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面积精度评价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研究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图斑面积精度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为逐年开展的国土资源大调查服务.研究方法:统计试验法,相对误差理论与误差传播定律的运用.研究结果:得出了误差分布规律,建立了评价指标,形成了系统化的变化监测空间采样与面积精度评价方法体系.研究结论:本文的方法简单实用有效.  相似文献   

2.
遥感是一门先进而有效的信息获取技术。大范围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依靠从近期遥感影像上来提取所需信息。遥感影像在应用之前必须经过一些预处理,图像融合是遥感图像预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介绍了遥感图像融合技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应用.以QuickBird全色和多光谱影像为基础.通过应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87版四种不同的融合方法进行融合实验,并结合主、客观方法来评价四种融合方法的融合结果,从而得出基于QuickBird影像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较可取的遥感影像融合方法——小波融合法和主成分分析法。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现状遥感更新外业调查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河南省偃师市为例,研究了土地利用现状遥感更新外业调查的方法。首先对原始影像进行预处理与校正,制作正射影像图;利用动态规划法确定最优调查路径;在严格的精度控制基础上,采用实地调绘的方法,分别调查境界与权属、地类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类、耕地坡度与田坎系数。结果证明:外业调查能有效地解决内业判读过程中出现的多种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高分1号(GF-1)融合2m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结合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高分多源遥感影像和地面样方等数据,对冬小麦分类提取中存在的面积误差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文章以河南省永城市为研究区,在冬小麦提取结果聚类处理基础上,基于线性地物缓冲区数据,采用GIS空间运算实现线性地物面积扣除,接着分析了样方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再扣除零星地物面积比例上的差异,并采用样方零星地物平均扣除系数对全市各乡镇耕地与非耕地中冬小麦提取面积进行了相关统计和误差分析。[结果]永城市冬小麦最终解译面积11. 29万hm~2,其中线性地物和零星地物扣除面积分别为6 613. 08hm~2和3 875. 22hm~2,占研究区冬小麦解译面积的5. 86%和3. 32%,与统计上报数据相比,其处理前后误差由14. 12%降低至4. 41%,有效地提高冬小麦提取面积精度。[结论]误差来源分析与修正对冬小麦解译面积核算精度具有重要影响,该研究为县级区域尺度下冬小麦面积提取核算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用遥感方法调查研究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动态变化,为编制城镇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合理的土地信息系统提供科学和必要的依据;航空影像可以快速的获取小范围地区的详细信息资料;以曲阜市为例探讨了利用高分辨率CCD航空影像进行城市用地类型提取的技术路线,分析了用ARCVIEWGIS提取的精度。  相似文献   

6.
喀斯特地区复杂地表形态导致地面调查可深入性差、精度不高,遥感则作为该区有效监测与研究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LUCC)方式与利用程度影响的主要手段。文章利用ALOS多光谱数据与Terra SARX的数据进行融合,讨论了HH极化微波后向散射数据用于改善多光谱遥感数据LUCC分类的精度,并比较了不同融合方法对地物识别。结果表明:2种数据之间的融合充分利用了多光谱的光谱信息与HH极化数据丰富的结构与纹理的特征,增强了不同地物之间的光谱差异,提高地物可分性;PC法融合、IHS法融合分类精度较单独使用ALOS多光谱数据分类精度分别提高了8%与13%,而且由于HH极化对植被含水量的敏感性,提高了"插花"分布的旱地与草地、林地等由植被覆盖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区分精度。通过该研究探讨了HH极化数据与多光谱数据融合在地表信息提取中的应用,拓展了遥感数据在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领域应用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试论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技术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的基本概念,综述遥感图像预处理及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取等遥感监测方法,重点探讨动态监测中土地利用分类方法、监测方法的选择等关键技术。初步总结了我国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的研究现状、方法及特点。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利用QuickBird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的影像分析方法对黄土高原实验区土地利用进行分类,探索提高土地资源数量及质量信息挖掘的广度、深度、自动化程度与准确度,提高工作效率,为国土资源行业的土地资源遥感监测工作提供技术参考。研究方法:在光谱和纹理分类的基础上,提出利用坡度空间谱和对象空间关系构建决策规则的方法;通过对DEM数据的学习,可以得到对象的高程、坡度和坡度空间谱;通过空间方位、距离和拓扑关系,可以分析对象之间的位置关系;最后将学习所得的规则加入到土地利用分类的规则集中。研究结果:相对于完全基于光谱和纹理信息的分类方法,本方法使分类总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从76%和0.71提高到87%和0.86。研究结论:坡度空间谱与空间关系规则的应用能有效减少混分,提高分类精度,对于黄土高原区域土地利用分类规则集的构建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大比例尺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与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基础图件与数据更新调查的方法与技术.研究方法: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总结了广东省南海区大比例尺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方法,论证了大比例尺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方法的技术路线、工作流程以及技术特点,分析了采用该方法获得的调查成果.研究结论:大比例尺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具有高精度、快速、信息化以及应用性强等鲜明特点,大比例尺更新调查技术与方法应是近期中国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主要技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采用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在相应数字图像处理软件的支持下,采用新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对汨罗市土地利用信息进行解译分类,经野外核对后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文中探索了利用3S技术快速、准确地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几个技术方法问题,以实现短周期调查更新土地利用现状,为新一轮全国土地详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建立规划实施动态监测系统,及时反馈规划实施情况以及规划布局与现实的差距,实现“动态规划”。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阐述了基于SPOT5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规划实施动态监测的技术路线、精度要求,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是快速进行乡镇级规划实施动态监测的技术支撑。研究结论:以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为例,证实了SPOT5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动态监测的可行性。塘栖镇1997 — 2005年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中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预留区域用途管制规则的比例为86.84%,城乡居民点用地扩展违反规划用途管制规则最为显著。主动调整城乡空间发展过程中的群体利益,是编制第三轮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需要关注的。  相似文献   

