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胡适重视翻译。对翻译原则"信、达、雅",胡适有独特的理解。在翻译实践方面,胡适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他翻译的域外格言传播了新思想新观念;他翻译的外国诗,为中国的新诗注入了新血液;他翻译的《短篇小说集》广受欢迎,是当时的畅销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领导者,翻译是他的创造新文学重要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2.
文化意象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由于蕴涵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具有相对固定和独特的文化含义,一直是翻译实践中的一个难题。将奈达的等效理论运用于文化意象的翻译,采用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注法等多种翻译模式,有助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顺利传递出源语文化意象所蕴涵的丰富而独特的文化信息,减少文化意象的失落、歪曲与错位。  相似文献   

3.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林立,观点纷呈,其中不乏关于翻译标准的讨论。西方有关等值翻译的研究也有几大流派,奈达的动态等值论是所有流派中最有影响的。英汉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存在巨大差异,形式等值在中英互译中有其局限性,而等效翻译在翻译实践中有其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翻译中词义的理解与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奈达的翻译理论,从英汉互译的角度,通过一些翻译实例,阐明只有正确把握词汇的多义性以及字词在不同文体中的最佳表达,才能使翻译成为一种成功的再创作。  相似文献   

5.
《京华烟云》中文化特色词的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来看,林语堂的英文小说《京华烟云》属于一种翻译。林语堂写作该书的目的旨在向西方读者进行文化传输,那么其中的文化特色词的处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文化传输的成功与否。他在书中运用的音译、音译加注、直译和直译加注、意译等翻译策略,都非常成功地帮助他达到了把源语言文化介绍给目标语读者的目的,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它的艺术美已经远远超出了语言的范畴。翻译的标准具有多样性,在翻译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在《红楼梦》中,同一个成语反复出现,但由于汉语言的丰富性.在具体的语境中他们还是有细微的差别的,如果译词千篇一律,译文就显得词语贫乏、枯燥无味。杨宪益和戴乃迭英译的《红楼梦》就充分地显示了翻译中的多样性。其中对“鸦雀无声”一词的多样性翻译,尤其值得玩味。  相似文献   

7.
现代翻译学理论认为,翻译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活动,翻译活动(尤其是诗歌翻译)与文化现象有着与生俱来的不解之缘。本文借著名翻译家朱纯深先生的代表译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英译本)展开评论,以刘宓庆的“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为理论基础,尤金·奈达的文化因素分类法为研究框架,通过大量举例论证了以下观点,即:任何的翻译研究和实践,如果不纳入到文化视野中来,而只是谈道论技,充其量只能算是一门“技术”,而不能成为一门“学问”或“科学”。  相似文献   

8.
《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一书对德国功能派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指出功能派的翻译理论即功能目的论在翻译教学中具有明确目的、确定方法和衡量译本质量的实用性与指导性。  相似文献   

9.
当代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金·奈达提出了等值翻译理论。求翻译等值是译者的目标,但双语间客观存在的种种差异却使得翻译的等值只能是相对的,译者应充分研究两种文化中的不同思维模式,掌握两种文化差异带来的阻碍,取得翻译的最大等值。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翻译界,严复的"信,达,雅"翻译理论十分流行,每一个学过中国翻译理论的人都了解它们,对于"信"和"达",翻译界并无争议,争论的焦点是"雅",不同的学者见解不一,笔者认为:"雅"指的是原文的风格,做到"雅"就是指保持原文的风格。本文将试图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严复的"雅"的原始概念,不同的人怎样去理解它?2.笔者对"雅"的态度?3.怎样做到"雅"?在解决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笔者将把严复的理论和泰特勒的翻译原则及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的"功能对等"联系起来,然后解释我们怎样去理解这种联系,如何将其运用到翻译实践中去。笔者认为这将是本文最引人注目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本雅明在其著作《译者的任务》中阐述了他独特的翻译观,对传统的翻译理论产生在巨大的冲击.本雅明的翻译观是建立在“纯语言”基础上.通过探讨“纯语言”与“可译性”,我们可以对《译者的任务》里本雅明所阐述的翻译观有更深入的了解.本雅明的翻译观虽然存在着某种神学气息,但其观点还是科学的,辩证的,对后来的建构主义发展以及未来翻译的研究方面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学翻译杂合研究》是韩子满的重要研究成果。该书的贡献在于:作者结合中国文学翻译的实践,从多个角度对英语文学汉译中的杂合现象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弥补了中国翻译界在这一领域的不足。但该书存在有些观点缺乏必要的数据支持、表述含糊不清、论证推理有逻辑错误之不足。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一种多元主体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译者作为翻译的中心和枢纽,其主体性地位的确立经历了从"死亡"到"绝对活着",再到"相对活着"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译史研究正成为一大热点,因为历史能使人了解过去,反思现在,展望未来。《20世纪中国翻译史》填补了我国译史研究的一个空白,其视角新颖,写法独特,充分体现出作者的深厚功底。  相似文献   

15.
《赫索格》体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精神世界、行为方式和生活状态的思考。索尔·贝娄在存在主义视角下,展示了犹太知识分子生活在"悲惨"的生活中,人生是一段又一段毫无疑义的重复,人们行事倾向于用内心思考来代替实际行动,带有鲜明的不同常人的特点。在作品中,作者认为人们所生存的这个"荒诞"世界是无法打破、不能扭转的。  相似文献   

16.
吕不韦既是一位商业奇才,也是一位文化功臣。他的《吕氏春秋》是一部体系分明、条理清晰的哲学与文学著作,而且也是“文学”商业化运作的成功典范。他将其书布于咸阳市门悬赏千金请人增删的创举,虽然主要是出于个人的政治目的,却让该书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这给我们后人以深刻的启示,我们既要学习他敢于炒作的勇气,让“文学”与商业合壁;同时也要讲究炒作的原则和方法,维持起码的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17.
卡特福德在《语言学翻译理论》将翻译定义为:用一种等值的语言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的文本材料,用程度、层次、阶等概念对翻译系统科学地进行分类。其理论虽有局限性,但仍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Babel被看作是翻译的始源。在汉语语境里,Babel的常用译名是“通天塔”或“巴别塔”,而翻译知识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沿着这两个译名所隐喻的思维路向展开的。把翻译看作通天塔式的建造活动,是传统翻译理论的运思之道,翻译的目的在于对“同”的寻求与回归;把翻译看作巴别塔式的“散落”与交流,是当代翻译研究的主流,翻译的主旨在于对“异”的沟通与维护。从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看,“通天塔”与“巴别塔”就不仅是个译名问题了。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从“Coffee ,please !”一句不同的翻译看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重点论述翻译的本质 ;语境与翻译之间的相互关系 ;语境有助于翻译的理解 ;同时 ,语境对翻译的措辞起着制约作用并最终决定着翻译表达。翻译离不开特定的语境 ,它不能脱离语境而独立存在 ,译者必须通过语境去理解原文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