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5.
6.
相比国外立法 ,我国的无效婚姻制度有许多缺陷。这些缺陷是在立法时因过多的顾虑造成的 ,它脱离了传统民法的基础理论并与现行立法相矛盾 ,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网络上出现的虚拟婚姻,同现实婚姻比较,二者都是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统一.但从动因、目的、社会功能上看,从交往方式、时间、空间以及现实法律角度看,二者又存在很大差异.将二者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对于完善现实婚姻,规范网络行为,都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破产撤销权与破产无效行为制度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破产撤销权制度与破产无效行为制度是两个不同的法律制度规定,但我国旧破产法却将两者混为一谈,这造成了一定的逻辑混乱与矛盾,并在理论认识与司法实践中形成了不小的困难和障碍。2006年的新破产法对两者予以分别规定,这种并行立法的模式与旧破产法相比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故本文首先从两者的法律渊源差异分析入手,指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随后比较分析了新旧破产法在对于两者之间法律规定的不同之处,阐明了新破产法的优点所在。最后,建议在新破产法的基础之上,对这两项法律制度继续完善,细化适用标准,完善具体制度设计,增强其在司法实践过程中的指导性与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无效民事行为转换制度是指依据当事人的意志或者法律规定,将当事人所实施的无效的民事行为,转换为合法的民事法律行为的一项制度。目前我国民法中并未确立无效民事行为的转化制度,可借鉴德国、法国等国家的相关立法规定。首先,在民法总则中确立无效民事行为转换制度。其次,在各部门中,根据司法实务的实际需要,规定类型化、具体化的无效民事行为转换制度。 相似文献
10.
11.
无效合同是相对于有效合同而言的,它是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和不发生履行效力的合同。《合同法》第52条相比《民法通则》第58条第1款而言,不仅在无效合同的范围上有所缩小,且在构成要件上更加严格。正确处理无效合同,对维护正常的交易秩序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就无效合同的认定、第三人能否主张合同无效及是否适用诉讼时效制度发表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2.
13.
14.
合同当事人达成合意,合同即告成立,合同成立并非合同一定生效,成立的合同有有效、无效、未生效和可撤销失效之分。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的时间有时不同。合同生效指成立的合同符合一定条件而发生法律效力,合同成立是合同生效的条件,只有成立的合同才有是否生效的问题。合同未生效的演进前景多样,宜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5.
16.
一、无效合同的概念界定 合同成立与合同效力是两个概念,因而合同成立以后,并不当然都是有效合同,依据其效力情形可分为有效合同、无效合同、可撤销的合同和效力待定的合同。在理论上,对无效合同是否属于合同范畴,对无效合同概念的界定,是存在着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看法的。有人认为,无效合同因具有违法性,不属于合同范畴,是为否定说。但是,与此相对应的肯定说认为:无效合同毕竟是法律即合同法对合同行为予以评价后所做出的分类,其内容依然是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合意,其成立也经过要约和承诺的磋商阶段,因此不管是否具备合同的有效条件,凡已成立的合同都是合同的范畴。我们赞成肯定说的观点。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无效合同系指由于存在无效事由,虽已成立但自始不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合同。 相似文献
17.
虚拟婚姻(又称网络婚姻)能否构成对现实婚姻的侵害,应否承担民事责任,是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婚姻法>虽规定了离婚过错赔偿制度,但受害方仅在离婚时才享有该项请求权,与此同时,请求的对象仅限于婚内生活的过错方.鉴于我国法律对虚拟婚姻的定性尚无论断,其能否成为证明夫妻感情破裂的有效要件以及能否成为离婚时无过错方提出损害赔偿请求之事由也尚无结论,所以我们不能不去质疑其对此类受害者民事权益保护的有效性.本文将以我国的法律现状为立足点,通过分析网络婚姻对现实婚姻的影响,找出对策以保护相关利益人. 相似文献
18.
由于《合同法》中对于无效合同是否受诉讼时效限制没有作出相应规定,而《民法通则》对这个问题也没有涉及。造成无效合同所涉诉讼时效问题一直是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争论颇多但又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对确认合同无效的诉讼时效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立足于档案资料,通过大量个案,观察18世纪中后期中国社会中的婚姻论财现象.根据本项研究,不同的婚姻形式对财礼的要求标准和强度是不同的.在初婚过程中,由于礼节的讲究,财礼尚有一定的节制(但总和婚姻费用并不低).而丧偶妇女再婚时,财礼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必须的,实际变成一种硬性要求.至于丈夫嫁卖妻子则演变为赤裸裸的婚姻交易.个案显示,妇女在当时婚姻市场上是短缺的.没有经济条件的男性往往不能适时婚配,甚至失去婚姻机会,从而使贫困家庭的人口增长受到制约.这表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口的消极抑制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