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证认可国际互认制度进入新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建华 《上海质量》2001,(12):11-13
最近,有关国际和区域组织的认证认可国际互认活动取得了新的进展.本文简要介绍了国际认可论坛(IAF)和太平洋认可合作组织(PAC)有关认证认可国际互认活动的最新进展情况,IAF和ILAG(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之间的合作情况以及PAC与EA(欧洲认可合作组织)之间的合作情况,并介绍了APEG对PAC互认活动给予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国家技术监督局2月12日向新闻界通报了我国质量体系认证国际互认工作的最新进展:包括我国在内的17个国家的16个认可机构已于1月底首批签署了国际认可论坛多边承认协议。  相似文献   

3.
4月的北京,春暖花开,9日,人民大会堂的小会议厅,洋溢着热烈而庄严的气氛——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认证认可工作会议在这里隆重召开。这次会议也是我国认证认可工作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会议。会议由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联合召开。全国认证认可工作的代表200多人聚集一堂,共议国家认证认可  相似文献   

4.
5.
《现代质量》2003,(11):35-3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认证认可活动,提高产品、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认证,是指由认证机构证明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相关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者标准的合格评定活动。 本条例所称认可,是指由认可机构对认证机构、检查机构、实验室以及从事评审、审核等认证活动人员的能力和执业资格,予以承认的合格评定活动。 第三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认证认可活动,应当  相似文献   

6.
产品国际安全认证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必经之路。文章从了解国际标准、国内先作测试、用CB证书和CB测试报告转认证证书、利用互认关系、避免变动认证产品、注意选材、提高效率、信守承诺等8个方面论述了如何能更快更好地获取产品国际安全认证证书。  相似文献   

7.
11月的北京虽然寒流频袭,但8~10日,为期三天的全国认证认可工作会议却始终在一片热烈的气氛中进行.本次会议主题被确定为"总结、巩固、发展",就是要在认证认可工作体系基本建立以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认清形势,将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工作质量和效率等方面的关系协调好,促进认证认可事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9.
10.
认证认可     
《深圳质量》2004,(5):54-55
  相似文献   

11.
12.
《上海质量》2005,(10):9-10
经国家质检总局和民政部批准,中国认证认可协会于9月27日正式成立.中国认证认可协会由认证认可行业的认可机构、认证机构、认证咨询机构、认证培训机构、实验室、检查机构和部分获得认证的组织等436个单位会员和23名个人会员组成.  相似文献   

13.
14.
今年是国家对认证认可实施统一管理以来的第三年. 认证认可工作三年来迈了三大步.国务院决定对全国认证认可工作实施统一管理以来的三年,是我国认证认可改革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成效最为显著的三年.三年工作可以用六句话来概括:体系基本建立,格局初步形成,工作有序开展,事业稳步发展,有效性逐步提高,影响日益增强.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每年6月9日,是国际认可论坛(IAF)和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确定的“世界认可日”,旨在推动认证认可活动在全球的广泛发展。“世界认可中国日”是中国举办的世界认可日的主题活动,今年的主题是“认证认可—政府监管工作的支撑”。  相似文献   

16.
17.
《监督与选择》2006,(3):14-15
2006年,是全面落实国家“十一五”规划以及认证认可事业“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非常重要,也非常关键。认监委党组经过研究,确定2006年工作的重点是规范工作,提高认证有效性。围绕这一重点,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完善一个体系,突出一条主线,强化一种机制,打牢一个基础,建设一支队伍”等工作。  相似文献   

18.
19.
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都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三个不同的层次。可以这样理解,无公害食品是保障国民食品安全的基准线,绿色食品是有中国特色的安全、环保食品,有机食品则是国际上公认的纯天然、无污染、安全营养的食品,也可称为“生态食品”。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简  相似文献   

20.
金笑萍 《标准化报道》2000,21(2):30-30,32
简单阐述目前国内企业在 ISO 90 0 0质量体系认证过程中出现的几种认识上的差异和误区 ,提出认证不在于证书数量的多少 ,而在于认证质量高低的观点 ,防止自觉或不自觉地步入质量体系认证的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