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走向 征信     
王文 《资本市场》2000,(8):12-13
<正> 6月28日,180万上海市民率先拥有由资信公司作出的个人信用报告,中国内地个人信用制度不再是空白。7月1日开始,这个报告可以在全市15个商业银行中通用。“美国人太相信信用了!”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技大学商学院的方兆本教授谈起在美国租车一事很有感慨。不久前,方教授的同伴用信用卡在所住饭店轻松租到了一辆价值不菲的奔驰轿车。方教授说,“这张信用卡其实只能在国内使用,可美国人就冲着信用卡,给办了租车手续。当然,这里面有漏洞。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普通美国人对信用的认同和信用体系在美国的发达。”  相似文献   

2.
来稿摘登     
信用卡普及和发展的制约因素有四个:一是传统消费观念和认识误区。传统的“钱货两清”的购物方式使人们从心理上对信用卡产生排斥,同时一些人认为信用卡是高收入阶层的专用品,可望而不可及。二是宣传、推广工作存在欠缺和误区。一方面,各专业银行在宣传的广度、深度及连续性上不足,难以形成社会效应;另一方面,则是宣传中突出其“体面”标志和异地结算特征,误导群众认为信用卡在本地并不实用。三是服务质量不高,管理不完善。四是各专业银行自成体系,分散经营,甚至相互不正当竞争。 我们认为,改变这一状况,各专业银行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要扩大宣传,树立信用卡的正确形象,提高知名度。二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全体动员,提高信用卡业务的  相似文献   

3.
毛丽冰 《经济》2012,(4):134-135
“在银行用存折开户真不容易,跑了4家才在一个犄角旮旯找到一个能办理存折开户的银行.”在北京海淀区某企业工作的王先生近日向本刊反映,第一次办理存折开户,竟遭到好几家银行的拒绝.王先生还了解到,北京不少银行都取消了新开办存折的业务,他很纳闷,为啥如今的银行都“抛弃”存折了呢? 多家银行网点不开存折 “85后”王先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卡族”,几乎就没使用过存折,他近来新入职一家创办多年的媒体,单位只通过工商银行的存折给员工发工资.王先生先去离单位最近的工行,熟料工作人员告诉他,该行2011年底就取消新办存折的业务了.为了尽快领取当月工资,王先生无奈把单位附近的4家工行都跑遍了,直到半天过后找到离单位3公里远的一个社区里的工行,才把存折办下来.  相似文献   

4.
降息:存折“打折”,折得心疼;一脚踩油门、一脚踩刹车:也有人累。涨工资:“雪中送炭”,“钱”途有限。利息税:项庄舞剑。请看本刊记者评说——  相似文献   

5.
孙广营 《经济世界》1999,(10):64-65
被喻为“电子货币”的信用卡,以其方便、快捷、安全、保密的独特魅力,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和推崇。“一卡在手,走遍天下”的广告词,更是令信用卡家喻户晓。信用卡,走进平常百姓家信用卡,简而言之,是银行机构签发给资信状况良好人士的一种特殊信用证。信用卡一般为磁卡,上面有磁性材料涂膜,带有电子记录功能,通过识别器,可读出持卡人的银行材料、帐目数额等。作为现代化的金融工具,信用卡集购物消费、储蓄、汇兑、转帐结算功能于一身,对持卡人来说,持卡消费比支付现金方便、安全、快捷;对商家来说,能改进结算方式,减少假钞危…  相似文献   

6.
朱德忠 《技术经济》2002,21(9):13-15
我国信用卡消费环境和消费习惯尚未完全形成。金融电子化发展重点是信用卡,我国最早试办信用卡、匹务是1985年。1988年央行修改银行结算制度,将信用卡定位于结算工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制约了它的发展。直至1996年,央行《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仍然规定“单位卡不得取现,不得用于十万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劳务供应款项的结算;个人卡转账存入必须是个人工资性款项及属于个人的其他合法收入等。”这种将信用卡定位于结算工具单一功能的做法,与国外一些信用卡发卡机构将信用卡作为一种盈利产品去经营的做法有很大的差距,而且直接导致国内信用卡发展缓慢,处在进退两难的徘徊状态。  相似文献   

7.
探讨“盗窃信用卡行为中的信用卡是否仅限于有效的信用卡”、“盗窃信用卡并出售的行为是否等同于使用行为”的问题,并提出对此问题的处置措施。  相似文献   

8.
金钱可以让人成为富翁。但不一定能让人成为一个真正的商人。富翁只是获得了金钱,但是并不拥有财富。中国有两句俗语,一句是“无奸不商”,一句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奸”能让人获得金钱。而“道”可以让人拥有财富。真正的商人是拥有财富,在他财产的背后。能够让我们沐浴人性的光辉,让我们看到一个丰富而精彩的人生——  相似文献   

