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稀土是一组金属的简称,广泛应用于电子、石油化工、冶金、机械及高新技术材料等领域.我国是世界上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同时也是最大的稀土生产国和出口国.近年来,由于缺乏宏观控制,我国稀土产业呈无序混乱的生产经营状态,以极低的价格大量对外出口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如何发挥我国在稀土产业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已成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视角下我国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戊  梁孟 《生产力研究》2011,(5):131-133
稀土是我国比较重要的几种战略资源之一,在未来高新技术、新材料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空间。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稀土产业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认为稀土产业必须从资源保护、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生态保护入手,加快推进稀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经济师》2015,(8)
分工的无边界表现为全球价值链驱动的生产和服务,这一发展模式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困惑。机遇是如能抓住契机,发展中国家也能像昔日的美国一样从落后的殖民地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困惑是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风险重重,路径依赖很可能会陷入"贫困化增长"陷阱。稀土产业是我国具有绝对资源优势的战略先导产业,却长期陷于弱小、无序和落后的境地,使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国家竞争优势。为了有效解决我国稀土产业低水平发展的深层次症结,文章从完善开采制度,集约化利用、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精深加工、大力发展稀土应用,加快产业融合、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创建"稀土谷"、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支持,实行资源战略储备制度几方面提出了我国稀土产业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稀土产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安全与军事安全的重要战略性产业,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稀土产业安全与发展,但学术界对于稀土产业安全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文章借鉴并拓展基于产业经济学的产业安全研究,结合稀土产业自身的特征,建立了基于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布局-产业政策-产业生态的稀土产业安全理论体系,以期有效地指导产业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5.
"十二五"期间,我国稀土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产业链后端高附加值产品取得新成果、行业治理取得新进展、可持续发展找到新动力,但资源比较优势弱化、结构性矛盾突出、产品价格低迷、环境污染严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仍较为突出。因此,"十三五"时期我国稀土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建立产业合作网络关系、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开展产业环境经营等级评价、加大金融支持稀土产业发展力度、完善产业专业人才支持体系等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6.
稀土是现代工业的“维生素”,也被当今世界科学家称为“21世纪的新材料宝库”,是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我国是稀土资源大国,近些年我国稀土资源开发和稀土产业发展面临着国际和国内的双重挑战,导致我国稀土资源大量流失、国内稀土产业混乱以及环境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7.
当前世界高技术的迅猛发展等因素推动和加快了全球产业革命,由此产生对稀土产品需求的不断提高,并导致世界稀土工业的原料供应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包头稀土产业在全球稀土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一种现象,它既是产业组织方式的大提升,也是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包头稀土产业集群化发展具有提升包头稀土产业竞争力,促进包头地区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白墨 《经济改革》2010,(12):26-28
中国的稀土真的很多吗?现在的稀土价格真的很低吗?限制稀土出口真的有用吗?去年以来,中国国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稀土行业"保卫战"。"保护珍贵的稀土资源,控制出口,不再向发达国家贱卖,推动产业整合,夺取在稀土产业上的定价话语权",是这场"保卫战"的焦点话题。但围绕"保卫战",业内并没有结成一条坚固的战线,在众多敏感问题上争议一直不断。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稀土资源的比较优势削弱,稀土开采的环境代价巨大。我国稀土产业低碳化发展不能完全依赖市场,需要政府政策支持。目前,稀土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利益冲突以及整个政策体系的不完善,对稀土产业低碳化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面对这些问题,政府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财税激励政策,建立政策性扶持资金,推进示范性生态工业园或示范性项目,创建技术平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国内碳交易市场,建立绿色评价机制,从而实现稀土产业低碳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稀土产业是中国具有绝对资源优势的战略先导产业,却长期陷于弱小、无序和落后的状态,使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国家竞争优势。由于稀土产业的特殊性,传统的研究方法难以解释制约中国稀土产业发展的根本因素。笔者基于中国稀土产业链受制于下游终端消费环节不振的现状,以价值链理论为核心剖析中国稀土产业对俘获型全球价值链的嵌入状况及由此带来的产业链升级障碍,提出了通过构建国家价值链推动中国稀土产业良性发展的战略路径及具体战略手段。  相似文献   

