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产品标准化是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前,由于市场准入和国外贸易壁垒制度的实施,不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对产品标准化的要求都很高。经过质监、农业部门近三年努力,江苏省灌南县无公害粳米标准化示范区于2003年底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立项为第四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国家级优质粳米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成功立项,将提高灌南县优质粳米的知名度,创立优质粳米无公害品牌。  相似文献   

2.
中国加入WTO以来,农业标准化建设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了。推行农业标准化,对农产品实行从“田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构建“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标准化格局,是农业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只有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实现农业由追求量变转向质变的跨越,才能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国内外环境分析我国蔬菜出口存在的问题。绿色壁垒不断加高、保障措施影响深远、反倾销频繁出手、我国蔬菜竞争力不足、蔬菜生产零星分散、产业化程度低、无公害蔬菜识别难等都是影响我国蔬菜出口的不利因素。面对这些不足,我国应对外加大交涉力度,对内加强自律,建立一套标准化的蔬菜生产技术体系以保证蔬菜产品质量,提升我国蔬菜国际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建立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发展我国蔬菜产业。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国内外环境分析我国蔬菜出口存在的问题。绿色壁垒不断加高、保障措施影响深远、反倾销频繁出手、我国蔬菜竞争力不足、蔬菜生产零星分散、产业化程度低、无公害蔬菜识别难等都是影响我国蔬菜出口的不利因素。面对这些不足,我国应对外加大交涉力度,对内加强自律,建立一套标准化的蔬菜生产技术体系以保证蔬菜产品质量,提升我国蔬菜国际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建立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发展我国蔬菜产业。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国内外环境分析我国蔬菜出口存在的问题。绿色壁垒不断加高、保障措施影响深远、反倾销频繁出手、我国蔬菜竞争力不足、蔬菜生产零星分散、产业化程度低、无公害蔬菜识别难等都是影响我国蔬菜出口的不利因素。面对这些不足,我国应对外加大交涉力度,对内加强自律,建立一套标准化的蔬菜生产技术体系以保证蔬菜产品质量,提升我国蔬菜国际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建立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发展我国蔬菜产业。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建湖县近湖镇利用拥有的万亩无公害稻生产基地优势,与上海市农工商超市签订了3万吨无公害大米销售合同。日前,这批大米正源源不断运往上海农工商超市。为适应农产品国际竞争的新形势,引领农业结构调整,建湖县按照“市场导向、区域布局、塑创特色、形成规模”的原则,在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优质稻米、高品质棉花、无公害蔬菜、经济林果、良种蛋禽等优质品种的同时,将农产品推上超市经营层面,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档次。该县按照国家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国际标准,制订和完善了主要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操作规程,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进行…  相似文献   

7.
政策窗口     
五项举措提升农产品质量 近日,在农业部召开的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今年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是要深入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规划”,提升农产品质量。为此,农业部提出了5项重点举措。  相似文献   

