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选取了张爱玲与李碧华两位女性作家,对她们作品中的男性形象进行研究。通过具体阐述她们作品中的两性书写,分析其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在文本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创作时间,本文分别选择两位作家的三部作品,分为三组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每一组的横向对比,表现所刻画的男性的不同特点及他们所映射出的女性的不同命运,以及男性形象本身由表及里、由特异到普遍的特点。女性作家伴随着对男性认识的逐步深入,对女性的反观也在逐渐深入,试图对和谐两性关系的建立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田敏芳 《品牌》2015,(1):124-125
本文以女性主义视角来分析阐释狄更斯《双城记》中的女性形象,通过对文本中女性角色和男性角色进行的对比,发现文本中的女性形象不只在数量方面比男性形象要少,且大多呈现出一种扁平化以及边缘化的形态;通过对文本中的女性角色进行对比后,发现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女性形象都呈现出了"天使"与"妖妇"的极端化现象,同时她们身上也体现出了受父权制影响的性格特点——理性色彩不够,过于情感化,文本由此也揭示出了当时的父权制思想。  相似文献   

3.
冯利芳 《成功营销》2011,(10):23-23
从6月初凡客诚品上线了自有化妆品品牌Miook妙棵,首支形象宣传片近日正式发布。形象片以"现在起开始改变生活"为主题,官方微博也以"现在起蜕变"为概念推广这支形象片。试图把化妆品带来的外在改变与女性自身的内心改变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国广告与女性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女性在广告文本中如何被描绘、参与广告行业的女性状况等两个议题,研究方法重在定量分析,研究结论往往陷入两种误区:即凡是传统的女性广告形象就是刻板、次等的;凡是反传统的女性广告形象就是积极的。在本文中,笔者尝试着从后女性主义多元论、权力与话语等方面出发对我国广告与女性研究进行反思,并试图寻求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文本,社会历史事实出发试图揭露戏剧家的真实意图:只为贬低女性来取悦当时男性主导社会中的男性观众。怀有美好期待的女性主义作品远没有到来。  相似文献   

6.
千万莫冷妇女心──妇女就业、择业难透视孟晓"中国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早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就这样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的地位不断提高。"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曾经成为一个时期流行的口号。而今,在社会转轨变形时期,女性就...  相似文献   

7.
大众传媒所制造的"媒介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这也就意味着媒介对女性形象的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受众对女性的认识。本文以《楚天都市报》为例,从多方面加以比较,分析新闻话语如何进行女性形象报道,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楚天都市报》新闻报道中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
张倩 《商》2015,(3):114+110
《外婆的日用家当》作为艾丽丝·沃克的经典短篇小说,已有相当丰富的分析和解读,但大多数评论都从文中的隐喻、象征、女性人物形象、文化冲突、妇女主义等角度进行分析,对于黑人女性文化身份及社会身份的寻求方面写的却不多。因此本文试图以《日用家当》为基础,从美国黑人女性的文化及社会身份认同角度出发,对文中的三位黑人女性进行重新解读,从而给出一个相对全面的研究结果,即面对白人及其文化,黑人女性自己如何更好地认同自己文化和社会身份!  相似文献   

9.
闫欢 《中国市场》2010,(15):83-83
文学人物的文化身份阐释是当代形象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作为美国少数族裔中黑人女性群体的代言人,在其作品中揭示了美国黑人特别是黑人妇女所遭受的社会压抑和性别歧视。本文通过对《宠儿》这部作品的分析,从独特的视角透视了美国黑人妇女多重的、复杂的族裔文化身份,同时也昭示了一个民族的觉醒。  相似文献   

10.
张海娜 《消费导刊》2014,(7):218-218
对于新时代的女性,追求与男性平等的享受各种权利已经成为现实。妇女的劳动权利和利益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不仅仅是广大妇女,包括男性,也从不同的角度关注妇女劳动权益的实现。本文从对妇女劳动权的界定出发,分析了我国目前妇女劳动权益保护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妇女劳动权益保护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性别理论分析了《纽约时报》对希拉里.克林顿的新闻报道,总结了其在新闻报道文本以及新闻图片文本中呈现的各种形象。通过分析,发现《纽约时报》对希拉里.克林顿的报道明显存在性别刻板印象,字里行间透露着性别歧视,并且体现了对女性的符号贬抑。  相似文献   

