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理论上分析,混业经营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全能银行制,在银行内部设置业务部门,全面经营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德国、奥地利、荷兰、瑞士等国的银行组织模式与此比较接近。但是全能银行制并不适合我国,因为全能银行可以直接经营各种业务,不利于发挥分工优势和竞争优势,在我国分业经营大背景下,迅速转变为混业经营,必会形成比较大的金融混乱,危害金融业的稳定。另一种是金融集团模式,这种模式可分为以下三种子模式:模式一,各金融机构相对独立运行,在组织结构上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前,美国的金融制度基本上是不受管制的,自由竞争是当时盛行的观点。政府为了维持一个健全的、高效率的银行制度,只实行最低限度的管理以维持竞争秩序。当时,美国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证券业务)是相互渗透的。大多数商业银行直接或通过其附属机构从事证券投资业务。投资银行在承销股票和债券包销业务的同时,也开办某些商业银行的业务就是一种混业经营制度。  相似文献   

3.
周丽华 《新疆财经》2007,(2):54-56,24
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面临着国外金融混业经营的强烈冲击和严峻挑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的精神指导下,探讨在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系下我国混业经营模式的选择已迫在眉睫。金融控股公司具有全能银行模式和分业模式的特点,可以兼顾效率和安全,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金融混业模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体系经历了从分业到混业的过程。本文首先从入世后我国金融业面临的巨大挑战和近几年来金融业之间的业务渗透现象两方面分析了我国金融实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接着通过分析发达国家混业经营模式的改革,认为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通过建立金融控股公司实现混业经营。最后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点促进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李冀峰  张萌   《产权导刊》2008,(10):74-76
德国金融制度最大的特征就是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混业经营制度,即全能银行制度。虽然如此,德国也经历了一个金融制度的变迁和完善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混业经营是指在金融监管当局的许可下.金融机构同时经营银行.证券,保险等项金融业务.有的国家还允许银行参股非金融企业.特指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的相互融合。混业经营对银行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8.
从全球金融发展进程看,实行混业经营,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混业经营的缺陷和不足在金融监管能力提升到一定程度后是可以避免的,而混业经营的优势,特别是存促进微观金融主体通过金融创新提升竞争力方面是分业经营不能比拟的。因此,从我国金融业长远发展趋势看,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银行业务与非银行业务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9.
随着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我国金融业最终由目前的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模式发展已是大势所趋.结合国情,我国商业银行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的理性选择应该是大力发展金融控股公司模式.  相似文献   

10.
在30年代以前,由于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弊端,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基本上采取混业经营的模式。30年代大危机之后,美英两大资本主义国家(和二战后的日本)吸取了存贷业务和证券业务混于一家银行,从而严重增加银行风险,带来银行连锁倒闭的惨痛教训,选择了分离型模式,这一模式在美国以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加以肯定,在日本则以1948年以《证券交易法)加以规定。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这一模式的确较好地保障了金融和经济的安全、繁荣和稳定,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水务产业的需求越来越大,政府的财政支出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对供排水的需求。同时在近期,我国政府的大力推广PPP模式,特别是在水务产业。针对近期国内水务产业中的PPP项目融资的发展现状及其所处的政策环境,本文将进行简要论述分析,以期为后续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燕  付丽芳 《特区经济》2007,226(11):77-79
在金融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国经历了加入世贸后的第一个五年期在中国境内享有国民待遇,由此给中国金融机构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也存在着挑战,但无论一个五年承诺期,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金融机构大量涌入中国金融市场是机遇还是挑战无疑都加深了金融服务业的风险,本文从法学的角度对我国金融服务业的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和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为金融立法监管以及法律风险的防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翁志超  徐闯 《特区经济》2005,(8):240-241
一、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现状 1.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总额迅速增长。200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达到13158.3亿元,比上年增长29.6%,增速接近于2003年水平,高于2003年以前5年水平,较1997年增长近3倍,较2001年增长近1倍;在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比例中,住宅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额占的比例最大为67.2%。从2001年至2004年,别墅高档公寓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额的增长率呈下降趋势,经济适用房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额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4.
刘强 《特区经济》2006,(5):63-64
本文在布坎南立宪经济学将人们的集体行为决策分为立宪性层次与执行性层次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财政分权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目前的财政分权模式进行归类、特征和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15.
刘伟 《特区经济》2011,(7):49-50
金融海啸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而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东莞经济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东莞的金融业也受到了影响,存在着巨大的金融风险,本文通过对东莞金融发展及其存在的金融风险进行分析,旨在为东莞金融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完善的金融体系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必要性,但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潜在的金融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风险性、未来产能过剩的可能性、财政干预提供的隐性政府信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银行自身因素以及外源融资渠道过于集中于银行信贷等因素是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潜在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并使其金融风险具有自身的特点。对这些潜在的金融风险必须进行深入研究,做好防范和管理。  相似文献   

