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计算分析我省工业各生产要素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表明我省在1978-1999这22年里劳动力要素投入每增加1%,产出平均会增长0.825%,资本投入每增加1%,产出平均会增长0.175%,而技术进步年均增速为3.27%。这一时期的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17.18%,其中,技术贡献率为19.0%,劳动贡献率为61.0%,资本贡献率为20.0%,说明我省工业经济增长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61%)和外延型扩大再生产(81%)为主。  相似文献   

2.
生产要素的高效合理配置是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要素,在数字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对资本和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的配置也产生深刻影响。利用2003—2018年中国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测算资本和劳动力要素错配指数,分析互联网发展水平与资源错配的关系,验证互联网矫正资本和劳动力要素配置扭曲的成本机制以及异质性作用效果。研究发现:(1)互联网发展显著调节了城市劳动力和资本的配置过度现象,对于要素配置不足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2)互联网通过降低资本的机会成本、提高劳动力的使用成本等途径改善城市要素错配;(3)互联网矫正要素错配具有网络规模特征,互联网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对于要素错配的矫正效果更加显著;(4)互联网对于东部地区城市要素错配的纠偏作用更为明显,对于中心城市、高收入城市的纠偏作用更为全面。  相似文献   

3.
饭店在科技方面的投入是饭店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科技进步对饭店经济的贡献率,对于饭店管理者的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实际数据,运用增长速度方程模型,选取我国星级饭店的营业收入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年平均从业人员数这3个指标,来测算"九五"和"十五"期间我国星级饭店发展中科技进步对饭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及资本、劳动力的贡献率,得出现阶段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是推动我国星级饭店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科技进步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北京市的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北京市流动人口规模庞大的现实,建立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指导下的具有C-D函数形式的北京市有效劳动模型,并强调基于人力资本水平调整的有效劳动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测算结论是2001~2007年外来劳动力资源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11%以上,期间年均贡献率达11.3%.论文中使用的有效劳动投入量数据采用"从业人员数量×平均受教育年限"公式估计具有一定理论意义,测算结果对辅助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优化调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往学者在分析区域或国家经济增长率及其来源时,通常将用索洛增长核算模型测算得到的各个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及其来源进行简单加总取均值,忽略了各个地区占整个区域或国家的比重。基于收入函数相关理论,在分析区域或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及其来源时,应对各个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及其来源进行加权处理;从决策单元、子集和总集的层面对索洛增长核算模型进行改进,得到进行加权处理(权重即地区总产出占整个区域或国家总产出的比重)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根据改进后的索洛增长核算模型对我国2000年以来的经济增长率及其来源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测算结果较改进前GDP增长率有了一定的提高;而对于西部地区,改进前显著低估了劳动贡献率和TFP贡献率,但却较大程度地高估了资本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全要素贡献率达到了年均57.58%。对全要素分解显示:基础设施改善、工业化、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主要因素,教育、对外开放和科技投入也是重要的推动力量,但贡献度不高,说明转型的基础仍不牢固。为此,我国应采取相应措施,保持经济转型的持续动力,巩固经济转型成果,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制造业内部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间资源错配是阻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利用构建的测算模型并使用我国2006~2015年省级层面数据,测算结果表明:2006~2015年我国制造业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之间的资源错配引致制造业总体TFP年均损失3.25%,其中资本错配导致制造业总体TFP年均损失0.53%,劳动错配导致TFP年均损失为2.25%,即我国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间的资源错配主要由劳动错配导致。总体资源错配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资本错配在2012年之后逐年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存在39.69%的过度劳动投入,资本密集型产业存在44.44%的劳动力投入缺口和8.69%的资本投入过度,技术密集型产业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本配置不足的问题。通过纠正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间资源错配,制造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得以大幅度下降,资本密集型产业占比大幅度上升,制造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升级。  相似文献   

