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原话 《经济问题》1982年第8期发表的陈昕同志的论文《马克思并没有把‘各尽所能’与‘按劳分配’结合在一起》(《文摘报》作了扼要的介绍)批评了斯大林同志,说他把马克思提出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①套用到社会主义社会,提出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2.
《经济问题》1982年第4期发表的林文肯同志《论“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一文中说:“马克思之所以要把‘各尽所能’与‘按劳分配’结合在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这是由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要求所决定的。”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翻开经典著作,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在论述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  相似文献   

3.
《经济问题》一九八三年第三期刊载杜明同志《谈谈“按劳分配”与“各尽所能”》一文(以下简称《杜文》),提出必须“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统一的分配公式贯彻执行”这一观点,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米,在大多数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上,都是只谈按劳分配。不谈各尽所能,对于各尽所能的研究也很少见。有的,把各尽所能与按劳分配合在一起,叫做“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规律”。有的,直接了当的认为各尽所能不是个规律。我认为对各尽所能进行独立的研究,并对各尽所能与按劳分配的关系进行深入一步的考察,不仅是充实劳动理论的需要,而且对于深入理解和自觉贯彻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制订的一系列调动劳动者的  相似文献   

5.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庄严地载入了我国的宪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最主要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是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巨大杠杆。  相似文献   

6.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时期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了社会生产基金,后备基金和满足同共需要的社会消费基金等以后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它是社会主义分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内容就是要求劳动者尽其所能地从事社会劳动,社会按照各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马克思的分配理论实现了“不劳动者不得  相似文献   

7.
关于“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一语的语源问题,1980年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史》一书发表了系统的意见。这些意见是: (一)“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圣西门首先对‘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进行了某些探讨和概括,因而为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阶段的分配理论提供了思想材料。”(第144页)圣西门已经“提出‘各按其能,各按其劳’的分配思想”(第145页)。(二)圣西门的门徒“把圣西门‘各按其能,各按其劳’的观点发展为‘按能力计报酬,按工效定能力’的要求”(第145页)。  相似文献   

8.
刍议按劳分配中的“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按劳分配既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方式的主体。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讨按劳分配中的“劳”的基本内涵,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我读了何伟同志发表在《经济研究》1991年第10期上的《在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实现按劳分配的两个问题》一文(以下简称《何文》),受益非浅。然而,《何文》认为,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中的“劳”是抽象劳动,这种抽象劳动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实质上是社会必要劳动。对此观点我持不同看法,在此略陈管见并向何伟同志请教。  相似文献   

9.
<正> 读了张问敏同志在《经济研究》1987年第2期发表的《关于按劳分配理论的思考》(以下简称张文),很受启发。文中提出了我国当前在分配领域中所出现的不少新问题,这是需要我们更加深入探讨的。但是张文提出的某些观点和得出的某些结论,我认为值得商榷。一、按劳分配的本义、前提和实现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张文提出,“如果我们把马克思的按劳分配思想加以概括,就可得到如下的按劳分配定  相似文献   

10.
<正> 在“劳动力所有制”问题的讨论中,有同志说,根本否认存在劳动力所有制问题,会妨碍我们更深入地探讨按劳分配问题;有的同志则明确地说:“劳动力部分个人所有关系是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劳动力个人所有权是按劳分配的基础”。我认为,把社会主义条件下按劳分配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归之于社会主义下存在劳动力个人(部分个人)所有(或说是原因之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察了按劳分配的历史演变过程,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未来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的论述只是一种猜想,而明确把按劳分配说成是社会主义原则的是列宁,而斯大林又把按劳分配确认为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第一次把名尽所能和按劳分配连在一起,从而走向了教条和僵化。作者认为,按劳分配不仅在理论上存在着不可克服的逻辑矛盾,而且在实践上也与迅猛发展的商品经济所要求的等价交换所不容。作者认为,改革传统的分配机制迫在眉睫,走出“怪圈”的出路,就在于从商品经济出发,以按劳付酬机制代替按劳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2.
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读了孙冶方同志《论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一文颇受启发。孙冶方同志对斯大林关于生产关系的定义提出了不同意见,指出“斯大林把流通排斥在政治经济学对象之外,把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独立出来,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之一,都是有问题的,大有讨论的余地。”在对斯大林的定义和恩格斯的定义作了比较之后,孙冶方同志强调指出,生产关系的全部内容  相似文献   

