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 2005—2007 年中国近 14 多万个制造业企业样本组成的面板数据,采用分层线性模型的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集聚经济和所有制类型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企业个体特征后,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等外部性集聚收益依然显著存在。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所有制类型对企业从集聚中获得的收益也存在显著影响,国有企业获得的地方化经济效应明显大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而外资企业获得的城市化经济效应则显著高于内资企业。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实证检验中国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本文通过构造国民经济产业分类标准C门类制造业中类产业间共同集聚指数、产业内集聚指数等作为解释变量,同时控制专业化指数和企业规模来计量和解释不同产业集聚结构对劳动生产率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内集聚和产业间集聚都对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在东、中、西部地区的表现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试论IT产业在美国信息经济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T产业指IT生产产业,它是专门为信息经济提供IT类资本品和消费品、横跨IT制造与服务的新兴产业,这是美国信息经济的核心产业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IT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拉动作用表现在:它使美国经济获得了全新的增长方式;美国计算机制造业的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上升,进而提升了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IT产业的崛起和壮大成为“熨平”美国经济周期的重要原因。IT产业独特的发展趋势揭示了美国信息经济出现全新增长方式的科技和产业背景,它印证了“技术进步是形成经济转换格局的基本动力”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迅  陈军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2):33-35
制造业是集聚特征最为明显的产业。文章采用区位熵对重庆市制造业的集聚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具有代表性的产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然后以此产业为例,对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对重庆市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提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可以提升区域经济增长水平。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结构日趋服务化,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外商直接投资逐步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本文基于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运用系统GMM两步法,考察了FDI结构性转变对经济增长影响,并利用2004--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FDI流向服务业有利于整体劳动生产率增长;(2)我国FDI的结构性转变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显著,对服务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尚未体现;(3)FDI结构变迁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FDI结构性转变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显著。本文的研究为提高我国服务业发展绩效,优化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行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徐继业  花俊 《北方经济》2009,(18):23-25
本文是在空间经济学的视角下来探讨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果产业的空间集中度较低,经济增长率会随着资本集中度的提高而提高。但当拥挤效应大于溢出效应时。经济增长率则会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高而下降。文章引入产业集聚效应指标对我国制造业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非完全为止,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并不大,因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很多.而产业集聚只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7.
块状经济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浙江,产业集群所形成的块状经济及其创造的“经济奇迹”以其令人信服的实证展示了产业集群的神奇。定量分析表明,浙江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为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相似文献   

8.
张嘉琪  周黎  张瑛 《北方经济》2021,(11):56-58
第一、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内在联系比较紧密,本文用其差值建立了产业间非均衡测度指标.考虑到地区经济水平因素,进一步根据钱纳里标准结构建立了产业间相对非均衡测度指标,并使用两个指标对内蒙古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内蒙古产业间非均衡度和相对非均衡度都随着经济水平的增长在快速增加,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呈现畸形化.文章进一步分析认为,能源开发活动是导致内蒙古产业畸形化的主要原因,不利于内蒙古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利用新的战略机遇和城市化进程遏制畸形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一个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理论与实证经验上的分野,本文将制造业产业集聚分为大地理范围产业集聚与小地理范围产业集聚,并依次进行相应的数据描述和国内实证文献的综述。我们发现,尽管在2004年左右已经出现了产业从东南部沿海地区向北部沿海与中部地区扩散的转折,沿海地区整体的集聚优势仍较明显。同时,地级城市之间的制造业分布较为平均,城市体系的扁平化特征显著,但在县级层面上的产业集聚趋势非常明显。在经验研究上,大地理范围产业集聚的实证文献发现货币外部性对经济增长率、收入水平等有显著的影响;而表征小地理范围产业集聚效果的技术外部性却因区域层次和行业层次等因素的选择差异而没有取得共识。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外资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拉动作用都非常明显。本文分析中国三大产业的外资利用情况,发现相对于制造业而言,服务业在利用外资和提升产业比较优势上都明显落后,但是服务业内部却存在相对比较优势差异。通过实证检验我们发现服务业与农业的外资利用程度越高,产业的比较优势越明显,制造业则相反。  相似文献   