8.
基于1978~2005年的面板数据,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运用广义C-D生产函数建立模型,对中国乡镇企业总产值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各生产要素贡献率和不同时期(若干个"五年计划")的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及各生产要素的年平均贡献率进行了全面测算和考察,并辅以"Chow检验"方法,对改制前后乡镇企业生产函数模型估计结果中相关参数的稳定性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表明,目前乡镇企业的产出增长主要还是靠劳动、资本投入来拉动,特别是以高资本投入来推动,这一趋势近年来还在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9.
全要素生产率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走出科学发展之路,江苏需要加强自主创新,深入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管理,全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1952—2006年期间全要素生产率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通过研究,形成如下结论:54年间江苏经济增长中的全要素生产率贡献情况呈现出四个阶段及其特征。1952—1962年,资本存量、劳动力与全要素生产率这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处于较大起伏期;1963—1976年,三要素贡献率处于相对稳定期;1977—1990年,三要素贡献率处于又一波动期;1991—2006年,三要素贡献率处于稳定期。现阶段江苏经济增长正处于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占主导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面临增长放缓与结构转型的巨大挑战.基于"收敛假说",通过东亚成功经济体发展经验与跨国比较数据,推测中国未来二十年潜在经济增长率与可能的结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当前中国人均GDP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未来增长潜力仍然较大,预计到2030年左右中国潜在增长率仍然能维持在5%~6%,到2020年应当不低于7%~8%;从产业结构来看,预计到2035年中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2.8%,第二产业占比41.4%,第三产业占比为55.8%,即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提升,这意味着中国第二产业已经进入了"倒U型"的拐点.当前中国的实际增长率低于其潜在增长率,主要是短期政策波动与外生冲击带来的影响,未来仍需要通过提升人力资本、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等方式促进经济维持中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11.
土地作为稀缺资源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研究中将土地看作与资本、劳动同等的生产要素,基于湖南省13个市州2001~2012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土地要素对湖南省各市州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要素投入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根据扩展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估计结果表明,土地要素的产出弹性为0.4036,其对湖南省城市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6.93%,且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另外,研究表明资本依然是推动湖南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劳动力的贡献较低,反映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全要素的贡献仅次于资本的贡献。针对相关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田野 《当代经济管理》2014,36(12):20-24
演潜在经济增长率对应于经济中不存在产出缺口的自然增长情况.由于潜在经济增长率可以为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和政策制定提供现实依据, 日益受到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的重视, 中国众多研究机构和学者也利用不同方法测算本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文章作者在大量文献搜集工作的基础上, 总结和评述国内有关研究, 将测算方法归纳为时间序列分析法、生产函数法、宏观经济增长模型法、投入产出法、国际比较外推法, 并分别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3.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索洛创造的“余值法”被中外经济学界广泛使用至今。该法测算的是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 ;而本法测算的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索洛的测算式是导数公式 ,与年度数据不匹配 ,模型误差大 ;本法的测算式是增量式 ,与年度数据相匹配 ,模型误差小。索洛的“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外延伸缩性大 ,已导致同一问题产生不同的测算结果 ;本法采用各生产要素单独贡献、共同贡献等概念 ,测算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原型。通过构建关于安徽省经济增长率与资本增长率、人力资源增长率之间的VAR模型.勾画出资本、人力资源两种要素增长率对安徽经济增长率的冲击反应,并测算高等教育通过提高人力资源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安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实施安徽富民强省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非参数的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了江苏省2003—2009年间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序演进和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十年间,江苏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4.3%,其中制造业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2%,技术效率增进年均增长率为2.3%。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不断增长趋势,主要原因得益于技术进步水平和技术效率的提高,而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则增长缓慢。因此,加快行业技术进步,提高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增进指数必将成为提升我省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6.
资本市场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和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测算了我国改革开放尤其是1985年后,资本市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据此对我国的资本市场进行了定位。  相似文献   

17.
加强房地产宏观调控与改革土地出让金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当前我国房地产泡沫与宏观调控20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近10%的增长率。在经济增长的强力推动下,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从1986年的101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3158亿元,增长130倍多,年均增长31·1%,明显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18·9%。2005年上半年,房地  相似文献   

18.
基于多国历史投入产出数据,在总量生产函数框架下,测度改革开放以来100个经济体生产要素绩效,比较中国经济生产要素绩效和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异同,得出如下结论:(1)在过去近40年的经济增长过程中,中国经济出现资本绩效不断下滑、劳动力绩效和全要素生产率绩效于近年来稳步上升的趋势。(2)中国劳动力绩效和全要素生产率绩效在全球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在资本绩效降低、人口结构转型的背景下,如果无法切实提高劳动力绩效和全要素生产率绩效,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将受到影响。(3)通过国际比较研究发现,生产要素绩效的变化实质上是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体现,面对传统依靠投资驱动经济增长模式的红利效应日益减弱现象,中国经济需要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激发自主创新能力等途径寻找经济增长新动能。  相似文献   

19.
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测算新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索洛创造的“余值法”被中外经济学界广泛使用至今。该法测算的是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而本法测算的是对经增长的贡献。索洛的测算式是导数公式,与年度数据不匹配,模型误差大;本法的测算式是增量式,与年度数据相匹配,模型误差小。索洛的“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外延伸缩性大,已导致同一问题产生不同的测 算结果;本法采用各生产要素单独贡献、共同贡献等概念,测算结果一 致。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关于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分析的研究较多,但尚未有文献对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的综述。从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内涵及投入产出指标、测算分析以及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分析等方面进行文献梳理,系统总结了关于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的研究进展。通过梳理发现:已有研究多从资本、劳动、资源、技术等方面选择投入指标,将海洋生产总值作为产出指标,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进行测算,实证分析多从海洋产业层面细化分析,后续研究可以结合新型生产要素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完善指标体系,并从各五年规划时期进行时空特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