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一、企业并购的财务理论依据及其动因1·财务协同效应理论。财务协同效应是指兼并给企业在财务方面带来的种种效益,这种效益的取得不是由于效率的提高而引起的,而是由于税法、会计处理惯例以及证券交易内在规律而产生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节税利益。许多国家的税法规  相似文献   

2.
所谓纳税亏损,是指按税法规定计算的某一会计期间的亏损,不是企业损益表上列示的亏损。国际上,企业某一年度发生纳税亏损,既可以抵前 (申请退还以前年度已缴纳的所得税 ),也可以转后 (转抵以后年度所得税 )。当然,无论是抵前还是转后,都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我国税法规定,企业的纳税亏损可以用今后五年之内的税前利润弥补。也就是纳税亏损转后产生了未来可抵减的时间性差额。对这项时间性差额的会计处理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在发生亏损的当年确认一项所得税利益,同时确认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第二种方法是在发生亏损的当年不确认…  相似文献   

3.
按照我国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年度纳税亏损可以用下一纳税年度的税前利润(应纳税所得)弥补,下一纳税年度税前利润不足弥补的,可以在亏损年度后的连续五年内用税前利润弥补(我们把这种做法称为“经营亏损抵后”)。不难看出,上述规定的结果是年度经营亏损会相应地抵减以后年度的应交所得税,即经营亏损抵后为未来年度节省了税(经营亏损抵后的所得税利益)。但由于亏损年度一般不能预测未来五年可弥补期限内能否产生足够的税前利润来弥补年度亏损,因此经营亏损抵后的税利益能否实现也就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根据国际会计惯例,按照谨慎性原则,当经营亏损抵后时,原则上应等到实际抵减应纳所得税时才能确认税利益。我国现行的会计实务中就是采用这种方法。然而,问题在于,可扣除暂时性差异与经营亏损抵后两者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是否采用不同的确认标准。由于两者在以后年度的所得税申报上均可列支为可扣除金额,因而两者对采用相同的确认标准,就是说,在亏损发生年度即可确认所得税利益。  相似文献   

4.
基于财务协同效应视角下的企业并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务协同效应是指并购给企业财务方面带来的效益,这种效应的取得是企业并购的主要动因之一。本文在提出财务协同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财务协同在企业并购中的几种表现,并对财务协同在企业并购中的应用作了一定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企业经营亏损的情况下,首先要按照税法的规定核实调整企业财务报表中的亏损额,核实调整后如发生纳税亏损,应根据税法的规定可以用下一年度的所得弥补,否则,则要根据税法计算应纳税所得额,进行所得税处理。下面举例说明企业经营亏损情况下(非纳税亏损)的所得税处...  相似文献   

6.
崔刚  王鑫 《辽宁财税》2002,(10):21-22
并购是现代企业资本运作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则是资本运作这一外向型交易发展战略的显体现,并极大地展示着资本运作的技巧和魅力,而越来越务“虚”(即证券化)的市场经济也成为财务协同效应的助推剂。财务协同效应对并购重组的显而又微妙的推动,使之成为企业并购的主要动因之一,其积极性和片面性都值得我们作深入的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会计与税务各自遵循不同的法规制度和行为规范,因此,导致企业在特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出现差异。如果该年度企业盈利,这种差异按税法规定调整后,不会影响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与所得税的缴纳;如果该年度企业亏损,企业通常是不会进行纳税调整核算的,这种差异(税法规定不能在税前列支的费用等)也包含在亏损总额中。《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纳税人发生年度亏损的,可以用下一纳税年度的所得弥补,下一纳税年度的所得不足弥补的,可以逐年延续弥补,但是延续弥补期最长不得超过五年。”由于某些…  相似文献   

8.
新所得税准则要求企业运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所得税进行会计处理.对于集些特殊交易或事项,按照税法规定可以使以后年度税款增加,因而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如企业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本文就这一特殊事项涉及的所得税会计处理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面对新的经济环境,不少企业希望通过并购实现快速扩张,继而提升自身的市场影响力。客观来看,企业并购能够带来可观的规模效益和协同效应,对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有着积极影响。然而,企业并购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对于财务风险的把控往往对并购的成败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企业并购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财务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10.
并购是企业跨跃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企业通过并购整合使规模得以快速扩张,整体实力大幅提升。但同时也带来了并购风险,如因策略不当,未做好后续整合管控工作,融合成本过高,财务协同效应发挥不出来,并购风险便会很大。并购后的财务管控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整体上进行设计,如果重视不够,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最后失败的案例也很多。  相似文献   

