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来顺饭庄是北京饮食业老字号中享有盛誉的一个历史名店。在过去的100年,东来顺的清真菜肴作为京华菜系的一个重要分支,不断发展和丰富,对弘扬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延续、创新、发展京华菜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东来顺作为百年名店,始终致力于维护清真餐饮习俗,传播伊斯兰饮食文化,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精华的  相似文献   

2.
《时代经贸》2010,(23):69-69
东来顺饭庄是北京饮食业老字号中享有盛誉的历史名店。东来顺的长足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1955年,东来顺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成功地实现了公私合资。党和政府为了发展民族事业,发扬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传统,对东来顺进行了大力的扶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3.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国家、民族之所以常盛不衰,主要在于它的民族文化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道德至上的价值标准,与时俱进、整合创新的精神,注重现实、重视身体力行的务实精神,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些精神在现代社会仍然独具魅力,是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养料和来源。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文明而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是中国所特有的历史文化积淀,也是中国各个民族文化历程的体现。因此,在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更需要得到进一步弘扬。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家庭、学校和社会是一个人成长必须接触到的三个领域,对人的教育和影响极其重要。从这三个方面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路径,将对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路径开拓新视野。  相似文献   

5.
地方特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是地方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凝聚着地域精华和优秀传统,统一构成了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6.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绵亘数千年而未曾中断的中华文明。可以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气质和民族性格的集中表现.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身份标识和力量源泉。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需求.也是促进中华民族走向强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载体。  相似文献   

7.
中国企业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守护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自己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文化传统、行为方式、制度形式和价值观念。中国企业由于是在中华民族遭受内优外患的特殊历史条件下诞生的,这就决定了中国企业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文化,它还承担起守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发扬中国企业文化的优良传统有利中国民族工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杨亚莉 《经济师》2011,(5):28-3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经历过全盘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后,我们应思考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当代人对民族文化的精神与特点的认识,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味,构建未来中国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异彩纷呈,是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厚根基和宝贵财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燕赵文化,也包含着可资当代中国企业文化借鉴的丰富资源。从历史传统和地域特征来看,燕赵文化大体相当于现在的行政区划所辖属的河北区域文化。燕赵文化发端于燕赵大地古老的先民,一代代传承下来,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尽管随着人们文化视野的扩大和相互交融的深入,地域问的趋同倾向越来越重,彼此间的文化相似性也愈来愈多,但积淀于心理深层的文化个性和鲜明特质,仍然顽强地流淌在本地域人们的血脉之中,影响和规范着本地域人们的精神风貌与风俗习惯,由此形成一种本地域共有的价值观和认同感。燕赵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如“慷慨悲歌、勇武任侠”、兼纳包容、变革图强,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过现代语境下的梳理与阐释,被赋予新的内涵,成为可供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所借鉴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15,(10)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其中许多观点不仅是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且也可以拓展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具有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此外,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也是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在进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有效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而促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于华 《经济师》2014,(12):28-29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迫切需要城市建设者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城市文化品质的提升紧密结合起来,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应当被充分地利用起来去丰富城市文化建设内容;同时,城市文化建设也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文化产业是传统文化及其文化产品的商业化和市场化过程,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必须加大投入,通过金融制度的创新筹措资金,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有利条件,努力跟上世界文化发展的步伐,不断吸收世界上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努力发现、整理、融合,创新本民族文化产品。  相似文献   

13.
先进文化是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经济发展不仅需要经济手段、行政法律手段,而且更需要文化调节手段。加强文化建设,要坚持不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汲取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精华,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14.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衍变过程中逐渐沉淀并积累起来代表这个民族精神和物质层面的文化,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有属性中国传统民居经过岁月变迁,朝代更迭,以其特有的建筑形态、文化内涵及其精湛的建造技术展示了我国劳动人们的聪明和智慧,是我国历史长河中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目前,传统民居正在慢慢走向消失或蜕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民居进行系统的研究,使传统民居的优秀设计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新的生机,使民族精神在民居的设计上得以展现与蕴涵。在高度信息化、数字化的生活状态下,传统文化与信息数字化的思维不断撞击,怎样维持中国传统民居的可持续性发展?如何把传统民居的优秀设计思想和民族精神文化的内涵应用的到农村民居设计,这便是研究哈尼民居设计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5.
正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式微与自媒体的崛起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绵亘数千年而未曾中断的中华文明。可以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气质和民族性格的集中表现,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身份标识和力量源泉。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需求,也是促进中华民族走向强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载体。可以说,五千年演进积淀的传统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文化标识和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16.
藏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保护和发展西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和繁荣西藏的文化事业。十年“文革”期间,西藏同全国一样,各方面也受到冲击和破坏。“文革”结束后,中央立即进行了拨乱反正,逐步落实各项民族和宗教政策,并拨专款修复被毁坏的寺庙和文化设施。几十年来,中央政府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等多种手段,使西藏具有优秀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得到了保护、抢救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动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是科技与艺术的高度结合,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随着动画产业的发展,其在经济中的地位也在日益提升。我国动画从巅峰到衰败,再到现今我国国内动画市场被日、美的动画所占有,中、日、美间动画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令人担忧。中国动画应该避免盲目追求高科技,不能够盲目模仿其它动画强国,我们应该站在发扬民族文化的高度,更多的去发掘本国民族特色元素,利用传统艺术文化资源丰富的这一特色,提炼出中国最优秀最具特色的艺术文化,并将它融入中国的动画设计当中,创作出真正属于中国的优秀的动画影片。  相似文献   

18.
《经济师》2019,(3)
传统文化是民族命脉,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新时代文化自信和中国精神为动力,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化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是全方位的,既指经济的全球化,又包含着文化的全球化趋势。面对文化全球化给民族文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其精华,并赋之以时代内容,进行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朱晓苑  王璇 《经济师》2005,(7):178-179
文章从中外进步文化精神的两个方面探讨它们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作用,提出对中国企业文化的探索视野不应当偏安一隅的观点,即:中国的企业在进行企业优秀文化建设时,既要注意学习外来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宝贵经验,还应当在借鉴外来企业文化的同时,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走出一条东西方企业文化结合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