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不可割舍的情缘。我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成长,从没离开那个让人们感到厚重而闪光的“农”字。“三农”使我痴迷于斯,照亮我的路,温暖我的心,哺育我成长,激励我前行,给予我太多太多的感知、感悟和感奋,赋予我永不舍弃的情感、责任和力量。  相似文献   

2.
感悟人生     
寒钢 《西部雅安》2003,(12):29-29
起床的每一天,不管是阳光明媚还是天空阴霾,我都会对自己说高兴是一天,不高兴也是一天,今天我要保持好的心情。否则我对不起给我关心和温情的家人、朋友以及相处的同事,因为我曾差一点失去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甚至生命,失去这色彩斑斓、五彩缤纷的世界和曲折起伏、充满苦乐年华的人生。我珍惜自己、珍惜身边所拥有的一切,不管她是给我带来欢乐、忧伤还是幸福和苦难。  相似文献   

3.
我写这本书,可能会惹恼很多人,我起诉、投诉的那些人、那些地方也可能会来找我的麻烦。我的朋友都劝我委婉一些,结合现实,不要惹火上身。但我告诉他们,这是爸爸的style(风格)。也是我的style,既然说一件事,就一定不能含含糊糊,欲语还休,否则我宁愿不说! 大家从书中可以看到我披露打官司的真实内幕,讲诉投诉维权背后的故事,剖析中国人的礼仪和文明,同时可以从中看到我爱真理、爱生活、爱时尚的一面。期望这本书能帮助大家在维权时增加一些智慧、方法、勇气和信心,也期望中国在各方面尽快与国际接轨,成为真正的文明礼仪之邦。  相似文献   

4.
崔立柯 《中国高新区》2013,(12):194-194
我来自祖国的南方,在那里,我有漂亮的厂区、先进的生产线和丰富的产品,我还是一家上市企业,每天有成千上万的股民关注着我在股票大盘上的红绿交替、起起伏伏。当我把目光投向北方,我注意到这样一个地方:她位于华北平原中部,  相似文献   

5.
点菜     
紫藤是新来的同事,身材玲珑,模样端庄,算得上清纯亮丽、楚楚动人的美女。紫藤的出现让我脸红心跳,我向她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我想方设法接近紫藤,频频邀请她吃饭、看电影、跳舞、卡拉OK,可她却总是拒绝。我不气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今天她终于答应和我一起共进晚餐。[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梁音 《中国西部》2008,(6):107-108
5.12汶川大地震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地震灾难的惨烈令人难以忘却。我,作为一个来自遭遇过强烈地震灾害之地唐山的人,这一次又置身成都,我的感触可能有些不同。我切切地理解他们的恐惧、痛苦、悲伤还有感恩,我也被那些救援和举国、乃至世界的爱心所感动,但悲伤和感动之后常常让我回忆起家乡的那次地震,以致感慨颇多。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域辽阔,动物类别繁多,是物种极为丰富的国度。 7年前,当我醉迷自然界踏进森林和湿地时,见到那些在大自然里自由生活的各类动物,踏着或轻盈、或憨态的脚步,展现着潇洒自如的身姿,瞬间,我被深深感染。我明白,我终于找到了最想拍摄的对象。于是,每当节假日,我就成了“钻山豹”,无数次跑到森林和湿地,寻找理想的拍摄目标。陕西境内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6种,各种动物近400余种,其中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鹦、白天鹅等都成了我拍摄的最佳“模特”。  相似文献   

8.
三十而立,是人生的转折点,是生命的里程碑。我的三十岁生日,却在平平常常的日子里被我的朋友、同事、我的爱人、孩子甚至我自己遗忘,而我的母亲,我的三十年前的今天生下我的母亲没有忘记,她为)L子牢牢地记着,一天一天扳着指头计算着,然后,把那一份牵心挂肠的母爱从她心的深处捧出来送给了我。那根穿越千山万水的电话线,注满了比鲜花、烛光、音乐和祝词更美好的乡音和亲情,把母亲和儿子的心融在了一起……在农村,经常流传着一些颇为神奇的故事。某村或某家的某人得了怪病,到某大城市的某大医院,医生下了病危通知并对患者的家…  相似文献   

9.
田亮 《魅力中国》2010,(17):209-209
在我学习民歌艺术的前期,我总以为只要有圆润、饱满的音色就能唱好每一个作品,完全忽视了对民族语言和民族演唱风格的学习.以至于演唱戏曲、说唱和那些地方性较强的作品时,总是效果不佳。后来有老师指点,让我加深对各个民族风俗、语言的了解,并引导我进行了一系列的歌唱语言训练,我才逐步认识到歌唱中语言风格化的重要性,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歌声。以下是我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王海升 《魅力中国》2009,(16):93-94
有一些专家和观众在看我演出的几部武大戏后戏,好评如潮,纷纷称赞我唱、打并重,把戏演得甚是精彩,甚至认为他我当今豫剧舞台上的精打擅唱的大武生。说句实话,大武生这个称号我真不敢当,是专家和观众在对我进行鼓励与鞭策,希望我能成为豫剧舞台上的一个大武生。  相似文献   

