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生活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彼此之间的交往日益加强,这种跨文化交际使时空紧缩,全球成为"地球村".为了交流沟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奋发学习别国语言.由于语言是传播文化的工具,语言的接触就构成文化接触的重要方面.在这双重接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误解乃至冲突.究其原因不外乎是语言的深层问题--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文化因素尤为重要,因为一个国家的语言离不开这个国家的文化,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对这个国家(民族)的语言--主要是在词汇方面,有深刻而全面的影响.语言蕴涵着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词汇在这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本文将通过分析词汇意义与文化的关系,结合语用原则,寻找由于词汇而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误或失败的解决办法,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何敏 《魅力中国》2010,(6):182-182,17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会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的良好品质。”而社会性是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征,符合社会规范的典型行为方式。它所揭示的是儿童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典型的行为方式。例如:能够愉快的与他人分享、合作;对他人的权利或做法给予适当的评价;能从较远的目标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做出合理的判断;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处理问题,不以自我为中心等等。而交往、合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要在社会上生存,就必须学会交往、合作。那么在生态式体验教育模式下,采用什么方式对幼儿进行社会性交往合作教育呢?我们一直在不断的尝试,生态式体验教育活动对促进幼儿社会性的交往、合作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幼儿通过体验,可以接触到大量的词汇,接触到不同的句法结构、故事结构,这对儿童语言与认知能力的发展大有好处;而且还为幼儿提供了交往的机会,并使幼儿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等。这无疑体现出生态式体验教育在促进幼儿社会性交往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我们是怎样利用“生态式体验教育”这一教育模式培养幼儿社会性交往进行探索的呢?下面我简要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3.
谚语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谚语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地理、历史、宗教和社会的观点与态度。由于文化的共性与差异,英语和汉语谚语有其相似性与差异。但是,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谚语逐渐打破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英汉谚语在不断渗透与融合。  相似文献   

4.
吴岩  马翠茹 《理论观察》2013,(11):83-84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核心,它承载着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文化.世界上无论哪个民族,只要民族语言消失这个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也会逐渐的销声匿迹.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是我国三大达斡尔族聚居区之一,保持着很独特的民族风俗、民族歌舞和民族节日.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通信的发达,新一代的达斡尔族青少年掌握达斡尔语的越来越少或者是越来越不熟练,大多数年轻人是在以汉语为母语的环境下长大的.这种在达斡尔本族人之间使用和掌握达斡尔语的衰退现象越来越明显.因此,本文以传承达斡尔族的语言和文化为出发点,以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为对象,研究了达斡尔族语言的传承教育问题,以使我市优秀的达斡尔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相互交往,共同融合,形成了现如今的多民族国家,当代的团结稳定局面与各民族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国家安全状况历来都是传统与非传统的交织,作为非传统有效代表之一的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文化的典型代表就是教育。  相似文献   

6.
盛楠 《魅力中国》2014,(18):167-167
汉语和韩国语是属于不同的语系语言。但由于历史上两个民族的深厚渊源,两种语言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密切联系,现代韩语中基本上还有50%以上的词语借用汉字词,很多韩国语音节在发音上仍然保留了中国古代汉语语音的特点。由于两种语言发音相似,韩国学生在汉语语音学习过程中声母、韵母、声调都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将指出韩国学生在汉语语音学习过程中声母、韵母、声调方面的普遍难点,并对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王颖 《魅力中国》2014,(21):189-190
本文基于语言经济学的视角。提出我国外语教育规划应该具有全局性、整体性和前瞻性,既要有远大的目标,又要讲求实际;立足我国教育国情,切实改变传统的粗放型、费时低效的教育模式;加大国家财政对外语教育的投入,加强师资培训;在加强外语教育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汉语和民族文化的教育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不断深入落实,民族教育的科研王作也被逐步提到日程上来了。出现了专门研究探讨民族教育规律和特点的队伍。关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授课用语问题,就是其中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至今还有不少民族仍使用着自己的语言和文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文化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信仰和偏见.一方面,语言促成了人类的文化,是文化本身产生的基础;另一方面,文化对语言又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陶晶 《魅力中国》2013,(10):87-87
民族声乐文化历史久远,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通过不断的继承、借鉴、吸收和发展,已逐渐形成了一套有丰富的演唱形式、优秀的艺术作品、丰厚的理论文献、科学的训练方法、妙不可言的风格特点在内的方法和体系。民族声乐艺术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声乐艺术一样,最初都是在人类生活中的劳动,宗教,爱情,教育等方面产生的,是人们用来表达情感的音乐语言方式。通过对民族声乐的发展和风格特点的研究,对于更好的诠释和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和演唱民族声乐作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熊卉蘅 《理论观察》2014,(5):117-118
现如今,中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很多的国家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在交流的过程中,语言的沟通是必不可少。因此,一部分国家开设了学习汉语的课程。另外,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文化也逐步的登上了国际的舞台,这使得很多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语言作为其中的一个部分,必然就成为了学习的对象。但是,在初学汉语时就开始用汉语来进行交流是不可能的。因此,就有了媒介语的出现,而英语是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而存在的,本文就以英语作为媒介语来分析它在国际汉语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一项长远而且根本的举措,这需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民族团结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四个着力点上发力.民族院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当自觉肩负起这一时代重任,在民族院校共青团工作中,始终把握这一主题,准确认识和定位四个着力点,创新方式,多措并举,努力为筑牢各民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贡献青春力量.  相似文献   

