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裕梅  芳芳 《物流技术》2014,(21):244-246
基于因子分析法,选择我国九大物流区域17个省市2007年和2012年的相关数据,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得出九大物流区域物流竞争力水平在2007年和2012年的大小和排名,并对其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山东、中部和西南区域物流竞争力得到较快发展,区域间的差距在缩小,物流竞争力的格局在发生变化,不同区域物流竞争力水平与经济的发展不同步。  相似文献   

2.
基于因子分析法,选择我国九大物流区域17个省市2007年和2012年的相关数据,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得出九大物流区域物流竞争力水平在2007年和2012年的大小和排名,并对其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山东、中部和西南区域物流竞争力得到较快发展,区域间的差距在缩小,物流竞争力的格局在发生变化,不同区域物流竞争力水平与经济的发展不同步。  相似文献   

3.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在“十四五”时期将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区域经济布局应根据变化进行新的调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是“十四五”时期区域发展的主基调,要促进人口有序流动,缩小城市群内外的人均收入差距;要加快发展边缘地区的中心城市,缩小省域中心地区与边缘地区的差距;要继续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支持力度,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应继续推进以人为本、高质量的城镇化。应规划建设都市圈和新的经济带,增强大都市的带动力和经济带的集聚力。要把特色小镇和小城镇作为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服务农村和集聚产业。  相似文献   

4.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在"十四五"时期将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区域经济布局应根据变化进行新的调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是"十四五"时期区域发展的主基调,要促进人口有序流动,缩小城市群内外的人均收入差距;要加快发展边缘地区的中心城市,缩小省域中心地区与边缘地区的差距;要继续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支持力度,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应继续推进以人为本、高质量的城镇化。应规划建设都市圈和新的经济带,增强大都市的带动力和经济带的集聚力。要把特色小镇和小城镇作为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服务农村和集聚产业。  相似文献   

5.
研究交通对住宅地价区域差距的影响对深刻理解交通对于区域发展差距及要素分布的关系以及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004—2020年间偶数年中国11个巨型城市区域内部城际列车联系数据与城市住宅地价数据研究城际交通对区域内住宅地价差距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城际列车联系与巨型城市区域内住宅地价差距之间总体呈“U”型关系,即城际列车联系缩小了多数巨型城市区域的住宅地价差距,但却开始扩大东部巨型城市区域的住宅地价差距;人口分布均衡化是其中缩小效应的重要机制,而高端生产要素在核心城市的集聚则是扩大东部巨型城市区域住宅地价差距的主要原因。这些发现为交通与要素分布的关系等经典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拓展了以往关于区域发展阶段与区域均衡的认知。  相似文献   

6.
2010年以来,中国省际交界区域合作与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态势和新特点.省际交界区域与省域中心区域经济的绝对差距扩大、相对差距缩小,不同类型省际交界区域发展呈现趋同趋势,第二产业增长乏力导致产业结构"虚高度化",欠发达型省际交界区域人口减少的趋势明显,行政壁垒由显性壁垒向隐形壁垒转变.促进省际交界区域合作与发展,要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中寻求新突破口,促进省际交界区域由"合作不经济"向"合作经济"转变、由区域管理向区域治理转变,充分发挥次区域合作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增长极作用,实现省际交界区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7.
刘勇  刘津  许云 《企业活力》2014,(3):154-160
2012年我国区域城镇化提升格局呈现出与经济水平顺向发展态势,区域城镇化水平差距拉大,区域城镇化质量明显恶化;区域城镇化水平继续呈"东西部高、大中部低"态势,变化是东部与平均之比略降、中部略升、西部未变;区域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基本协调,两者之比依然是"东西部高、中部低",变化是都有所扩大,东部幅度最大。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区域城镇化进程将启稳回升,各地区城镇化提升幅度将超过上年;区域城镇化水平将继续保持协调收敛态势;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性将继续改善。最后,提出了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几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企业世界》2006,(10):20-20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指出,未来20年是中国区域经济变化最剧烈的时期,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经济将呈现六大新格局。1、东西部经济差距扩大,人均收入差距可望缩小。2、三大城市群继续主导中国经济发展。3、一大批中等城市成长为大城市,新的城市群不断涌现。4、京广线中段和长江中游地区可望崛起。5、中国经济重心有北移的趋势。6、跨国经济合作加强,次区域经济发展加快。  相似文献   