11.
都市型工业集聚效应的动态分析: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集聚经济效应是都市型工业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两者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制造业的地方化经济与技术创新程度、城市化经济等可能存在一种倒U型关系。受此影响,那些嵌入于大都市环境的制造业,将越来越把基于城市特有资源的城市化经济作为其外部经济的主要来源,城市政府应积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创新体系的优化。此外,鉴于各行业集聚效应的差异,城市政府还应根据各行业的发展水平分别配套相应的激励和引导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中国各地区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平均规模来衡量产业选择的效率与风险。在衡量制造业选择的效率与风险时,依据就是看某地区所选择发展的制造业是否遵循了比较优势法则。如果所选择发展的制造业不是比较优势产业,那就形成了产业选择的风险。文章衡量了各地区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了各地区应主导发展的制造业。同时,我们在衡量制造业选择的风险大小时还发现,风险指数较低的地区基本上是分布在要么具有劳动生产率比较优势的地区,要么具有规模经济比较优势的地区。  相似文献   

13.
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上的产业结构调整.文章首先分析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接着通过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转变以及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研发费用的投入分析安徽技术创新的基本现状.为了进一步了解安徽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将中部六省的技术创新情况加以对比,具体说明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最后结合实际,提出了利用区域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分析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分别构建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及门槛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区域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巨大;数字经济显著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比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以工业化水平为门槛变量的双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15.
数字经济为我国制造业增强价值增值能力与产业竞争力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动力。文章利用2011-2018年中国制造业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对数字经济促进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的总体作用、异质性影响和间接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总体上显著提升了我国制造业的出口技术复杂度,这一作用在技术密集型行业表现得更为显著。在替换被解释变量、采用工具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文章的研究结论依然成立。中介效应检验发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技术溢出、推动产业融合是数字经济促进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的三条基本路径。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作用还受制造业自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程度的影响,表现出门槛效应,超过一定界限后,过度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反而会削弱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促进作用;分行业看,相较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中智能化升级的门槛值均较低,智能化升级存在过度的倾向。为此,各地区应努力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和制度保障,有序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打造优良的数字经济产业生态。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疆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调整,但结构失衡依然很严重,主要表现在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本文就劳动力转移对新疆经济增长的效应进行了测算,实证分析表明,劳动力从低效率部门转移到高效率部门的再配置对总量劳动生产率及其增长都有较显著的作用,并显示出与全国不同的特点。同时还讨论了这种效应的阶段性变化、产业差异及其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7.
运用城市经济学理论工具,以广西桂林、南宁、柳州、梧州、北海等五个主要旅游城市为例,对城市化与旅游业发展状况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探讨旅游产业的地方化经济效应和城市化经济效应。研究表明,国际旅游目的地具有明显的旅游资源品位导向,城市化经济效应不强;而国内旅游目的地则表现出明显的城市化经济效应和区位导向。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2016—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9市2特别行政区的数据,运用熵权法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将数字经济对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及具体路径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对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赋能效应显著;通过对机制分析表明,科创能力的提高、企业产业的分散、人才资本的积累是数字经济赋能粤港澳大湾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三个重要渠道。为了更好发挥数字经济对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赋能效应,应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发展,增加科技创新的投资力度,增强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强数字经济与各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迅速,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超过9%。但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是不可持续的。并且近年来,特别是2009年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增加,暴露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目前国内外研究三次产业间结构的文献很多,而作为产业结构有机组成的制造业结构问题却鲜有人研究,特别是当前制造业结构远没有达到优化的水平,因此,怎样突破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制造业结构的优化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重要议题。本文正是基于此,对制造业结构及经济增长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从制造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两个方面来衡量制造业结构的优化程度。进一步运用格兰杰因果分析法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程度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不管长期还是短期,制造业结构高级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短期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而制造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的影响比较复杂,不同的指标衡量的结果不一致,本文主要从产业集中度和能源消耗两方面考察制造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为制造业结构变迁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也为全国的产业结构的变迁和优化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中国1999—2008年制造业数据实证分析了外国直接投资、产业特征与产业地理集中的关系,其结果发现,自1999年以来,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日益提高,在行业上,资源型产业地理集中度最高,高度地方化产业地理集中度最低;从全国20个制造业行业数据样本看,FDI的进入会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中;根据外资比重进行产业细分后,外资对高外资比重产业地理集中的正向促进作用依然明显,而对低外资比重行业的作用不显著;即使在高外资比重产业中,FDI与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也不存在着倒U型关系,而在低外资比重产业中,只有当FDI比重超过一个临界值时,FDI对地理集中的正向促进作用才会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