13.
面对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江泽民同志高瞻远瞩,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第三次全教会上又深刻指出:"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依赖于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法潜能充分开发和释放出来,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素质.因此,创新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强化.而基础教育如何是决定全民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我们在中小学提倡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时候,加大力度发展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民族振兴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徐敏 《改革与开放》2012,(18):156-157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多文化的世界性发展中国家。独立后,印度公民教育承担起了为民主共和国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使命,并凸显了自身的显著特点,即注重公民教育的民族性、宗教性、世界性、实践性和渗透性。中国和印度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进程既各具特色又有相似之处,印度的公民教育对我国的公民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现代以来,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两大根本任务.这两大历史任务,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鲜明主题之中.五四运动的爆发,是中华民族命运的转折点,是民族走向复兴的崭新起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命运发生根本改变的标志性事件,是民族走向复兴的第一个里程碑;改革开放作为“第二次革命”,它的实行,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立于世界民族强林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近现代史上的这三次历史巨变,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引领民族复兴梦的进程,推动了民族复兴一步步地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相似文献   

16.
周鹏飞  江丽旋 《魅力中国》2014,(12):253-253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涵着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而中英语言方面有特别多的差异。本文试从对中西方对于“狗”的不同释义的比较入手,诠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也是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历史使命。1999年,在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了  相似文献   

18.
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后的10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最快、质量提升最好、学校面貌变化最大、农牧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10年。十年的成就证明,四川省委、省政府实施的这项行动计划是一项源于民意,归于民心,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十年的实践,不仅探索出了民族教育跨越发展的新路,也使四川省教育发展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为新一轮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而未来的十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要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四川省深入分析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决定实施新一轮《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11~2020年)》。这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着眼全省发展稳定大局,加快推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新一轮行动计划的实施与四川省民族教育工作会的召开,预示着四川省在民族教育的征程上正向深水区挺进,昭示着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将从政府助力转向自我觉醒与力量内生。我们有理由相信:十年后,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必将迎来新的跨越!  相似文献   

19.
“疯狂汉语”席卷全球 对外汉语教学任重道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种语言是一种生活方式,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的风貌,蕴含着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在当今这个多元世界中,语言担负着和平使命,它是国际间交往和文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桥梁。走向世界的中国,需要体现自己的个性,需要把自己的文化传向全世界,因此,需要加快汉语的国际推广步伐。2005年首届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的成功举办,让世界上那些了解和不了解中国的人们通过汉语这个传播的使者走近中国,开始感知中国。近日,在北京接连召开的全国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会议和孔子学院大会,吸引海内外人士再次关注汉语的“出口”问题。专家分析说,随…  相似文献   

20.
蒋少琴 《魅力中国》2013,(22):259-259,261
汉俄民族都是在特定环境、历史条件、地理位置和社会现实中产生了自己的文化,因而文化具有各自的特殊性。但作为在自然界中生存下来的人类二者思堆又有其相同的一面,所以文化有其共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在语言上时.汉语和俄语既有共性又有差异。而二者语言的翻译也就有了一定的复杂性。本文就语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的成语来说说汉俄语言中的成语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