17.
China's land finance system has been a key contributor to the country's “economic miracle” over recent decades. While there is much existing research on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the land finance system, this paper, based on both an academic literature review and data analysis, provides an integrated understanding of how these parts function in tandem around the pivotal role of profitability in the system. First, we summarize the essentials of China's land finance system by providing a framework to understand the self-reinforcing cycle between local governments' financing and spending activities based on urban land-use rights (LURs). We also quantify the magnitude of profits generated by the cycle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China's urban development. Second, we investigate the institutional underpinnings of the system, which empower local governments as the monopoly supplier of urban LURs. We also document the rising temporal trend in land prices in most cities. Both these institutional and market factors facilitate the profitability of land finance. Finally, we shed light on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system. Local governments' strong incentives to maximize the profitability of land finance have resulted in increasing economic and social costs/risks. Meanwhil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system increasingly is coming into question, as both ongoing institutional reforms and recent urban land market cooling raise potentially fundamental challenges to the profitability of land finance.  相似文献   

18.
郭安元 《特区经济》2009,(2):119-120
2007年9月27日中央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实质上是国家新一轮产业大调整的开始,开发商对此认识不足,造成十分被动的局面。2008年8月28日中央政府颁布了《金融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第一次使土地管理和金融管理结合到一个文件,表示了政府在房地产领域控制金融风险的决心和力度。开发商应正确领会。  相似文献   

19.
付东  雷学军 《特区经济》2012,(9):223-225
房地产市场上房价的短期波动会对自住型需求者以及房地产开发商、投资性需求者、商业银行、地方政府等主体产生相反的影响,而房价虚高背后隐藏的金融风险是难以预估的。本文分析了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四大传导机制,即土地市场推动机制、垄断定价权推动机制、资本市场推动机制和调控政策推动机制,并由此得出了需加快建设金融风险预警和控制体系等结论。  相似文献   

20.
肖亚红  国世平 《特区经济》2007,221(6):18-21
深港两地一直保持着密切的金融合作关系。自1981年第一家外资银行——香港南洋商业银行在深圳设立分支机构至今,深港金融产业合作已经历了“前场后店”以及“以科技创新和资源优化配置为核心的分工合作”这两个阶段。尽管深港两地之间存在一定竞争及局部利益摩擦,两地经济已是一个共同经济利益的整体。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新形势下,深港金融产业合作有需要进入“区域一体化”阶段,通过优势互补,互相渗透,互相支持构建一个区域金融中心。除此之外,2003年签署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更是在政府放宽政策,降低门槛的外因上极大地促进了深港两地金融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展望未来,深港将实现金融产业的共通融合,构建一个能使资金自由“双向流通”的金融市场,并尽可能在深圳效仿香港实现汇率的一定范围内的浮动。与此同时,以深圳作为突破口,在泛珠三角地区构建一个以香港为主,深圳为辅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