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子系统,在大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区域经济居重要地位。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和各种要素空间转移上的不同特征:有的资源(如土地、自然条件)无法空间转移;能转移的要素,因转移难易和自身价值的不同,转移的绝对成本和相对成本亦大相径庭;加之地理区位的独占性和地域文化的积累或沉淀等,总之在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各具特色的空间单元——区域经济系统。现代国民经济体系通常是由异质的不同区域经济系统耦合而成,而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进程中的隐形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指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人们在从事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时,为节省时间和其它资源而向特定空间聚集的过程,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有自然和必然性的现象。城市化主要是通过工业化来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而工业化则创造了企业群落,这就需要聚集地。这种聚集地的不断出现、扩大,就是我们所讲的城市化。那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业化、城市化是三位一体的,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彭桥  肖尧 《工业技术经济》2022,(11):123-129
本文采用空间竞争博弈模型描述了非区域要素与区域要素之间的匹配度如何影响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以及区域组织结构的形成机制,通过模型推导分析发现,可以流动的非区域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通过增加与区域要素的匹配程度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吸引更多的非区域要素集聚形成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在非区域要素流动成本以及拥挤成本较小时,形成“中心-外围”结构,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当非区域要素流动成本较大时,虽然非区域要素的集聚可以增加要素报酬,但较大的流动成本阻碍了非区域要素的流动,从而形成各区域彼此分割的对称结构。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概述了增长极理论和中心--边缘理论的应用条件和应用背景,进而证明上海和浙江共处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并非是一个二元空间而更近似于匀质空间,接着用浙沪间产业转移的案例证明两地之间的关系并非是“极化--扩散”,而是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的关系,并得出结论认为,从要素资源流动的角度分析,上海和浙江区域经济关系应该属于邻域渗透型的区域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5.
项目施工阶段成本控制是一项涉及技术、经济、质量、安全、工期等各项管理的综合管理活动,是项目管理的基础和核心。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施工项目是一个由人、技术、资源、时间、空间和信息等多种要素组成的复杂开放的系统,而其成本控制也不单是资金管理的问题,而是经济、技术、管理的综合系统问题。  相似文献   

6.
产业转移作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中的产业集聚理论为基础, 通过主成分分析、空间计量和 Monte-Carlo 模拟等方法研究了长江经济带地区产业转移及长江经济带各地区联动协同发展。研究结果表明: 长江经济带不同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力和离散力的组成上差异较大, 其中下游地区的吸引力来源主要是地区发展潜力和运输能力, 劳动供给、货币外部性和市场潜力则主要影响中上游地区; 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离散力上, 下游地区主要受到潜在生活成本和外部不经济的影响, 中上游地区主要受到农业土地依赖和劳动成本的影响; 在空间上, 长江经济带自东向西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和离散力上均呈现“U” 形, 合力则呈现东高西低的“梯度”, 这一空间关系显著, 且结果稳健。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Dagum基尼系数、传统与空间Markov链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揭示2015~2019年中国19个城市群高新技术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发现:19个城市群高新技术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呈增长态势;整体、区域内以及区域间差异均呈明显扩大态势,区域间差异是造成区域差异的根本原因;其时空转移特征呈现出“非对称向上”、“俱乐部收敛”和“跨层次跃升”的态势;在不同领域环境下,其转移特征表现出显著空间依赖性。研究结论对于缩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区域差异与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代区域经济建设过程中要了解区域文化繁衍生息的最基本的特点,并对此加以现代解读,增强文化的成本意识,注意文化承载力,让区域文化基因在现代区域经济建设中延续个性特征,发挥积极作用,自觉积淀,实现传统文化资源在现代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保值增值"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双向调控的必要性 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是一定经济活动过程的纵横轴,相互交叉渗透构成国民经济发展的座标体系。从产业发展的序列来看,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表现为产业结构演进和调整的过程,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效能及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的性质、状况及运行机制。国家通过制定产业政策,重点支持和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实现社会资源的产业优化配置,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的高级化;从区域发展的序列来看,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的表现为区际间经济发展水平从不平衡到平衡发展的过程,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效能及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区际分工和区际利益关系是否合理。国家通过制定区域政策,调控区域经济运行,推进和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社会资源的区域优化配置,以引导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由此可见,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政策的两个不同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只有将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实施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双向调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才能有效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关村商务中心区聚集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集是一种经济现象,是大量相关的企业和经济事务按照一定的联系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形成一个有机体的经济群落。聚集效应是指因社会经济活动及相关要素的空间集中而引起的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及由此产生的成本降低,效益提高。中关村商务中心区是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首都经济发展框架下规划建设的城市功能区。  相似文献   

