自己做决定,同时对自己的决定负责。人要为自己而活,就一定要有独立意识,一定要告诉自己,我有能力走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16.
小说《烧马棚》是威廉.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在这部小说中,福克纳塑造了父子两代人的典型人物形象,体现了作者对南方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怀,批判了旧南方罪恶的社会本质,表达了自己鲜明的人道主义创作思想,为那些在日益堕落的社会中茫然无措的现代人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邓庆昭 《黑河学刊》2011,(12):23-25
简.奥斯汀是英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她的创作为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小说高潮的到来扫清了道路。通过对人物的讽刺、夸张,蕴涵了她的文学主张———理性主义。通过对奥斯汀的生活环境和性格、18世纪英国文坛背景这几个方面来探讨她理性主义创作风格的成因。  相似文献   

18.
马丽 《黑河学刊》2011,(6):40-42
萧乾的记者经历尤其是记者期间从事的新闻写作,对其小说特别是后期的小说创作手法有着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后期小说创作融了新闻手段。他注重"小事",以小见大,通过小的故事情节来体现当时社会时代的大背景,大主题;群像式的人物塑造方式,打破以往的典型人物的塑造方式的格局,以一系列的人物特点来展现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萧乾采用新闻特写中常用的电影镜头的写法,使小说故事情节充满动态的镜头感。新闻写作的手段对萧乾后期小说的渗入,使得这一时期的小说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9.
上一篇,我们说了心灵的环保。这一篇,我们来谈谈中年危机。最近,常有弟子和我谈起一个词,叫中年危机。他们常常说起自己和周围的朋友,事业都挺不错的,但是人一到中年,不是身体出毛病,就是精神出问题,或者就是家庭闹矛盾。他们不理解,人生正当年,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危机呢?  相似文献   

20.
你还好吗?当初怀揣的梦想还在吗?还是仍在庸庸碌碌的在过自己的人生?但是无论怎么样,梦想是推进器,是前进的源泉,是人之根本。听我说,人生有梦,有梦就别怕痛。国家有梦,有梦就能为崛起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