11.
我出生在北京,我的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工会的干部。随母亲工作调动,我考入北京良乡中学,在那里度过了六年时光。可以说,在良中读书彻底改变了我的一生,因为我在那里的同学绝大多数是农民子女,学校又经常组织学生下乡劳动,在那里生活、学习、劳动,久而久之就与农业、农村和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中国老区建设》一名通讯员,今年64岁。为了投稿方便,我克服困难,下决心学会了使用电脑。近三年来,我每年为《中国老区建设》电子邮箱发稿50篇(幅)以上。我投稿抱着这样的心态:稿件能被采用,当然高兴,心存感激;不能采用,就算是一次工作汇报。为了写稿,我深入老区镇、村和农户家中,了解他们生产、生活情况和期盼。能为老区建设尽自己微薄之办,使我的晚年生活过得很充实。  相似文献   

13.
面对两次被评为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的殊荣,我在激动之余也深感荣幸。荣誉,既是各级组织对我的肯定、激励和鞭策,更是我继续前行、努力工作的压力、动力和目标。我1986年到组织部门工作至今,2001年担任宝鸡市委组织部副部长。25年来,无论岗位和职务如何变化,始终坚持把职业当成事业来干,  相似文献   

14.
每当有人问起我工作和的姓名时候,我总是自豪地告诉他:我的工作是编写阿拉伯数字的统计工作;我的姓还是数字,那就是1、2…345的“5”,是大写的“伍”。就这1、2…345……,谱写了我三十多年人生乐曲,编写着我的平凡人生,我与统计、数字真是难以割舍、不能分离。一生中干的时间最长、感捂最深、感慨最多、收获最大的那就只能是——统计。  相似文献   

15.
阿来 《中国西部》2013,(5):15-15
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 有一天,我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坚硬的冰。和更多的冰挤在一起,缓缓向下流动。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张望的时候,我被阳光融化成了一滴水。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  相似文献   

16.
心系浦东     
1996年初,由中央组织部派遣,我从北京国家审计署交流到上海浦东新区工作,任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1998年9月,我从浦东调回北京。虽然我只在浦东工作了不到三年的时间,但是,浦东开发的伟大事业,浦东新区的干部和人民,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里。 到浦东工作之前,我主要从事财经类业务工作,对地方党委、政府的全面工作,对如何进行经济开发,对城市建设与管理以及发展社会事业等,知之甚少。浦东的实践使我补上了这一课。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确定我分管社会事业及劳动、审计工作。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极好的学习、锻…  相似文献   

17.
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对乡村有一种复杂的感受。一方面,乡村以其原始、野性和纯朴的印象让我崇尚;另一方面,我意识到自己再也无法真正回到乡村,因而有一种莫名的、深深的忧郁。这种忧郁并非来自对城市的抱怨,恰恰相反,如同对乡村的留恋一样,我对城市的留恋也一样强烈。也许只是因为我出生在乡村,有一个与乡村息息相关的童年记忆,才让我有了如此复杂的感受。我常为此生出一番感慨来,认为我的一生就是只能走在从乡村通往城市的途中,既不能停留在乡村,也无法到达城市。对此,我总是既感到欣喜又感到悲哀。我不知道在我的思绪中,乡…  相似文献   

18.
我在上世纪50年代从政后,就对中国和印度有很深的兴趣。跟许多同为50年代的民主社会主义分子一样,我曾经尝试分析和预测这两个庞大经济体之中,哪个会先成功。我曾经相信那会是奉行民主的印度,而不会是共产中国。 然而,到了80年代,我已更加实际和接受它们之间的不同。相信民主和自由市场是进步与致富的必然公式,是个简单化的看法。不过,我也坚信无论政府是专制或民主,实行中央规划、企业由国家拥有或进行国有化,都会导致低效率和低回报率。而且,即使中国和印度都奉行民主、专制或共产主义,它们的表现也会不一样。我现在相信用来衡量生产力和竞争力的,除了标准的经济  相似文献   

19.
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要是没有志同过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已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至今…  相似文献   

20.
祖国要过六十岁生日了,这是我今年最高兴也最期待的事。香港回归这十几年是我人生最有意义的一段日子。在香港生活了整整41年,我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兴衰更替和风云变幻,而最令我刻骨铭心和感怀的片段,却都与香港回归有关。我今天已经75岁了,我一直坚持,就是想为国家、为香港多作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