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18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的指导意见》,该文件要求建立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这说明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机制。本文依据该文件设计了关于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调整方案。结果表明:基础养老金的调整系数为物价增长率加经济增长率时较好,个人账户养老金记账利率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相等时可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本文的创新点是:构建了基础养老金调整系数,明确个人账户记账利率与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同步调整来确定。  相似文献   

2.
周绪栋 《北方经贸》2014,(7):270-270
本文针对企业退休人员待遇调整的相关问题,主要是以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调整作为核心,当前企业退休人员待遇调整管理上存在调整缺乏统筹规划,调整办法不统一,养老金调整不规范。应逐步建立完善与养老金计发体制相适应的待遇调整模式,科学合理的确定企业退休人员待遇特殊调整的覆盖范围,明确企业退休人员待遇调整幅度标准,优化企业退休人员待遇调整的程序。  相似文献   

3.
<正>自1995年我国建立统账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来,养老金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制度实现了全覆盖,待遇水平不断提高。然而,面对不断增长的民生需求,对于正进入适度普惠新阶段的中国社会保障来说,养老金制度仍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一、我国养老金改革面临的矛盾问题相互交织(一)养老金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1、养老金收支缺口增大和地区差异显著在我国养老金制度由现收现付转为部分积累制时,没有明确隐性债  相似文献   

4.
关于当前我国养老金双轨制的发展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晶 《商》2012,(10):96-96
当前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中,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城镇企业职工两大类人员采取两种不同的养老保险模式,享受不同水平养老金待遇的养老保险制度即养老保险双轨制。本文展现了当前我国养老金双轨制的矛盾,即待遇差距日益扩大,社会矛盾加剧,分析了当前养老金双轨制改革出现的问题,引发了关于当前我国养老金双轨制"并轨"的思考与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养老金调整机制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是有效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和合理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关系到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实现,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实行积极的养老金调整政策,特别是从2005年起,连续6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有效发挥了养老保险制度"减震器"和"安全网"的重要作用.在建立养老金科学调整机制的有益探索中,尽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黄诚  王殿斌 《商业时代》2007,(31):12-13
2005年底,我国对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缴费率进行了调整,有学者认为这会影响个人帐户养老待遇水平。本文通过构建个人帐户积累期与支付期数学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对个人帐户养老金待遇进行测算,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缴费率的变化对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7.
自1995年我国建立统账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来,养老金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制度实现了全覆盖,待遇水平不断提高。然而,面对不断增长的民生需求,对于正进入适度普惠新阶段的中国社会保障来说,养老金制度仍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对我国目前养老保险基金运营中存在的巨额历史欠账、当年收不抵支且缺口巨大、个人账户空账运行与保值增值不理想等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着眼于养老保险基金的增收和减支 ,提出改革现行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办法、适当调整个人账户养老金支付办法、严格执行法定退休制度、逐步提高政府财政对养老保险的补助支出、有效运营养老保险基金使之保值增值等具体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终生收入法构建基础养老金的精算模型,通过测算净收益额与净收益率发现: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能够调节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公平差异化的工资增长率有利于强化正向收入再分配效应;但现行缴费机制的"累退性"弱化了养老保险的再分配功能,甚至可能导致逆向调节效应;基本不存在地区之间的收入再分配;工资增长率和养老金待遇调整比例越高,受益企业越多且受益程度越大,代际再分配效应越强;如果利率大于养老金增长率,参保者都将遭受损失,对高收入企业尤为不利。  相似文献   

10.
通货膨胀、工资增长与养老金待遇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退休人员养老金的购买力水平受通货膨胀、工资增长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出养老金待遇调整的必要性,提出养老金调整的两个标准,并对我国养老金调整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待遇差距不断加大,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突出问题,其成因主要是工资制度,养老金调整机制不同和部分企业逃避社会责任,应通过统一养老统筹制度、规范企业养老金缴费行为,大力推行企业年金制度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
《品牌》2015,(8)
养老金并轨改革促进了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养老金待遇公平,养老金并轨改革增加了养老金规模。养老金的保值增值问题日益突出,养老金入市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分析了养老金并轨对养老金入市的影响,分析和探讨了养老金入市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民办高校教师养老金替代率偏低,与公办教师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民办高校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文章初步探讨如何通过发展补充养老金来提高民办高校教职员工的退休待遇水平,阐述了为民办高校教师设立补充养老金的重要意义,提出了补充养老金制度的设立原则,并给出了发展补充养老金的具体举措建议,对民办高校养老金制度建设和完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养老金收支平衡是养老保险制度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双轨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金水平远远高于企业职工,使得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水平一直面临追高的压力,导致养老金缺口问题不断加剧。缩小养老金缺口、化解缺口风险需从制度入手,即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使之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接轨。  相似文献   

15.
2005年12月3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下简称新决定),针对原制度存在的覆盖范围较窄、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养老金计发办法不合理等问题进行了调整,这无疑对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决定的颁布并未彻底解决原制度的固有问题,而且随着新决定的颁布实施可能会激发新的问题和矛盾.  相似文献   

16.
个人账户给付方式合理与否关系到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本文通过参保者加入制度的缴费和未来待遇给付之间的相对关系,构建个人账户超额回报率模型,分析参保个人账户制度福利损益情况。由于计发月数与实际预期余命存在的差距、个人账户制度记账利率小于养老金待遇调整率等原因使得个人账户制度具有经济福利性,给付风险在未来积聚。因此,建议在提高收益率前提下建立与平均余命相协调的计发月数的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和投资运营,长期内积极探索分散长寿风险的待遇发放方式。  相似文献   

17.
养老金充足性作为评估养老金待遇的重要指标,对养老金制度可持续性有重要作用。文章从养老金资产、退休期和老年抚养比三个角度出发,通过阐述三者的现状,分析我国养老金充足性,发现我国目前养老金体系在这三方面表现得并不理想。由此提出发展商业养老保险、配置养老金资产组合和提供收税优惠政策三个建议,用来完善养老金体系。  相似文献   

18.
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养老金计发办法的制定则是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内容,是效率与公平运行效果的直接检验。国家第十一次平均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10%的比例表明,退休人员生活待遇水平在稳步增长。本文通过审视我国养老金计发办法沿革,透过历史,深入分析新旧养老金计发办法的利弊,思考如何使我国基本养老金分配政策向科学、合理化趋同。  相似文献   

19.
程璐 《中国电子商务》2014,(10):201-201,214
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最实际的切身利益。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取得较好效果,但也存在一定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今养老金制度在经历多年改革后所呈现出的现状。其次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认为人口老龄化、养老金标准参差不齐、养老金双轨制,这些是制约我国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最后提出关于养老金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试图对我国养老金保险制度提出完善之策。  相似文献   

20.
薛君 《中国市场》2012,(5):91-92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与发展关系到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进程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滞后,既妨碍我国统一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也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和谐发展。本文提出构建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既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也能促进经济效率的提升。具体来说,制度碎片化的弥补,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从财政的角度看,建立缴费型的养老金制度有利于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而最终达到的养老金待遇差距的缩小可以促进劳动力在大范围内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