11.
危机中的中国稀土产业:关于定价权的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入WTO后,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经历了大风大浪,特别是在大宗商品市场,中国的企业饱受坎坷。中国企业面对价格高涨的铁矿石、原油等基础工业资源,感觉无所适从;作为全球最大稀土出口的国家,稀土产业却面对价格连年大幅下降的困境。定价权的缺失和自身的缺陷造成了中国稀土产业身处危机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改革和调整,才能重新获得稀土产业的定价权,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针对中国的稀土产业进行背景和价格机制的原因分析,得出了适应中国实际情况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2.
白墨 《经济改革》2010,(12):25-25
依托强势企业,实现资源本地化加工,着力延伸稀土产业链条,这是冕宁的经验,也应是国内稀土产业发展的正路。  相似文献   

13.
刘华川 《时代经贸》2013,(16):4-4,6
稀土作为21世纪新兴战略资源,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稀土国际贸易摩擦也越发频繁。近年来我国对稀土资源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取得良好成果,同时也触及到美国等一些国家的利益。文章分析现阶段稀土资源长远发展遇到的问题,并对稀土资源保护法律应对的措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稀土产业发展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应重新定位政府角色,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改变政府单一管制现状,充分发挥相关利益者的自组织效能;通过政策手段调节企业环境成本;构建生态工业联盟;明确生态产权,促进稀土资源环境价值货币化。  相似文献   

15.
江南 《经济论坛》2010,(11):162-164
中国是第一大稀土资源和稀土生产大国,但长期以来中国稀土都被"贱卖"。为改变这种状况,中国自2007年起,逐年减少了稀土出口配额,引起一些西方国家的强烈反应。他们一方面要求中国取消稀土出口限制,一方面又着手恢复本国的稀土生产或在其他国家开发稀土资源,这将导致世界稀土生产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对此,中国应在不违反国际规范、世贸组织规则的前提下,严格管理稀土出口,加强稀土产业的兼并重组,提高集约化程度,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稀土产业的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构建一个基于纵向关联市场的博弈模型,研究了当下游发达国家具有稀土储备时,我国稀土出口关税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第一,当上游稀土市场为数量竞争时,发达国家的稀土储备将影响我国出口关税的实施效果,并且随着发达国家干预力度的提升,转嫁到发达国家的税负逐步减弱。第二,当上游稀土市场为数量竞争时,如果中国稀土产业集中度低或者发达国家下游产业集中度高,则征收关税带来的稀土价格上升将更多地由发达国家承担。第三,当上游稀土市场为价格竞争时,无论上下游的市场结构如何,中国征收关税带来的稀土价格上升将全部由发达国家承担。我们认为,虽然关税的政策效果会随着外国稀土储备的释放而有所削弱,但是针对现有稀土上下游行业的市场结构,我国应该继续实行出口关税政策;此外,我国也应该逐步建立政府和行业层面的稀土战略储备制度,积极争夺稀土的国际市场定价权。  相似文献   

17.
刘祥霞 《时代经贸》2010,(22):86-87
在资源日益稀缺、国际贸易环境渐趋恶劣的今天,建立稀土战略储备、提升话语权已成为中国迫在眉睫的战略要务。只有这样才能挽回这些年来由于定价权的失去给我国的稀土产业造成的损失,保障国家的经济与安全利益。  相似文献   

18.
中国稀土行业治理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变稀土行业无序开采、稀土资源被廉价出口的局面,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治理政策和措施,稀土行业内部也通过并购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促使稀土行业走上整合振兴之路。在分析我国稀土行业治理必要性的基础上,对稀土行业的治理及其效果作了论述,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建军 《经济师》2010,(8):200-201
文章分析了世界稀土与钕铁硼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山西省钕铁硼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应以太原高新区国家新材料基地为载体,推动山西省钕铁硼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国家战略转变和一系列调控政策的出台下,我国稀土产业进入了良性调整和快速发展时期,但不可忽视的是稀土管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本文对稀土管制政策所引发问题进行透视和分析,并提出管制背景下中国稀土产业发展未来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