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上世纪90年代初,澳大利亚率先制定和实施关于国有企业竞争中立政策,以限制国有制企业因政府垄断而享有的不公平竞争优势,促进了市场公平竞争。澳大利亚关于国有企业竞争中立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公有制企业商业活动“重大性”标准、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革、盈利率要求、税收中立、债务中立、监管中立、投诉机制等;实践中,澳大利亚生产力委员会已成功裁决了涉及国有企业竞争中立政策案件近40起。本文主要立足于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与需要,评析澳大利亚如何制定和实施有关国有企业的竞争中立政策,以促进公私企业公平竞争。  相似文献   

2.
正一、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的新变化:竞争中立原则的提出"竞争中立"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最早由澳大利亚提出,是指"政府的商业活动不得因其公共部门所有权地位而享受私营部门竞争者所不能享受的竞争优势";2011年以来,美国在多次政治、经济和外交活动中讨论"竞争中立",并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  相似文献   

3.
一、竞争中立的提出背景所谓"竞争中立",是指国家在市场竞争这一问题上对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一视同仁。根据竞争中立的理念而构建的"竞争中立政策",则是确保经营者不因所有制而产生竞争优势的一系列制度工具。构建竞争中立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消除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之间不平等的资源分配机制,确保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在一兮“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展开竞争。  相似文献   

4.
市场进入中立是竞争中立政策的重要行为准则之一,它要求政府在干预市场过程中应当在经营资质的赋予、业务市场的拓展、商业合同的缔结上保持中立,确保企业能够公平地进入市场从事交易。  相似文献   

5.
"竞争中立"规则强调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间的平等市场竞争地位。2011年以来,美国高层多次在外交场合提及竞争中立概念,并积极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等国际组织中推进有关"竞争中立"框架的制定和推广,试图在双边、多边贸易投资协定中加入有关限制国有企业竞争优势的条款,使得竞争中立规  相似文献   

6.
刘力菲 《商》2014,(20):49-47
自2011年以来,美国高层多次在外交场合提及竞争中立概念,美国及其主导的国际组织也将竞争中立规则作为重要的议题在贸易谈判中推出。本文在对竞争中立规则的起源、发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美国在国际贸易及投资领域推动竞争中立的原因和举措,并立足我国发展阶段和国有企业特殊性,对中国政府在今后与美贸易与投资谈判中的对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国有企业因其特殊的所有权关系,在市场中往往享有各种竞争优势。为此,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通过竞争中立规则,限制政府赋予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确保公私企业公平竞争。刚刚达成的TPP协议,更是将竞争中立规则提升为国际贸易及投资新准则,强调政府在经济中的中立地位。这些立法和国际规则,对我国国有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造成很大阻碍。为了适应新的国际竞争环境,我国应借鉴国际竞争中立规则和TPP国有企业条款,确定竞争性(或商业化)国有企业的范围,使之遵守同私有企业一样的市场竞争规则,政府应确保其在经济监管中保持中立,提升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在双边、区域、国际组织等多个层面推行"竞争中立"原则。"竞争中立"原则是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维护其在全球竞争地位的新工具;是全球贸易投资规则重塑中美国所倡导的"面向21世纪的、高标准"的一项新规则;"竞争中立"原则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新挑战。本文分析、比较主要发达经济体"竞争中立"原则的推进动因、具体原则、法律规则,判断"竞争中立"原则的发展趋势和影响,提出发展中国家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竞争中立原则要求政府在竞争性市场中对待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秉持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国有企业不因与政府的特殊关系而取得不当的竞争优势。竞争中立原则经由国内法、区域法、多边国际协议及国际软法等各种方式的法治化演进,已经形成较为一致的具体化要求。我国自由贸易区立法、竞争政策立法初步确立竞争中立原则,并且具备竞争中立原则的可行性基础,进一步践行竞争中立原则应当明确其适用范围、完善国有企业治理机制、约束政府影响竞争的行为、建立相关的执行和争议解决机制,使之成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竞争中立是确保国家在市场竞争问题上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的一套监管框架。它最初是作为国内改革措施通过国内立法的方式实现的.眼下却日渐成为诘难国有资本在国际竞争中享有不公平竞争优势的理论立足点,其实现方式也演变为国际组织的"最佳实践"或"指南"和区域或自由贸易协定。在竞争中立问题上,中国已经作出一些探索,但是尚未形成有针对性的应对规则。中国可以在国际、国内两个层面作出回应:在国际层面,中国可以秉持"全球价值链"理论寻求全球竞争的"实质公平".指出竞争中立作为"国内改革措施"和"国际约束规则"的不同,在参与自贸协定谈判时提出符合自身需求的竞争中立主张;在国内层面,短期内中国可以借助于国内自贸区的"试验"探索国有企业的竞争中立,长期则需要构建符合自身需求的竞争中立体系。  相似文献   

