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杜林、谢韬、辛子陵和王成稼都作了乱解和错解。由于版本不同,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论述"重建个人所有制"与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德文第一版、《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表述不同。杜林把马克思讲的"重新建立",简单理解为"恢复",即"恢复"被资本主义否定了的劳动者的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学界一般按恩格斯的解读来理解重建的个人所有制,就是消费资料的个人所有制。其实,马克思在论著中把个人所有制分成两种,一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个人所有制,也就是个体劳动者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或个人所有制;另一种是联合起来的社会的个人所有制,也就是社会主义要建立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后一种是与公有制相统一的个人所有制,也可以说既是公有的(社会所有的)也是个人的。马克思所说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指的就是后者。王成稼主张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是重建封建社会末期劳动者的消费资料个人所有制,而谢韬、辛子陵的观点是主张生产资料回归个人所有,这些都是对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错误理解。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提出的在公有制基础上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的内涵,就是恩格斯明确指出的"产品即消费品"。杜林先生和卫兴华教授将其解读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既是个人的又是公共的所有制,这不是马克思的原意。  相似文献   

3.
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应当是马克思所说的"在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个人所有制"不应理解为消费品个人所有、私有制或者生产资料脱离价值形态的单纯物质形态的个人所有,而应当理解为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依靠自己的劳动和其他贡献实际确立其所有权的个人所有制.当前的国有制仍然是政府部门或机构所有.应当继续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以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为基本方向,积极探索真正实现生产资料共有基础上的个人所有权的具体形式.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思想是对共产主义社会所有制关系的科学设想,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同时也是国内外学者讨论的焦点之一,尤其是对于"个人所有制"涵义的理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实际上,国内学者关于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争论焦点多数是针对译文的而非理论本身。通过对《资本论》第一卷德文四个不同版本及其中译版的考察可以看出,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更应该理解为重新建立生产资料全社会共同占有基础上的"个人财产"。  相似文献   

5.
文章探讨了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澄清了几种错误观点,并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视角对我国所有制变革提出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祝碧青 《全国商情》2009,(5):128-128,131
对于马克思所提出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理论界曾经有过各种不同的解释.如果从辩证法的角度去思考这一问题,就会得出与马克思的本意比较吻合的理解和认识,即"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就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消费品的个人所有制.  相似文献   

7.
"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是马克思首先提出的,其实质是公有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长期以来,理论界过分强调了个人所有制的公有制性质,而对于个人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不够重视,并因此在实践中造成了一些偏差,这就需要在维护公有制的前提下,探索实现个人所有权的形式.而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必须真正让劳动者享有所有权.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公有制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孟山 《全国商情》2009,(17):126-130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要求我们正确区分传统公有制、原始公有制和现代公有制.本文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原始公有制的论述,认识到原始公有制不是排除个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是个人在劳动(工作)中对生产资料的实际占有,它的发展导致了私有制的发生.传统公有制取消了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实际上体现为劳动或工作中的个人占有,是原始公有制的现代翻版,是经济体制僵化和不正之风的根源.现代公有制应该是公有制与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的统一.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理论,实际上说明社会主义应该实行现代公有制.  相似文献   

9.
“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是马克思首先提出的,其实质是公有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长期以来,理论界过分强调了个人所有制的公有制性质,而对于个人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不够重视,并因此在实践中造成了一些偏差,这就需要在维护公有制的前提下,探索实现个人所有权的形式。而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必须真正让劳动者享有所有权。  相似文献   

10.
谢韬在《炎黄春秋》2007年第二期和第六期上分别发表《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试解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与中国改革》两篇文章,文中的一些观点违背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马克思恩格斯原文的引用也不完整,误解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意。  相似文献   

11.
樊纲认为,对公有制经济运行的分析,不仅在方法上要突破古典经济学的常规,而且要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法。在公有制经济下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膨胀是总需求膨胀的根本原因。公有制下的总供求缺口与宏观经济扭曲,导因于个人的"收入幻觉"和个人高消费意向与计划者积累意向的矛盾;存在于政策高增长愿望与增长的实际可能性的矛盾;存在于公有制各基层单位以资源占用为对象的利益竞争中;存在于具体投资决策人利用公益投资追求个人私利的行为中。公有制下的总供求短缺会引起过度增长,但过度增长并不能消除短缺。  相似文献   

12.
论恢复土地农民所有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的农民所有制是我国1949年至1956年实行的一种农村土地制度,是一种新型的土地私有制,实行效果颇佳且受农民欢迎.实行农地私有化是由社会分工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的,与社会制度、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没有必然联系,与公有制以及社会主义制度也是能够相容的.从农地私有化的产生条件.农业生产的特点,新中国土地制度变革史,中国现有土地制度的缺陷以及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等方面分析说明,在中国推行农地私有化是可行的.应在国家的控制下,积极稳妥地推动农地私有化,恢复土地的农民所有制,还地权于农民,实现土地的农民所有,以解决"三农问题"和推动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  相似文献   

13.
现代公有制构建于传统公有制理论基础之上,其社会、经济特性使之仅能作用于“公共产品”领域,本质上不排斥私有制以及“中间产品”甚至能长期共存。国企改革既以之为理论支柱,针对业已显现的恶性路径依赖特征,改革路径的“应然”选择将内含产权的重新配置与最优治理结构的探索两方面。  相似文献   

14.
在简要讨论马克思所提出的公有制和我们对于公有制的认识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对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的讨论认为。生产资料的全面国有化不符合我国的实际要求。特别讨论了当代国家的经济控制力问题,提出了相对于土地和资本等生产资料的有形控制而言。国家的经济控制力已转变为一种对于“无形资产”的控制的全新的观点。正因为这样,公有制不应拘泥于国有企业这种组织形式。而应该是在土地的国有化和对于纳税权和政策法规制定和执行权等“无形资产”的全面占有的基础上,以此为指导,完成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造。  相似文献   

15.
社会性规制的内部性和外部性具有产权特征,并可统一到产权分析框架中。社会性规制无论是外部性还是内部性的产生都根源于产权界定不清和产权保护不力。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公共品、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社会性规制的理论,是内生于产权界定不清和产权保护不力的现象。产权界定不清和产权保护不力可能是导致我国的"公共领域"比西方发达国家更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土地混合所有制:“新土改”的最佳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所有制问题已经成为了中国农业改革的焦点.新土地制度改革如何走?这需要区分"国土所有制"与"经济所有制",明确国土所有制是土地的最终所有制,它决定其经济所有制,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土地改革之路.当前应在农村重建个人所有制基础上,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当事人意愿建立经济上的土地混合所有制.这种土地所有制将使得农民第一次在生产资料意义上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因而第一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劳动者.  相似文献   

17.
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的融合,注定了产权的集权模式,因此,国企改革的下一个目标应该是资企分离。实现资企分离的最佳途径是按职能分化国有资产为社团资本,并通过建立资本经理人和企业经理人制度实现公有财产的私有化经营,通过对资本结构进行限制来保证企业的非私有制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