12.
空间遥感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国土资源调查监测手段,遥感监测技术具有精度高、现势性强、弥补人为性偏差等优点.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方法在土地利用监管中起到保证土地规划执行力度、严格土地批后监管和加强地类管理的作用,尤其在经济效益方面,能有效避免由于违法违规用地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3.
利用地学遥感信息定性、定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半个世纪以来塔里木盆地南部策勒绿洲的土地利用变化,探讨绿洲荒漠这一矛盾体之间的相互转化的动态时空过程、特征和机制,这是保护干旱区生态环境、促进绿洲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针对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影响定量研究指标体系与研究方法中优化模型所涉及到的关于地学遥感、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环境指标体系进行深入分析,并给出了基本的量化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4.
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在城市绿化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与传统航空遥感技术比较,具有获取数据周期短,工作量小,投入资金少的特点,作者以岳阳市岳阳楼区为试验区,运用其优势对城市园林的绿化进行了调查。首先,对该区的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最佳波段选择(OIF值计算)、几何变换、地理坐标校正、线性拉伸、边缘增强、融合等处理,然后经过绿地目标信息特征分析,建立绿地解译标志,在时间、资金、人力投入较少的情况下,成功的完成了预期的目标,为遥感技术在城市园林绿化调查中的应用开拓了新领域。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粮食结构转型,运用先进的遥感技术探索草地系统规范的认知理论和遥感解译框架。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分析发现标准光谱端元空间或是突破传统遥感技术壁垒实现草地系统认知规范的关键;基于光谱混合分解模型构建多光谱—高光谱两个尺度的标准光谱端元空间,并开展草原类型多级嵌套分类实验。研究结果:提出草地系统认知理论框架和基于标准光谱端元空间的光谱融合量化策略,并在中国—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三个尺度的草地类型多级嵌套遥感分类实验中取得较好的结果。研究结论:基于标准光谱端元空间的光谱融合量化策略有利于构建稳定、具有专业概念支撑的解译框架,配合多级嵌套的分类结构能够实现草地系统认知框架下光谱数据的规范,从而支撑不同等级的应用和管理需求。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全极化SAR与多光谱的喀斯特山区农村林地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加快推动贵州省"互联网+"林业建设,打破贵州喀斯特高原山区遥感监测瓶颈,选取了空间分辨率8m的Radarsat-2全极化SAR数据与空间分辨率6m的SPOT 6多光谱影像作为数据源,探究微波与光学遥感结合在喀斯特山区农村地区的林地提取技术。[方法]首先采用ENVI SARscape与NEST软件对SAR图像预处理。将Radarsat-2全极化数据与SPOT 6标准假彩色影像进行HSV融合。计算融合图像的平均梯度、信息熵、标准差与均值,评价出最优融合效果的极化方式。基于K均值(K-means)与最大期望(EM聚类)聚类算法分割图像,选择合适的算法,基于聚类分割的阈值进行面向对象的林地分类。最后,基于像素的混淆矩阵精度评价,结合贵州省林业厅调查数据、野外样方和航拍图,建立参考样本评价分类结果。[结果](1)融合之后,目视解译出林地边缘明显但较粗糙;对于在林地中小面积建筑物、农田中的较分散的林地小图斑能够识别,但边缘粗糙;有林地和灌木林地在色调上区分明显;在融合后的明度图中的灌木林地有明度较大的像元,此类像元为石旮旯地。(2)通过定量分析,融合之后的影像较SAR和光学数据信息量大。同极化平均梯度大于交叉极化,HH极化方式下各指标最大。图像EM聚类分割比K-means聚类更加细化。EM聚类图像的特征区分明显;(3)研究分类出了有林地、灌木林地和其他林地。面向对象的林地分类总体分类精度达到85.71%。[结论]研究将微波与光学遥感结合,为喀斯特山区中农村地区的林地提取提供新思路,与传统的林地监测相比,数据获取快捷,提高工作效率,精度准确。有助于通过遥感的手段解决地块破碎区域的林地提取问题,为提高多源遥感技术在喀斯特农村地区中的林地智能监测的能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基于马尔科夫模型的土地格局变化预测——以青岛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利用1995、1998和2000年的Landsat-TM假彩色合成影像作为信息源,获取青岛市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数据,结合马尔科夫过程模型确定相应的转移概率矩阵,再次应用马尔科夫过程模拟土地利用的未来演变趋势.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研究区内耕地的变化最大,主要转变为林地和城乡工矿居住用地。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来自遥感影像建立起的常宁市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进行提取,然后运用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分形模型,获得了2005年和2007年两个时期各个土地类型的分形维数和不稳定性指数,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松柏镇耕地、林地、建筑用地、未利用土地,形态复杂程度呈上升趋势,而草地形状趋向简单化。为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以及区域景观格局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