11.
纪文 《税收征纳》2009,(6):40-41
一般来说,企业账面所反映的亏损是企业按照会计制度核算的经营结果小于零的经营亏损数额。为了减轻企业所得税负担.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允许企业用以后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弥补以前年度的亏损。但税法所称允许弥补的亏损额.并非是企业账面所反映的亏损额.而是指企业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将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和各项扣除后小于零的数额。企业在进行所得税亏损弥补时,应注意以下九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所得税准则要求企业运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所得税进行会计处理。对于某些特殊交易或事项,按照税法规定可以使以后年度税款增加,因而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如企业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本文就这一特殊事项涉及的所得税会计处理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下,并购行为在中国愈演愈烈.成功的企业并购可以给企业带来资源有效配置、规模经济、协同效应、实现价值最大化等效应.但风险与收益同在,企业并购同时也是一项高风险的经营活动,风险贯穿于整个并购过程中,其中并购财务风险是影响并购行为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本文针对并购的财务风险及其诱因进行有力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应对策略,以提高成功并购的概率.  相似文献   

14.
陈秋霞  于晶  刘迎非 《时代金融》2013,(17):175+178
并购是现在企业扩大规模的最主要的措施之一,而财务协同效应则成为衡量并购资本运用效率的最好指标。只有获得正面的财务协同效应,并购才能称之为成功,那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着并购的财务协同呢?本文结合学者研究和目前企业并购现状,将重点从六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邹璐 《会计师》2014,(6X):31-33
目前国内外大量的并购案例表明,世界上大多数并购行为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能否实现协同效应将是企业并购成功的关键。本文从并购协同效应的含义出发,对协同效应进行分类识别,在此基础上试图从财务角度探讨协同效应的评价方法,构建了检测企业并购协同效应的财务分析框架,并对如何提升我国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会计师》2014,(12)
目前国内外大量的并购案例表明,世界上大多数并购行为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能否实现协同效应将是企业并购成功的关键。本文从并购协同效应的含义出发,对协同效应进行分类识别,在此基础上试图从财务角度探讨协同效应的评价方法,构建了检测企业并购协同效应的财务分析框架,并对如何提升我国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许多企业在所得税汇算清缴后往往忽视账户调整工作,企业在清缴后如不按税法规定进行账务调整,势必会给下年度或以后年度带来不利因素和不良后果。如果企业将不应计入成本费用的支出多计或少计,或用其它方式人为地虚列利润等,就会增加下年度或以后年度利润,而已作纳税处理的已税利润在以后年度又极容易出  相似文献   

18.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及其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相关概念 (一)企业并购 企业并购(M&A),即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所谓企业兼并,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兼并指企业通过产权交易获得其他企业的产权,使这些企业丧失法人资格,并获得它们的控制权的经济行为,相当于公司法中规定的吸收合并.而广义的兼并是指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通过产权交易获得其他企业产权并企图获得其控制权的行为.广义的兼并除了包括吸收合并外还包括新设合并和其他产权交易形式.  相似文献   

19.
于静平 《财会学习》2016,(10):31-32
企业并购之后,财务整合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对并购活动最终的成败产生直接影响.目前,我国企业的并购活动中,重并购轻整合的问题较为普遍,导致企业很难真正通过并购活动实现价值提升.财务整合作为并购活动后的一项基础性整合工作,是整合过程中的核心环节,是决定财务协同效应能够顺利体现的关键点.鉴于此,企业在完成并购活动之后需要高度重视财务整合工作.  相似文献   

20.
何家臻 《会计师》2013,(9):42-43
经济全球化下,并购行为在中国愈演愈烈。成功的企业并购可以给企业带来资源有效配置、规模经济、协同效应、实现价值最大化等效应。但风险与收益同在,企业并购同时也是一项高风险的经营活动,风险贯穿于整个并购过程中,其中并购财务风险是影响并购行为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本文针对并购的财务风险及其诱因进行有力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应对策略,以提高成功并购的概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