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贵州是多民族省份,民族地区的发展是实现全省乃至全国协调发展的关键,本文分析了贵州民族地区的人口与经济现状,提出了实现二者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西部民族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不协调发展严重制约了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寻找西部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确保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是民族地区目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3.
裴莉 《发展》2013,(9):112-113
本文从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视角,分析了民族地区产业融合的优势条件和模式选择,试图探寻民族地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4.
王敏  汪勇 《老区建设》2020,(2):8-15
贵州民族地区富集的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贵州各少数民族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共同团结奋斗和攻坚克难的历史见证与文化遗产。在新时代贵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中,区域红色文化萌生了巨大的新时代价值。近年来,贵州通过积极保护留存好区域红色文化、鲜活传播区域红色文化、创新发展区域红色经济等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省内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也涌现了石阡县甘溪乡和习水县土城镇等一批脱贫摘帽和发展致富的典型。因此,红色文化是助推贵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和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5.
要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需要依靠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艰苦奋斗,更重要的是国家应在经济政策上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助倾斜。这样,不仅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和繁荣,而且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  相似文献   

6.
抓住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快贵州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贵州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还存在行业分布不均,思想意识落后、纪律观念淡漠等问题。加大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投入,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投入机制,改革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优化发展环境,改革二元户籍制度是加快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采用fsQCA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以民族八省区的40个地级市为样本,探索新发展理念下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联合效应对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复杂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新发展理念下的单个要素并不构成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二,存在三条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驱动路径,分别是“绿色开放型”路径、“弯道超车型”路径和“综合驱动型”路径,不同城市可通过不同驱动路径实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第三,创新发展与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具有相互替代性,且创新发展和共享发展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研究结果,各民族地区应立足要素禀赋,发展比较优势,激发自我发展能力;应提升民族地区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应构建民族地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进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8.
针对西部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制约因素,提出了要实现西部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需要构建城乡网络,包括统一的交通网络、市场网络、信息网络,在此基础上,要注重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的创新,加快推进农村居民的城市化进程,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姬忠民 《中国经贸》2014,(11):44-44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少数民族的国家,多民族的长期和谐共存促进了我国经济水平的稳步提高。促进朝阳产业的发展,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扶植,有利于保证我国中部、西部、东部经济的协调发展,更好的帮助老少边穷地区摆脱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满足各个少数民族广大干部群众发展经济的迫切需求,解决贫困地区的温饱问题,缩小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差距。最终更好的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繁荣,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本文针对如何增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的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新的发展观对于民族地区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极其特殊而又极为关键的结构转型时期,意味着经历广泛深刻而又发展迅速的社会、经济、管理、制度和战略的五大转变。面对新的发展观,民族地区应采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战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实现了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基础、民族文化等具有特殊性,在实现从传统农村向现代社区转型的过程中必然会呈现新时期特点。民族地区乡村通过发展特色手工业实现乡村社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成为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发展模式。以云南大理周城村为例,通过周城特色手工业(扎染)的分析,从促进社区发展的动力源、组织社会化、功能整合的维度对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特色手工业作发展社会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贫困依然是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通过对宁夏南部山区一个回族小村的扶贫实践调查可以看到,民族社区乃至民族地区的贫困是三位一体一文化的发展模式所致,因此,要呈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和良性发展,必须关注社区系统诸要素的协调发展,保证外源动力的有效推动,实现外内源动力的聚合转换,最终做到社区主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也是文化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因此西部地区要改变落后的面貌,必须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充分利用本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政府适当投资和大力支持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西部文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制定正确的战略和规划,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实现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有力推动西部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5.
贵州是我国喀斯特(岩溶)地貌发育典型的西部欠发达省份。本文从贵州的石漠化情况作介绍,再从理论与相关数据说明石漠化对贵州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毕节地区为例分析石漠化与经济建设问题,最后提出石漠化地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马琴 《发展》2007,(10):67-68
西部地区民族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是西部经济全面开发、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在西部民族地区建设过程中,民族旅游业对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所发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对我国西部地区民族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探讨,并在发展对策上提出了一些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与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驱动力。民族地区既有多民族文化的宝贵资源,也面临着正确引导多样性文化和谐繁荣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8.
我国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西部地区,各民族所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固有财富。加强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增进民族团结,实现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目前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仍有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多远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温军 《开发研究》2005,(3):68-7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与此同时,城乡发展差距日益扩大、财政自给能力迅速下降、贫困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势必严重影响今后全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如果从2000年算起,预计到2040年左右民族地区才有可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与全国相差近20年左右的时间,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20.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驱动力。民族地区既有多民族文化的宝贵资源,也面临着正确引导多样性文化和谐繁荣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