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从古今两方面论述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时代的选择,并进一步阐述了当今中国"法治"与"德治"结合的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贡献。“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必须紧密结合,是由法和道德的不同特点决定的,是由“法治”和“德治”的关系决定的,德法同构是对社会治理方式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3.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贡献。“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必须紧密结合,是由法和道德的不同特点决定的,是由“法治”和“德治”的关系决定的,德法同构是对社会治理方式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方略。在实行依法治国的同时,要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明确依法治国的主导地位,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探索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营造健康良好的运行环境。  相似文献   

5.
刘爱军 《理论观察》2005,3(1):23-24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新时期的基本治国方略。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健全立法,加强执法、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从严治党,从严治政。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新世纪伊始又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强调“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总书记又一次强调“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江总书记几次三番地强调要把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紧密结合”,揭示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治国方略的科学认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内在关系非常密切,探究其二之间关系,有利于实践中真正做到德法并重,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依法治国、以德治国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加强思政课建设,解放思想,把思政课变成一门学生爱上,教师爱讲的公共课,把大学生培养成真正地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道德高尚、遵纪守法的高素质公民。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民主法治经历着巨大的历史变革.公平、公正、民主、平等理念深入人心,法治发展卓有成效.本文从法治出发,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不同治国方略,进而论证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发展的进程,以其为今后的研究进行铺垫.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民主法治经历着巨大的历史变革。公平、公正、民主、平等理念深入人心,法治发展卓有成效。本文从法治出发,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不同治国方略,进而论证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发展的进程,以其为今后的研究进行铺垫。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道德与法制对于社会生活的规范和调控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加强生态道德建设,必须与生态法制建设相结合.要积极发挥法制化对生态道德规范的确立作用,对生态道德实践的维护作用,以及对社会生态道德环境的建设作用。未来,要进一步完善生态立法,严格生态执法,加强生态司法,为生态道德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社会法制环境。  相似文献   

15.
16.
建国以来,我国乡村治理大致经历了政社分设、政社合一和“乡政村治”三个演进发展阶段.新形势下,“乡政村治”面临着二元权力不能有效衔接、利益主体不能合理平衡和多重关系不能科学协调等现实难题,使乡村治理陷入了一定的治理困境.通过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良性互动的乡村治理机制,形成政府与乡村社会的“合作共治”态势,实现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的对接和融合,是走出“乡政村治”面临困境的一个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7.
现代的法冶观念和德治理念应当是统一的、互补的.相互不可排斥和替代。因此.两种治国方略的提出对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有强烈的时代意义.深刻理解和正确处理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的关系.也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钱云 《特区展望》2001,(2):33-33
企业因其生产和经营的经济性质,所以内部的法治和德治,相对全社会范围的“以法治国”,“以德治国”来说,既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其总体框架和水平的制约,又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需要具体加以对待。  相似文献   

19.
20.
“法治”与“德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