12.
李江  任文杰  刘强 《中国广告》2004,(1):127-128
从广告诞生的那一天起,女性形象在电视广告中就占有重要地位,我们试图通过对我国电视广告中的社会性别进行系统的调查与分析,以定量的方法统计分析广告的内容结构及意识形态,其中包括:广告中两性角色的比例、关系;广告中两性的各自特征及其区别等,从而能够看出我国电视广告中的社会性别观念、女性形象问题,以及对性别歧视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杂志广告的女性形象变化研究(1990—2000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眉 《中国广告》2002,(3):42-45
一、回顾关于女性媒介形象已经做了不少有意义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女性媒介形象是固定形成的,存在着性别歧视倾向。Vijayalakshmi Balakrishman(1995)相信"亚洲媒介的唯一共性就是,对妇女形象、女权主义的价值观和对妇女的态度,完全受社会内存标准的控制。几十年来,亚洲主要的媒介一直自愿充当着维护原有状况的工具,在某种意义上,它们一直积极支持着回归传统的运动。文化和宗教传统全面制约着这一地区媒介上对妇女的表现。"她认为大多数媒介上的妇女形象仍然是带有偏见的固定形式。Noclcen Heyzer(1995)发现,妇女通常被描绘成妻子、母亲之类的传统角色;媒介强调的是妇女的被动、依赖与顺从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报道中呈现的异国形象一直是我们研究的重点。通过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的文本内容进行梳理,试图分析抗日战争时期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红军形象,解释其如何通过文本构建出这种形象和他者视域下研究红军形象的意义。这有助于我们在新时代客观的认识红军形象,并进一步继承和弘扬"红军精神"。  相似文献   

15.
“文革”宣传画是我们考察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性别观念、政策及其传播,最为生动的文本载体。它大致可以分为“革命斗争”、“生产建设”和“教文卫体”三种类型。“革命斗争”类型画作中的女性形象畸形造作,反映了女性的男性化描绘;“生产建设”类型宣传画图画了女性与男性一道参与新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美丽图景,体现了男女在工作地位上的平等;“教文卫体”宣传画全方位地再现了妇女在新中国所担任的各种职业,生动地宣传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国家政策。这些类型都从各自的功能出发,服务于新中国建设发展的国家主义实践。  相似文献   

16.
在广告性别形象研究领域,对广告中女性"刻板形象"的分析很多,大都基于批判视角,反思广告中女性形象沦为男性观赏物,处于"有形象没自我"的状态等问题。但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纵览现今媒体广告可以发现,不同以往的新型女性形象大量涌现。本文拟以具体媒体广告为实例,分析当前媒体广告中新型女性形象的出现、出现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在广告性别形象研究领域,对广告中女性"刻板形象"的分析很多,大都基于批判视角,反思广告中女性形象沦为男性观赏物,处于"有形象没自我"的状态等问题。但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纵览现今媒体广告可以发现,不同以往的新型女性形象大量涌现。本文拟以具体媒体广告为实例,分析当前媒体广告中新型女性形象的出现、出现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电视广告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而其中以女性形象为主要看点的广告更是不胜枚举。本文主要分析电视广告中以女性形象为主的性别歧视现象,归纳其主要特点以及对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既是广告的传播的诉求策略,又是对受众产生重要社会影响的因素。本文以电视中几种女性模式化形象为切入点,从社会学和传播学角度对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模式进行了批判,阐释了其内在的社会动因。  相似文献   

20.
王义翔 《商》2013,(3):234-234
阿拉伯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一种语言,这是很多学习者对阿拉伯语的看法,其有"天书"的美称。但与此同时阿拉伯语本身散发出的独特发音魅力又是让人望而却步。众所周知,很多人认为在所有的语言当中汉语才是最难学的语言,其实不然。本文主要针对阿拉伯语与汉语的声调、语调以及重音等方面的比较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