11.
徐州乡村城市化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城市化是指一个或一群社区由乡村地域类型向城市地域类型演变的历史文化地域,空间过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和内容,即:农业人口逐渐向非农业人口转移,农村劳动力极大部分转向第二,三产业,匠居住空间逐步从分散的自然村落转到统一规划的城镇和新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农民的生活质量,居住环境等基本达到或接近城市居民水准;农民的生活习惯,文化水准,文明程度等均与城市居民相近,从这个意义上讲,乡村城市化就是要求在城乡之间达到经济,技术,社会等全方位,多角度融合,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化的城市社会的自然,经济,历史,文化等的地域空间过程。  相似文献   

12.
煤炭企业是以开采为核心的采煤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与其他工业相比,在经营管理上有许多特点:煤炭企业的劳动对象是固定的,非再生的自然资源,而工作场所是变动的和转移的;同时还由于地下作业,自然条件变化大、灾害多、危险性大,必须特别注意安全生产.安全是煤矿生产的第一要素,是发展生产力和深化企业改革的保证.安全生产决定经济效益,从而必须树立安全就是经济效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部地区区域地理战略位置重要,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多方面原因,使得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步伐相对滞后,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水平也相对落后。尽管西部大开发早已拉开了帷幕,但是对西部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建设力度仍有待加强。如今,我国东部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经营成本受土地资源、生产原料、劳动力等成本条件的上涨推动而一路走高,行业利润空间逐渐缩小,从而使得中西部的纺织服装产业开发成为业内关注焦点。“东中西部相互配合,推进产业梯度转移”也成为全行业“十一五”期间的工作重点之一。据此,本文将主…  相似文献   

14.
煤炭企业成本构成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国外对煤炭企业成本构成要素的探索 西方经济学家从自然运动和社会再生产的角度论述了矿产资源是具有价值的。那么矿产资源的价值就需要由开采该矿产资源的主体(企业)通过各种成本来补偿,这就涉及到成本构成要素问题,世界各国对矿产资源成本构成要素的规定不甚相同。  相似文献   

15.
依照资源生态经济学理论 ,煤炭生态经济系统是指生态煤炭系统与社会经济煤炭系统两者 ,通过技术中介和人类劳动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其中 ,生态煤炭系统是指参与消费过程的一切与煤炭资源有关的自然生态系统要素的总和。社会经济煤炭系统 (以下简称经济煤炭系统 )是指人类社会在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所涉及的社会、经济资源在特定地域结合而成的总和。建立和研究煤炭生态经济系统的目的 ,就是把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价值增值和信息流动等相互协调为一个“投入———产出”的有机整体 ,通过研…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抓住初级协同和高级协同这两个关键环节,坚持资源耦合、区域开放、目标一致、结构匹配等推进原则,促使各个经济要素相互配合、相互协作、互惠共赢,加速系统结构状态的优化,是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一、煤炭开发利用与社会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 由煤炭生态经济系统结构的资源组合要素及其结构框图(见本刊2003年第9期)可知,煤炭生态经济系统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复杂有机体。从煤炭开发利用协同发展的角度研究,协调的主体是国家(包括有关职能部门)、各级人民政府和企业;协调的对象就是煤炭生态经济系统结构中各生态经济链中的有关成分、因子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2002年贵州、广东和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资源—经济—环境社会核算矩阵(SAM),建立了三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按照"谁污染,谁付费"和"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分别模拟在电力生产环节和电力消费环节征收生态补偿税对贵州、广东和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经济、环境和能源消耗的影响,并考虑了税收的不同返还方式对地区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任何税收的冲击对贵州的经济负面影响都比广东要大。因此,我国应该以差别环境税率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利用转移支付手段,根据自然条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地区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19.
随着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主导企业成败的核心竞争力已由过去的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升级为信息、知识和文化.企业文化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构成要素,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之源.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起着决定性作用. 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关系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多种能力要素构成的多位一体的综合能力系统.对于不同企业,关键的能力不尽相同,但各种能力必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才能真正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些能力要素,根据其内在机理可分为三个层面:产品层,主要包括技术、人才、设备、产品等核心资源;制度层,包括管理控制及学习和创新能力;核心层,包括企业文化、人力资源、企业创新能力,而在这三大要素之间,企业文化又是重中之重,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企业创新能力与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20.
资源层次、经济重心与区域经济的多元合作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与经济重心的跨区转移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而其根源则是围绕资源一技术一人类需求三者间的协同态变化而展开的。本文基于资源层次性分析,揭示了随着产业技术进步引起的资源贡献率变化,必将导致主导性资源在不同经济时代发生动态更替进而引起区域不平衡发展的客观事实。本文就资源层次、经济重心、人类需求的协同机理进行解析,这些解析能够为我们追寻区域发展差异的本质原因、选择科学的区域发展路径、实现跨区域经济的多元合作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