9.
区域划分可以分为一级区域与次级区域,区域发展差距相应地也可以分为一级区域发展差距与次级区域发展差距。长期以来,我国重视一级区域发展差距的调控,推出了诸多战略,积累了丰富经验。而对次级区域发展差距则相对重视不足。在引入次级区域及其发展差距概念的情况下,为了在整体上提高调控效果,实现各级区域的协调发展,就必须构建一级与次级衔接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包括缩小区域划分尺度和政策单元,尽可能细化调控对象和范围;明确调控责任主体,构建分级调控体系;次级区域发展差距的调控,可以借鉴一级区域发展差距的调控经验与方式;按照产业转移规律,推动产业在空间转移等。  相似文献   

10.
《企业经济》2019,(2):43-5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区域发展战略也出现了多次重大转变。本文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后前20年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以及新世纪以来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转型发展四大区域发展战略的缘起,阐述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酝酿过程及确立的重大意义。最后指出,中国是发展中大国,各个区域都具有比较优势,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差异性是必然的,但区域差距不能过大;应打破区域分割、各自为政的状况,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强区域合作,不断缩小区域差距,走出一条科学持续、协同发展的路子,最后达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为了全面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对一级区域发展差距的调控,而且要重视对次级区域发展差距的调控。次级区域发展差距在我国每一个省市区乃至以下的行政区内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对其进行调控,意义重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调控次级区域发展差距需要多管齐下,构建合理的调控机制与政策体系。江苏省作为我国的一个经济发达而内部又存在着严重发展差距的省份,在调控次级区域发展差距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相似文献   

12.
求同存异 因地制宜 为区域经济发展探求物流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鸣 《中外物流》2006,(2):21-22
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2005年,我国提出了“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这是近年我国区域问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出现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跨区域协调取得实质性进展、区域经济转型在压力中持续推进、区域经济开放性明显增强、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度将增强,区域经济总效率将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外向性将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空间格局趋于优化。要形成这种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在未来的政策方向中,要构建跨区域协调的长效机制,推进区域经济转型的结构性转变,防范区域经济开放过程中的内部冲突和外部风险,关注边缘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十二五"时期中国区域政策的基本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近年来,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国政府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增长加快,地区经济呈现相对均衡增长态势,东西部差距由扩大转变为缩小,农村扶贫工作稳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效.在"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内,要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除了进一步完善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外,还应按照主体功能区和关键问题区两种类型区,实行差别化的国家区域调控政策和国家区域援助政策.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经历了高—低—高—低的演变过程,区域差距明显缩小。东西差距虽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且出现了区域分化等新问题。南北差距虽呈现扩大趋势,但仍低于东西差距。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仍将长期表现为东西差距问题。因此,要全面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必须对现有区域政策进行合理调整。  相似文献   

16.
后发区域的后发优势及其实现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区域经济差距问题,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制约因素.努力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是党和政府关注的头等大事,也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进行深入探讨.后发区域因经济发展起步较晚而具备独有的、有利于经济快速发展的综合优势,主要包括资本后发优势、技术后发优势、制度后发优势和结构后发优势.后发优势理论,为解决区域差距扩大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企业世界》2008,(4):13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日前在“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地区经济工作会议”上说,要从四个方面科学把握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即地区间人均生产总值差距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各地区人民都能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各地区比较优势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发挥、各地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协调和谐状态。杜鹰说,“十一五”规划《纲要》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做出了新的部署,这标志着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基本形成,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步人了一个新时期。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呈现出五大特点:协调性明显增强;发展的活力和主动性显著提高;重点地区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加强;区域发展的内涵更丰富。  相似文献   

18.
2010年以来,中国省际交界区域合作与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态势和新特点。省际交界区域与省域中心区域经济的绝对差距扩大、相对差距缩小,不同类型省际交界区域发展呈现趋同趋势,第二产业增长乏力导致产业结构"虚高度化",欠发达型省际交界区域人口减少的趋势明显,行政壁垒由显性壁垒向隐形壁垒转变。促进省际交界区域合作与发展,要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中寻求新突破口,促进省际交界区域由"合作不经济"向"合作经济"转变、由区域管理向区域治理转变,充分发挥次区域合作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增长极作用,实现省际交界区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9.
院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有多种因素,财政政策在协调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方面应发挥积极作用,但研究发现,现行财政政策的调控措施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效应并不明显,甚至起到了扩大区域差距的作用.因此,为缩小东中西部三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公共服务提供的均等化,须完善政府均衡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财政政策,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调整转移支付结构,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美国、欧盟、日本等代表性发达经济体的区域差距演变均有一定的特征:美国区域差距变化总体呈现“倒U型”,欧盟为“倒S型”,日本则为“扩大-缩小”波浪式交替出现;成功经验主要集中在法律法规体系、区域协调发展管理机制与机构、财税金融政策、综合行政手段等方面。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应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法律法规体系,构建统一、高效的区域发展管理机制,设立区域协调发展专门机构,实施财税配套政策,创新区域政策金融工具,综合运用多种行政手段,统筹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