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近年来,呆账核销成为商业银行化解处置不良贷款的重要方式,加强已核销贷款精细化管理,对于提高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和经营能力至关重要。通过分析历史回收数据,掌握回收进展规律,是提高已核销贷款精细化管理能力的有效手段。应用链梯法、B-F法、线性拟合法等数据分析方法,对商业银行已核销贷款回收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为商业银行评估已核销贷款最终回收率、合理分配清收资源、制定清收考核计划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委托-代理关系中商业银行追债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我国目前信用机制的缺乏,银行在决定给企业贷款时主要看经营情况,对企业的信用等级没有量化考证依据,在贷款到期清还时就会出现道德风险。国有商业银行是企业逃废债务的最大受害。若想降低和化解这种道德风险,商业银行必须提高运营能力,依法清收盘活,使逃废银行债务权现象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3.
浅谈住房公积金贷款的风险控制与回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住房公积金业务稳步快速发展,贷款规模不断扩大,贷款风险也逐渐显现,如何控制和防范贷款风险,保证资金的安全,成为住房公积金管理的重中之重。笔者根据工作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就如何控制和预防住房公积金贷款存在的风险,以及分类清收措施,做一下简单的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面对从紧货币政策带来的企业资金需求旺盛与银行信贷规模紧张的矛盾,以及经济周期性波动带来的风险增大与银行自身要求提高资产质量的压力,工行湖北省分行充分发挥信贷大行存量贷款可调性强的优势,在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基础上,按照增总量,扩大优质贷款:调结构,压缩一般贷款;抓清收,处置不良贷款;做流量,加快贷款周转;重创新,拓展组合融资的发展思路,突破信贷规模瓶颈,结合湖北省四基地(?)枢纽的战略支点定位,集中资源优先支持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全力以赴助推湖北省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小额信贷业务逐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代表。与此同时,不良贷款问题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博弈论视角结合利息理论对此现状加以分析,有针对性提出对策:充分进行贷前调查;切实落实贷后跟踪;建立精干、专业的“清收”队伍以及积极发展“循环贷款”,适度实行优惠利率。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小额信贷业务逐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代表。与此同时,不良贷款问题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博弈论视角结合利息理论对此现状加以分析,有针对性提出对策:充分进行贷前调查;切实落实贷后跟踪;建立精干、专业的"清收"队伍以及积极发展"循环贷款",适度实行优惠利率。  相似文献   

7.
抵押和声誉机制在农户贷款中发挥着不同作用,实证结果表明抵押在总体上降低了农户贷款可得性,而声誉机制有助于增加农村地区的贷款。抵押贷款下,利率较低、期限较长、额度较大,且与生产性目的相匹配;声誉机制下,贷款利率较高、期限短、额度小,主要用于满足流动性和消费性资金需求。对客户信贷分层研究发现,抵押贷款适用于较富裕农户,而声誉机制贷款适用于中低收入者。  相似文献   

8.
杨扬 《现代商业》2014,(26):261-262
债权清收是现代企业面临的一个难点问题。企业大多站在主体企业这一角度,但目前很多相关业务已经委托给资产管理公司等委托方。因而,对债权清收从受委方这个角度思考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概述债权清收管理的基础上,从经济组织本身、发展环境、信用境况、债权管理机制等多方面探讨债权清收难点,继而从受委方角度出发,从委托关系确定背景、委托任务难度及委托种类等多个方面,分析专业组织接收委托之际或之后面临的各种问题。在此基础上试图提出受委方强化债权清收的思路和对策,以期提高债权清收效率。  相似文献   

9.
小额担保贷款法律制度,设立的目的是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这是一项促进就业的信贷法律制度。健全和完善我国小额担保贷款法律制度,要规定借款人基本条件及对象范围;明确小额担保贷款专门机构及相关部门职责范围;规范贷款金额、期限、利率,简化贷款程序;完善信用法律机制;完善风险控制法律机制;完善监管法律机制;规范财政、就业和金融协调配合法律制度;完善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10.
政策     
《信息与经营》2013,(9):14-15
中央银监会:个人房贷违约损失率不低于10%为确保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的审慎性,银监会于近期制定发布了多个资本监管配套政策文件。规定商业银行应根据清收不良贷款的经验数据、内部政策流程、经济周期对抵押品价值的影响等因素审慎估计违约损失率,鉴于房地产价值波动的周期性特征,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违约损失率不得低于10%。  相似文献   

