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外信贷资产转让已有近四十年的实践,而国内信贷资产转让才刚刚起步。1998年7月,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和广东发展银行上海分行签订了转让银行贷款债权协议,这是国内第一笔贷款转让业务。由于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开办时间较短,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多障碍,本文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
所谓信贷消费 ,即用银行贷款进行消费。尽管信贷消费这个词对许多人来说已不太陌生 ,但是却难以被众多百姓所接受。信贷消费之所以不被广大国人所接受 ,说到底是一个观念问题。从银行借债进行消费 ,表面上看似乎有悖于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但就目前形势来说信贷消费正当其时。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经济增长从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 ,是我国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趋势。当前 ,有效需求不足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拦路虎 ,信贷消费较积攒消费来说 ,消费者有较大的主动权 ,有效需求可以得以实现 ,促进经济发展。二是国家推出储蓄存款利…  相似文献   

3.
丁莎苓  罗海蓉 《经济论坛》2004,(21):94-95,102
去年10月4日,《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颁布,11月12日,《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翩然而至,此举被视为汽车金融公司设立进入实际操作阶段的标志。中国人世刚刚两年,跨国汽车巨头们期待已久的机遇就这样接踵而至。自此可堂而皇之地插足中国汽车信贷,与国内商业银行共享这块令人垂涎的硕大蛋糕。中国银监会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部主任高传捷表示,从13日开始,符合条件的  相似文献   

4.
吴龙龙 《经济论坛》1999,(11):12-13
长期以来,基于消费信用是对未来购买力的预支,易造成市场虚假需求,并可能引发通货膨胀这一认识,我国在不同时期都对消费信用实行较严格的限制,作为消费信用的重要方式的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因此而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自从我国告别短缺经济时代以来,需求不足逐步成为困扰企业的一个难点问题,再加上面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扩大的现实,我国政府在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和国内物价基本稳定的同时,又要求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这必然迫使各经济部门努力开拓国内市场,以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发展。在这一艰难的开拓过程中,消费信…  相似文献   

5.
董伟 《江南论坛》2002,(12):31-32
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当前信贷市场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特点,以往企业资金需求过旺与银行资金不足的矛盾已转变为企业有效需求不足与银行资金相对过剩的问题。因此,调整经营思路并相应地调整信贷资金营销策略是金融机构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分析当前信贷市场  相似文献   

6.
周杨 《经济论坛》2001,(11):30-30
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倡导信贷消费。信贷消费是指银行或商家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贷款,消费者可用它购买自己需要,但超出目前购买能力的商品,信贷消费能使明天才能实现的事情今天办到,“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信贷消费的最大受益者是消费者,他们可以提前消费,尽快改善生活。同时他们为了还贷,还会集中精力高效率地工作,树立敬业观念,这对社会是有利的,信贷消费带给老百姓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信贷消费是扩大内需的“良药”,是一种全新的现代消费方式。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把信贷消费作为启动消费的金钥匙,其80%的消费都是信贷消费。信贷消费对个人有好处,对国家更是如此。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已走出短缺经济,进入买方市场。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的买方市场还正在发展之中,是一种既有剩余又买不起双重因素的买方市场。目前,由于没有足够的市场消费需求,使得一方面生产增长乏力,另一方面许多商品处于严重积压状态,这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相似文献   

7.
常奎虎 《经济师》1993,(5):39-40
<正>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过程首先表现为货币资金的运动过程。因此,在我国发展经济所需货币资金主要靠银行提供的情况下,其贷款的投向与投量是否合理就致关重要。那么,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怎样才能充分发挥银行的信贷杠杆作用,笔者认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建立信贷市场,实现信贷业务的市场化。 构建信贷市场需要探索一定的模式与途径。从我国经济、金融改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信贷资金引向市场。这就是说专业银行的信贷资金,除必要的政策性贷款业务以外,其余都要推向资金市场,使经营性贷款业务  相似文献   

8.
杨荻 《资本市场》2013,(12):123-125
美国作为最早开展信贷资产转让市场业务的国家,在市场份额、认知度及发达程度均相对于其他国家地区有着更多的优势。从1991年起美国信贷资产转让市场交易规模显著攀升,在2007年交易规模增大到近5200亿美元,2008年金融危机虽然对美国金融体系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但是贷款转让交易规模依然维持高位,为缓解银行流动性危机提供了渠道。欧洲地区信贷资产转让的交易规模走势与美国相似,但交易规模将近为美国的一半,其市场模式相对于美国更加突出体现出原有的以银行为中心的格局。  相似文献   

9.
信贷市场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辉昌  吴雪 《经济师》2004,(6):210-211
文章针对目前信贷市场所存在的问题 ,利用经济博弈理论中的信息非对称原理 ,通过建立经济学模型对信息非对称条件导致的信贷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进行了理论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银行如何防范信息非对称条件下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思路 ,并对信息非对称条件下信货市场中不同市场参与者之间存在的信息差异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赵海军 《经济师》1998,(11):11-12
一、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统计表明,我国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工业企业总数的99%,职工人数占3/4,产值占7/10,利税总额占约1/2,在我国的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重视并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及“确保”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王生明  高晓东 《经济师》2003,(3):218-218
做大做强信贷业务是中国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银行未来业务发展的一个重心 ,但信贷市场开发是基础 ,是关键所在。文章分析了当前农行信贷市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构筑与市场需求相吻合的信贷市场开发体系  相似文献   

12.
在市场经济棋武进一步完善时期,我国经济的发展急需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因此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启动居民消费事在必行。本文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分析了信贷消费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对在此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解决阿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市场经济模式进一步完善时期,我国经济的发展急需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因此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启动居民消费事在必行.本文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分析了信贷消费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对在此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发展个人消费信贷的障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彩娟 《经济论坛》2006,(15):107-109
中国的个人消费信贷试点开始于1998年。受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和1998年夏季国内特大洪涝灾害影响,中国经济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内需严重不足并逐步呈现出通货紧缩的趋势。为防止通货紧缩、防范金融风险,通过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199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关于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指导意见》,要求商业银行加大对消费信贷的支持力度。在政府政策的扶持和大力推动下,以个人住房、汽车消费贷款和助学贷款为主体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在国内商业银行间逐渐发展开来,目前已成为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中亮丽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5.
16.
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主要障碍和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涉及的银行,消费者,商家,政府行为模式进行理性思考,从收益性和风险性的配比关系角度,分析银行,消费者,商家,政府等相关主体如何在收益性和风险性达到某一合适配比水平时,达成“多赢”局面,形成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价值链,从而促进国内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中小企业正处于严冬的话,那么,融资难的问题可以说是一块难以解冻的寒冰,但是种种迹象表明,有多股暖流正在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上交汇.  相似文献   

18.
魏占峰  李蕾 《时代经贸》2011,(18):177-178
近年来,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邯郸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融资问题仍是多数中小企业的发展瓶颈。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敏感的政策环境,使中小企业的经营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因素,也对政府和银行服务经济工作大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齐抓共管,才能实现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实践表明,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正式信贷市场上出现了严重的信贷失衡现象,中小农户从正式信贷机构获得贷款相当困难。本文对比分析了正式信贷和非正式信贷的水平替代和垂直联结两种情况,指出给予非正式信贷机构以信贷支持,有利于为农村中的弱势农户提供更好的信贷条件,也有助于缓解农村中的信贷失衡和“金融抑制”状况。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经受着能源供给不足、利用效率低下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严重困扰。需要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消费方式的“低碳化”,消费可分为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推广生活消费领域的低碳消费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