11.
自2011年美国副国务卿提出竞争中立概念后,美国及以其为首的TPP、OECD都将竞争中立规则的制定作为重要的议题推出。本文对竞争中立概念的起源、规则的内涵、在TPP谈判中的地位以及在OECD语境下的涵义进行了梳理。在分析了竞争中立规则的国际造法过程后,本文对中国政府在国际投资法的新一轮国际造法中的立场以及对竞争中立具体问题的对策做出若干分析。中国政府应当尽早参与谈判,掌握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对国际投资法领域的新一轮国际规则制定占据主导和主动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竞争中立要求政府在市场竞争问题上对不同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国际上推广和实现竞争中立的形式有3种:一是国内立法,二是国际组织的“最佳实践”或“指南”,三是区域或自由贸易协定。不同形式体现了不同立场和诉求。中国可以在国际、国内两个层面作出回应:在国际层面,中国可以主张全球竞争的实质公平,指出竞争中立作为国内措施和国际规则的不同,在参与双边或区域协定谈判时提出符合自身需求的竞争中立主张;在国内层面,短期内中国可以借助于国内自贸区试验探索国有企业的竞争中立,长期来看则需要构建符合自身需求的竞争中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3.
政府补贴是政府基于一定动因无偿给予企业的补助。无偿的政府补贴打破了企业获得收入需付出成本、承担风险的路径。同时,政府补贴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形成经营优势,破坏竞争中立。通过分析浙江省台州市的50家上市企业获得政府补贴的情况,发现政府对于国有企业的补贴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竞争中立。因此,需要通过法治化的路径包括补贴对象中立、补贴依据公开、补贴机会均等规范政府补贴行为,维持企业间竞争中立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李浩田 《消费导刊》2011,(15):121-121,125
伴随着电信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新的问题: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利益纷争,为保护消费者利,平衡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的利益,网络中立政策也随之诞生。欧洲南美地区的部分国家在近期已经实现网络中立立法,美国也于本月通过了新的网络中立规定,了解网络中立的发展情况和立法进展,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粟茂 《商场现代化》2005,(32):336-337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我国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我国社会、经济特别是政府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典型的后发型国家,我国要成功地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在全球化竞争中立稳阵脚,关键是要建立一个求真务实、具有强烈责任感的政府,一个依法行政、公开透明、服务到位、廉洁高效、运转灵活的政府.  相似文献   

16.
竞争政策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内容体系上各国尚没有完全统一的规定。例如在澳大利亚,竞争政策被认为有两大支柱:综合性的竞争法律框架的有效执行和旨在推进竞争的政府监管和干预的改革。欧盟的竞争政策以竞争法为核心,除了传统的三大支柱(限制竞争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企业合并)以外,还包括规制政府行为。①而联合国贸发会议提出的竞争政策包括两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解释了高校人力资源中柔性管理的概念、特点,它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实行的意义。随着全球化的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才在竞争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已成为现代竞争中的核心力量,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在新时期,高校为了提高自身竞争优势,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的概念。是目前管理学中最受关注的一种管理模式,它是出于企业管理中,成为如今企业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8.
对高校教师承担的教学科研、思政育人工作中面临的"价值中立"与"价值介入"进行讨论。对科研教学过程中"价值中立"的概念、出现及意义进行简要概括,对思政育人过程中"价值介入"进行肯定,结合当前的实际,期望教师能灵活把握科研教学与育人中的价值中立与价值介入。  相似文献   

19.
《商》2016,(14)
<正>一、产能过剩概念界定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对"产能过剩"的概念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最早提出"产能过剩"概念的是Chamberlin(张伯伦),其在1933年出版的《垄断竞争理论》中认为:垄断竞争导致平均成本线高于边际成本线,进而Chamberlin认为企业就会产生持续的产能过剩。周劲(2007)认为在某一时期内,任何行业的生产能力大于该行业的实际产  相似文献   

20.
陈伟 《中国市场》2005,(6):52-53
企业集群(Clusters)是美国著名企业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在其1990年的专著<国家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1 998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又发表了专门论述这一现象的论文"聚集与新的竞争经济学".波特认为企业集群是:"某种产业领域里相互关联企业、机构在空间地理上的集中现象.聚集包括一系列相联系的产业(或链节)和其它对竞争重要的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