8.
专家提醒消费者,购买无公害蔬菜最好到销售专点,销售专点必须持有市无公害蔬菜管理办公室颁发的销售专点铜牌。无公害蔬菜的包装上都贴有企业商标和市无公害蔬菜管理办公室发放的无公害蔬菜防伪标志,市民在购买时一定要注意这两个标志是否齐全。专家强调:带虫眼蔬菜不等于无公害。专家给无公害蔬菜下的定义是:通过应用无公害的技术进行生产,经专门机构检测认定,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蔬菜。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元谋县是无公害蔬菜种植大县,蔬菜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在近年无公害蔬菜基地县建设中,该县大力推广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建立健全联防联治植保体系,实现了蔬菜无公害化生产,提升了蔬菜的质量和档次,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但随着农业生产的提质增效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多数农民缺乏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知识与技术。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业竞争力在国际国内都处于弱势地位,农产品国际定价权依然旁落,粮食战争演义下的农产品安全时刻威胁着我们,而主要影响来自于农产品流通,整个农产品流通体系缺少“大脑”与“中枢神经系统”,无法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难以实现农产品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农产品流通标准化程度非常低,难以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发挥引导作用;难以建立科学的农产品定价机制,无法满足供需双方的利益诉求,无法满足以订单农业为基础的农产品产业结构的需要,决定农业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进程举步维艰.而上海以“网上商店、竞价交易(招标、拍卖)、挂牌交易、专场交易、中远期交易”为主导开展的“百县百品”工程正是解开这个问题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11.
6月20日,株洲市最大的无公害蔬菜试验示范基地———面积达466.7公顷的“富里无公害蔬菜试验示范基地”挂牌。市领导刘力量、肖光培为其授牌。该蔬菜基地原为醴陵市富里蔬菜基地,分布在富里镇11个村,其生产的茄子、丝瓜远销长沙、武汉、上海等城市。随着该市“放心菜”工程的逐步推进,去年以来,有关部门在该基地强化无公害蔬菜的生产管理,加强菜农的技术培训,推广防虫网、频振式诱蛾灯等先进设备,建立无公害蔬菜产销监测网络,以确保合格的无公害蔬菜上市,并逐步创立无公害蔬菜品牌。今年,有关部门的专家对基地环境质量进行调查测评认为,富里…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丰县经济开发区菜农学科技用科技,他们今年发展的1000余亩大棚蔬菜全部实现无公害和标准化管理。菜农们采用番茄间作茄子、茄子间作芹菜、芹菜间作花菜的“复合式生产模式”,基本能实现一年四种四收,极大地提高了产出效益,预计每个设施大棚产的蔬菜收入不低于1万元。  相似文献   

13.
李明岩 《北方经贸》2013,(11):22-23
绿色贸易壁垒正逐渐成为阻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相应的对策:实施农产品绿色品牌战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化体系;积极推进无公害食品计划;建立绿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加强农产品贸易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4.
宝应县位于江苏省中部,境内河网密布,湖荡交错,盛产荷藕等水生蔬菜。早在1998年,宝应就被命名为"中国荷藕之乡",并先后被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江苏省荷藕标准化示范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示范县"、  相似文献   

15.
农业标准化是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通行证"。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农产品的品质问题,我国许多农产品在品质、营养、卫生等方面都达不到国际市场上的质量标准,遭受外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本文探索了我国农业标准化与国际接轨的意义,分析了黑龙江垦区农业标准化的现状以及与国际接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三成农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目前,我国获得三品一标(即全程标准化生产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农产品已超过8万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5.7万多个,绿色食品1.7万多个,农业系统认证的有机农产品接近7000个,登记保护的地域特色地理标志农产品近600个。据统计,已通过认证登记的三品一标农产品超过食用农产品商品量的三成。  相似文献   

17.
《中国供销商情》2007,(9):53-53
据悉,湖北省整体推进板块基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行动成效明显。上半年仅水产板块申报的无公害产品认证就达280个,无公害产地认定30个;水果板块申报无公害产品认证26个.茶叶板块申报82个。  相似文献   

18.
一、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状农业是我国实行市场化改革最早的领域。到80年代中期,农产品生产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随着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市场空间狭小与农产品供给剧增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粮食、棉花、油料、蔬菜等农产品“买难或卖难”的情形经常交替出现,...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无公害农产品应运而生.国家农业部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的<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中对无公害农产品所下的定义为: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据此,也可以将无公害农产品理解为农药残留和化肥用量不超标,食用安全,取得国家认证的农产品.已经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和国际有机标准认证的农产品具有更高的生产质量标准和安全性,当然也都属于无公害产品范畴.  相似文献   

20.
第二届中国国际农交会于10月11日至15日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据农业部副部长牛盾介绍,连续两年举办的中国国际农交会,始终把参展产品必须达到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作为必备条件之一,以使农交会成为打造中国农业“精品、开放、务实形象的一个窗口。本届农交会共有来自国内550家企业的3200多个品种亮相,这些企业年生产能力总计7000万吨。据悉,围绕治理“餐桌污染”启动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3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一批农产品精品正在形成。截至今年7月,我国已有9923个产品通过全国统一的无公害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