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努力,华为终于成功推出了其商用GSM系统,具备了提供移动通信全套网络设备的能力。这是我国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用GSM系统,是我国在移动通信领域设备开发的一个重大突破。 近年全球移动通信发展迅猛,目前我国移动电话用户已突破1100万,与蓬勃发展的移动通信市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的通信制造商一直未能在移动通信设备尤其是系统产品的研究开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没有拿出商品化的产品,巨  相似文献   

2.
据电子部专家预测,今年我国电子产品市场中移动通信设备市场变化不大。我国有近500个城市开办了移动通信业务。1995年,用户已发展近300多万个。预计96年市场需求将与95年大致持平。目前全国有1700个地市县以上城市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宽带和超宽带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出发,结合人们对于信息传输的要求,简要分析和预测了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表明移动通信业务正从语音向综合业务演变。本文从技术和业务两个方面,简要评述了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第二代宗带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目前处于研究阶段的第三代宽带CDMA移动通信系统和未来的移动通信系统。同时,我们描述了未来超宽带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情况,并结合各种移动通信技术,勾画了未来移动通信的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4.
随着欧洲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日本PDC(个人数字蜂窝电话)和PHS(个人手持电话)业务的开通,以及预计美国数字移动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全世界对数字移动通信测试仪的需求将迅速增长,并且应用的重点将从研究开发部门转向数字移动通信设备的生产以及维护。 移动通信设备的测试主要涉及三个部分,即发射系统、接收系统以及信令系统。鉴于数字移动通信设备采用时分多址或码分多址,因此,研制的仪器  相似文献   

5.
目前,第一代移动通信(3G)已经成为移动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已经走出实验室,迈向商用阶段。在世界各国,包括北美、欧洲以及东南哑等国家已经有3G的商用系统。据有关数据统计,全球已经有34个国家共颁发114张第三代网络牌照,其中98%为W—CDMA,主要集中在欧洲和亚太地区。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将征网络体系架构、业务支撑平台、业务质量保障。  相似文献   

6.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 3G移动通信系统在国外已经开始投入商用,其固有的IP核心网络可望推动多媒体个人通信业务及移动互联接入业务的发展,虽然第三代移动通信可以比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快上千倍,但是仍无法满足未来多媒体通信的要求,未来各种不同技术的综合和互相作用以及真正的宽带无线变革和以用户为导向的智能业务将引领新一代异类无线网络,即通常所说的4G系统。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的迅猛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的农村通信市场正逐步成为开拓移动通信业务引人瞩目的增长点。从1997年开始,移动通信市场的重点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城市向农村“移动”。仅以江苏兴化市为例:全市2390多万平方公里、154万多人口,已发展移动电话8500多部(含外地户)。其中,农村移动电话就占6000多部,约占总数的72%。结合该地区周边县市和江苏全省移动通信市场现状的调查分析,各地城乡比例也大体相似。因此,将农村移动通信市场进行细分,研究探讨相应的营销策略,对迅速发展移动通信业务,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1995年,我国移动通信领域再创辉煌。截止1995年12月初,我国大陆邮电公网的蜂窝移动通信用户已达336万户,是1990年的183倍。无线寻呼台2000多家,用户达2500多万户,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寻呼大国。 一、竞争愈演愈烈 自1994年7月19日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成立以来,先后在全国各省都成立了分公司,立即展开全面攻势,和邮电部门开始竞争。 首先表现在联通一开张就迅速开发GSM数字蜂窝通信业务;对移动通信频率进行定位;注册成立联通寻呼有限公司。联通寻呼公司将代表联通经营全国寻呼业务及其网上增值业务,将于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21世纪,我国专用移动通信将如何发展,是专用移动通信业的生产、运营、应用部门十分关注的问题。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并将继续深刻地影响专用移动通信的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发展将向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及其所提供的服务提出了挑战。为此,应根据以提供调度通信业务为代表的专用移动通信技术及其应用的现状,给集群通信技术以正确的评价,从而面对挑战,抓住机遇,提出我国专用移动通信的发展战略,建立我国自己的专用移动通信产业并赢得市场。  相似文献   