11.
资金管理是企业各项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但是,当前多数企业不良资产增加,营运资金匮乏,特别是外欠资金的过快增长,不仅占用了企业大量正常经营资金,加剧了资金紧张的局面,制约了业务经营的开展,而且加重了企业利息负担,提高了资金使用成本,同时也增加了坏账、呆账的可能,危及了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重视和加强外欠资金的清理清收应成为多数企业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笔者认为,加强外欠资金的清理清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改变只重视筹资贷款不注重内部挖潜…  相似文献   

12.
贷款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金融体系稳定性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内外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大量产生。虽然历经多年的资产剥离、清收、重组、核销等多种手段,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一直保持较低水平。但诱使不良贷款发生的根源依然存在,特别是近两年来不良贷款的反弹趋势凸增。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不良贷款产生的内外部原因,提出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张舰 《中国物价》2010,(11):39-41
近两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激增,本文从银行资产配置的角度揭示其内在机制,即:由于平台贷款还款来源的土地依赖度不断提高,致使平台贷款和普通贷款的关联度提高,最终使银行将更多的信贷资产配置于平台贷款。本文针对平台贷款过量的可能性,基于上述机制的分析,提出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并重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刘西川  陈立辉 《财贸研究》2012,23(5):104-111
在直接机制与间接机制分析框架下,考察温州民间借贷的风险防范机制,研究表明:温州民间借贷通过灵活的贷款利率、较小的贷款金额、较短的贷款期限和指向生产经营的贷款用途来控制和降低信贷风险,非利率条件与利率条件一样成为贷款者控制风险的重要手段。温州民间借贷还利用血缘地缘关系、业缘型社会关系及关联性交易来防范借贷风险,在社会转型阶段,后两者能够更加有效地甄别风险、激励还款和保证合约实施。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信社向农村银行改制步伐加快,不良贷款作为改革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化解不良贷款包袱已刻不容缓。农信社除了争取政府用土地置换不良贷款外,自身更要加大清收力度,才能有效降低不良贷款占比。由于不良贷款多属长期积累沉淀形成,要想在短期内收回难度很大,因为好收的早就收回了,剩下的基本上是难啃的"硬骨头"。但不管清收多么难,不良贷款必须还要收,这关系到改革成败和农信社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剖析农信社清收不良贷款的难点,对症下药采取措施,对破解不良贷款清收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司法清收日益成为金融机构清收不良贷款的重要手段,送达难问题严重拖长了司法清收回款效率。为解决这一难题,在对当前立法规定及局限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送达难对不良贷款司法清收的两大典型影响,从与欠款客户"交朋友"、送达地址确认条款的签订与沟通采用、恰当选列被告、做好与法院的沟通工作、做好与其他机关团体人员的沟通工作等五方面对金融机构提出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农信社向农村银行改制步伐加快,不良贷款作为改革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化解不良贷款包袱已刻不容缓。农信社除了争取政府用土地置换不良贷款外,自身更要加大清收力度,才能有效降低不良贷款占比。由于不良贷款多属长期积累沉淀形成,要想在短期内收回难度很大,因为好收的早就收回了,剩下的基本上是难啃的硬骨头。但不管清收多么难,不良贷款必须还要收,这关系到改革成败和农信社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剖析农信社清收不良贷款的难点,对症下药采取措施,对破解不良贷款清收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近年来银行贷款清收难所呈现的特点出发,分析银行贷款清收难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其意义在于探索一条有效解决银行贷款清收难的途径,为银行资金健康运行提供一种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9.
张冰 《现代商业》2007,(23):234-235
缺乏有效风险分担机制,导致银行金融风险大,是影响国家助学贷款健康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本文结合200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的风险补偿机制进行解读,分析了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信用风险分担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就有关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缺乏有效风险分担机制,导致银行金融风险大,是影响国家助学贷款健康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本文结合200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的风险补偿机制进行解读,分析了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信用风险分担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就有关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