13.
<正> 《经济研究》1981年第1期刊登佐牧同志的《必须把商品交换和劳动交换区别开来》一文(以下简称《佐文》),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由于集体所有制还大量存在,全民所有制企业还没有达到真正“全民”水平的情况下,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按劳分配的客观条件还不具备;社会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不是按劳分配的关系,而是商品交换的关系等观点,是现实的,正确的,这对于认识在我国目前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及其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以及逐步完善按劳分配的形式,都是有益的。但是,佐牧同志对我国目前条件下如何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并未作正确的理论分析。他认为按劳分配不是按劳动成果进行分配的观点,笔者有不同的看法,现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14.
《经济问题》1982年5期发表了王勤同志的《试论我国现阶段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一文(以下简称“王文”),读后觉得有些新意,但对王文中提出的“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必然是相对平均原则与按劳分配原则并存的分配”、“相对平均分配也具有客观必然性”的说法实在不能苟同。对此,我想谈点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正> 胡瑞梁同志是我所敬重的老经济学家。近年来《经济研究》先后发表了他的三篇有关劳动力商品问题的力作:《论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载1987年第12期,以下简称《一论》)、《论劳动力价值、按劳分配和劳动力商品化的历史意义》(载1988年第1期,以下简称《二论》)、《关于劳动、所有制和等价物交换的一些理论问题》(载1989年第1期,以下简称《三论》)。再三研读以上“三论”,我感到作者在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问题的讨论中独树一帜,既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和按劳分配,又肯定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的商品  相似文献   

16.
<正> 读了《经济研究》1980年第8期上刊登的张朝尊同志写的《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内涵的商榷》一文(以下简称“内涵”),觉得这的确是个需要弄清楚的问题,我也愿意就此发表一些看法,和同志们共同研究。一如何理解斯大林同志的表述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说:“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利润,而是人及其需要,即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是‘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如何理解斯大林的这段话?我的理解是:第一,斯大林对社会  相似文献   

17.
《经济研究》1961年第4期刊登了蒋家俊同志的《谈谈‘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一文。读后,虽然感到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但我认为还有下列几点需要和蒋家俊同志商榷。首先,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是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范畴还是只适用于存在着剥削关系的社会的范畴?蒋家俊同志的基本观点是:“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都是历史范畴,只有在剥削关系存在的条件下,才存在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它们是和剥削的、阶级对抗的社会一起产生的,并随着这种社会的消灭而消失。”为此,他对马克思所说的“一般地说,剩余劳动作为超过一定需要的劳动,永远是存在的”这一论点作了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是,“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理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资本”自56年“三化”改造起,就同‘资本家”一起被“打倒”了——转入地下了。而在党的十五大江泽民同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中,又重新8次讲到了‘贺本”;正式于正在生成中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作出了中肯的认同和定位。可以说,这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一次大的飞跃,是我国经济乃至政治、社会发展史上,经济学(乃至政治学、社会学)学说史上的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培育和发展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在我的也许是不…  相似文献   

19.
<正> 读了孙冶方同志的《论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一文(1979年《经济研究》第8期),感到有些问题值得商榷。一孙冶方同志对斯大林关于生产关系的定义持否定态度。首先,他认为斯大林关于生产关系的定义中“没有把交换单独列出来,而是把它作为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一个项目(即所谓‘互相交换其活动’)提出来的。”并且说:“这正是杜林的观点,曾受到恩格斯的严厉批判。”我认为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并不是如孙冶方同志所说的,仅仅是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事。这句话出自《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这里不妨将其  相似文献   

20.
“经济研究”1956年第5期登载了骆耕漠同志的文章:“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必要性和它的‘消亡’过程”。这篇文章讨论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骆耕漠同志认为: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是起因于社会主义生产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全民所有制形式和集体所有制形式)的论点,是不够确切的。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所以存在商品生产,不仅是由于社会主义生产存在着两种基本形式,而且也是由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和实行经济核算的必要性决定的。(而经济核算——依据骆耕漠同志的说法——又是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在一个企业、一个经济部门中的扩大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