10.
记者:3G的脚步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电信研究院移动通信研究部长年跟踪研究移动通信领域技术、业务、市场的演进和发展。您作为移动通信研究部的带头人有哪些成果与我们分享? 庾志成:从2000年韩国第一张3G商用网络问世到现在已经5年。国外运营商在推广3G业务过程中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也总结了很多值得我国运营商借鉴的经验。在我国即将引入3G的关键时期,运营商通过借鉴国外的前车之鉴,可以避免少走弯路,从而多快好省地建立中国的3G网络和业务。通过研究我们认为: Vodafone、KDDI和H3G的运营策略值得重点关注。因为这三家运营商与我国运营商的背景情况类似:Vodafone在  相似文献   

11.
我国移动通信用户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截至到去年10月份,移动用户总数已超过固定用户总数,达到2.57亿。在移动用户高速增长的同时,移动通信业务已经开始从单一的语音业务向移动数据业务演变。短信业务的爆发性增长、GPRS业务和CDMA 1X的全面引入等,使得移动数据业务的发展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  相似文献   

12.
1996年4月3日下午,山西省邮电管理局订购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公司GSM数字移动通信设备合同在太原签字。 山西省邮电管理局为了加快数字移动通信的建设,适应新技术、新业务的需要,决定投资1170万美元,采用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公司的设备,在太原建  相似文献   

13.
做为中国最大的移动通信设备供应商之一。多年来,首信一直伴随着中国通信建设的步伐,为广大通信运营商提供具有世界先进技术的系统产品,竭诚为中国信息化建设服务。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移动通信技术正向着“第三代”高歌猛进。首信从1995年起,就开始了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研发,是国内最早  相似文献   

14.
第四代移动通信 现在,中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对第四代移动通信的研究工作已经启动,欧洲的研究项目叫“第六框架”。日本、韩国都是自己独立搞。我国对第四代移动通信的研究工作也已经正式列入了863项目。这次我国第四代移动通信的研究工作一开始就强调国际合作。估计我国在第四代的研究工作与国际上同步进行不会落后的。不过,现在世界各国对第四代移动通信的研究工作都是处  相似文献   

15.
我国移动通信经历着从模拟到数字,从1G,2G,2.5G的发展过程,目前正向3G进军。移动通信的业务已从单纯的话音业务向数据,视频等方而扩展,移动通信的手机已经引入了除话音以外的信息服务、拍照等许多功能。随着INTERNET及IP技术的出现,各种网上应用更加速了移动通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据预测,我国移动通信产品市场在“九五”期间年均市场销售额在200亿元以上,其中手机180万-260万部;基站7-10万;移动交换170-210万线;以及相应的计费系统、网控、网管设备。无线寻呼系统到1994年已突破1000万用户,2000年前,无线寻呼将保持年销售150-200万用户的市场。此外,集群通信、无中心选址通信、甚高频对讲通信、一点多址通信、短波通信等在专用通信中也将有一个大  相似文献   

17.
移动通信是当今世界通信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领域,随着个人通信系统越来越深入人心,其前景十分看好。近年来,全球移动通信发展迅猛,超出许多专家预测。目前我国的移动电话数量已经突破1200万台。GSM数字移动通信发展更是迅速,GSM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相似文献   

18.
王丽 《当代通信》2005,(19):61-61
记者:3G的脚步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电信研究院移动通信研究部长年跟踪研究移动通信领域技术、业务、市场的演进和发展。您作为移动通信研究部的带头人有哪些成果与我们分享?  相似文献   

19.
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动通信即将由以GSM和IS-95 CDMA为代表的第二代系统步人第三代系统,即IMT-2000。第二代系统的主要特征是提供数字化的话音业务及低速数据业务,而即将出现的第三代系统则以提供移动环境下的多媒体业务和宽带数据业务为主。我们深信,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上体现的电信与电脑的结合趋势,必将对下一世纪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 我国的政府、研究和运营部门对第三代移动通信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有世界上最大的GSM网,又在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发展。两年之内将建设相当规模的IS—95 CDMA网,而这两个移动通信网都面临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挑战。本文分析了移动通信的发展,提出在现有网络基础上提供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的方案。在使用以我国建议为主融合形成的CDMA TDD模式的技术和设备的前提下,用本文建议方案实现过渡,在顺利演进到IMT2000.建成包括TDD和FDD方式在内的第三代系统时,至2005年所需投入比直接用GSM系统扩容的费用还低。而且,还避免了背上沉重的第二代设备包袱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