9.
为了抢占信用卡市场,大学生开始成为银行期望占领的群体,面对信用卡这一“透支未来钱”的时尚消费方式。在潇洒刷卡的背后,大学生们逐渐成为新一代的“卡奴”。对大学生正确的消费、理财观念的引导与培养成为当务之急。现实中应对大学生信用卡市场现状分析,探索“卡奴”现象产生的原因,多方面提出培养大学生理性消费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陈晓峰 《新经济》2010,(7):86-87
对于信用卡消费来说,分期付款早就不是新鲜的功能,而信用卡分期付款“免息不免费”也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事实上,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推出早期,银行往往打着“免息”的旗号宣传,的确有不少市民“上当”。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师》2002,(3)
银联卡并不是指发行一张专门的卡 ,而是在符合通联通用的银行卡上贴出“银联”标识。也就是说 ,各家银行以后发行的新卡都将带有银联标识 ,而现有的旧卡则逐步更换。它的主要功能是持有银联卡的消费者 ,可在开通此业务城市的任何一家银行或ATM自动取款机取款及POS银行销售终端消费 ,并可办理异地存取款的业务 ,实现一卡跨银行跨地区的使用。银联卡和其他银行卡相比有这样几个新的特征 :一是卡片正面右下侧印有红绿蓝三色“银联”标识 ;二是在信用卡上 ,“银联”标识上方有全息激光图案 ;三是信用卡背面的签名条上印有彩色银联字样 ,写…  相似文献   

12.
天生购物狂     
李响 《新经济》2014,(12):71-71
有这样一群人,每当商场打折促销时,总能找到他们的身影,他们的信用卡经常被刷爆,橱柜里总是堆积着各种没有拆封的“战利品”,即便如此,他们的第一反应并不是要好好享受而是要继续寻找新的“猎物”,或许只有这样,才能与“购物狂”称呼相匹配.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用卡市场的发展,“卡奴”现象逐渐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把行为金融学概念——过度自信引入到信用卡消费市场的研究中,从消费者角度有力地解释了“卡奴”现象,为我们以后理性地使用信用卡提出了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14.
谈谈信用卡的负效应李国庆信用卡因其集结算、消费、信贷和支取现金等功能为一体,兼有快捷、安全等特点,倍受人们的青睐。目前我国发行的信用卡,主要有中国工商银行的“牡丹卡”、中国银行的“长城卡”、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的“龙卡”、中国农业银行的“金穗卡”、交通银...  相似文献   

15.
张卫华 《经济》2007,(10):62-63
"十一"前夕,北京的单先生收到一条让他颇感意外的短信. 短信说,戴尔在国美的零售专区开业,持招商银行信用卡分期消费可获赠礼品.拥有招行信用卡的单先生很纳闷:戴尔不是一直通过电话或网络订购吗?什么时候也零售了?  相似文献   

16.
如果让一个美国人用一个词形容美国,他最可能选择的是“自由”:“这是一个自由的国家”,“当一个美国人的意义就在于拥有自由”。美国人不仅将“自由”作为判断和界定个人与民族的第一概念,而且将向全人类传播“自由”视为美国人的特殊历史使命。虽然从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直至以赛亚·柏林,在“自由”的理论方面贡献巨大的是英国人,但美国人在  相似文献   

17.
浅谈我国信用卡产品营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信用卡行业的飞速发展,信用卡产品市场将逐步变为买方市场.本文解释了信用卡产品也是一种商品;打破了常规只对个人信用进行评分的模式,提出了对信用卡产品评价的概念;建立了信用卡产品评价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定性的解释;提出了一些信用卡产品营销的策略.并从信用卡行业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及信用卡商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几方面对信用卡产品营销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涛声 《经济》2006,(9):14-14
在一个月之内,我先后与两大国有商业银行“告别”,转而“投奔”了一家“小银行”。这事说起来有点意思。 第一家大银行,包揽了我先后供职的两家公司的发薪业务。为了方便,我早在原公司上班、领薪时.就以原工资存折办理了相应的银行卡。跳槽后,新公司为我办理了新工资存折,但我一时未再办理银行卡。  相似文献   

19.
2009年2月22日工商银行对其信用卡系统升级,取消了牡丹国际卡“部分还款全额罚息”(下面简称“全额罚息”)规则,实行国内人民币信用卡与牡丹国际卡计息方式统一的“部分还款部分罚息”(下面简称“部分罚息”)规则,就此拉开了信用卡从跑马圈地进入精耕细作后新一轮市场竞争的序幕。  相似文献   

20.
随着美国在1952年首次发行全球第一张信用卡,信用卡就在全球迅速发展起来。如今,信用卡业务已经成为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银行业的主要业务之一。在中国开放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以后,中国用户越来越多地接受了刷卡买单、透支消费的支付观念。一方面,是信用卡在现代社会经济交往中的广泛应用,网上交易和移动支付使信用卡的支付领域不断扩展;另一方面,却是信用卡盗刷现象屡禁不止,个人信息的泄露事件频繁曝光,信用卡资金保障和交易安全着实让人担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