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惠国待遇条款能否适用于争端解决程序,是国际投资法实践面临的重要法律问题。从以往仲裁庭的案例实践中可以看出,仲裁庭对此问题意见不一,对最惠国待遇条款主要存在限制性解释与扩张性解释两种观点。最惠国待遇条款的法律解释应该以《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为依据,从条款本身含义出发,同时考虑上下文、目的宗旨等因素。欧盟和美国结合其自身的国际投资形势,对最惠国待遇条款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限制解释。中国正在逐渐从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大国向外商直接投资流出大国转变,适当宽泛地解释最惠国待遇条款也许更能符合中国将来的利益需求。  相似文献   

2.
针对RCEP现行文本就投资争端解决机制没有作出特别规定之情形,建构该机制在当下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既有的多边国家间争端解决机制和缔约国间双边投资协定所涉的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对于解决RCEP下的投资争端存在力所不逮、制度缺位等不足,建立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很有必要;同时,传统国际投资争端仲裁模式、区域投资法庭模式、争端预防模式和多元化争端解决模式等国际典型投资争端解决范式为该机制构建提供了可借鉴性,使该机制建立具备可行性。建立RCEP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的基本原则应当包含最大公约数原则、融贯性原则、灵活高效原则和渐进性原则,以回应各国利益诉求、体现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改革趋势并反映RCEP文本特色。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跨国投资日益成为与跨国贸易相提并重的国际经济支柱之一。对跨国投资的保护也成为当今社会各国间谈判的主要议题。国际投资协定在具体内容上已显现出与传统国际投资协定的很大区别,最惠国待遇条款作为其中的一个核心要素,在具体内容、适用范围以及投资仲裁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成为国际投资领域经济自由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体现了国际投资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中国在双边投资协定中国民待遇条款的行为逻辑包括需求、类型和供给三个维度,分别与国家资本流动活跃度、国家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比例,以及国内国际规则差异度密切相关。通过改革开放初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三个时间节点上中国国民待遇的国际和国内法律实践分析,阐明中外双边投资协定中的国民待遇条款和中国对外开放发展之间的深刻联系。为合理平衡中国对外开放与规制主权,适当规避中国卷入投资争端风险,中国未来投资协定应谨慎明晰准入前国民待遇适用条件,明确国民待遇例外,逐步扩大准入前国民待遇的适用对象范围。  相似文献   

5.
WTO争端解决机制被喻为WTO乌拉圭回合谈判成果中的"皇冠上的宝石"和WTO多边贸易体系的"枢纽",可见争端解决机制是整个WTO法律体系的核心。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报复制度作为救济措施之一,长期以来,因其自身所存在的诸多缺陷而备受争议,WTO成员及学者也为此提出了许多改革建议。从实践功能及文本规定两方面分析了报复制度所存在的缺陷,并对WTO成员及学者对其所提出的改革建议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区域一体化进程中诸多协议的交错效应是当前国际经贸治理新格局中值得关注的主要议题。文章运用GTAP模型,分别模拟RCEP生效、TPP生效及RCEP和TPP同时生效对区域内外主要国家的GDP、进出口、各产业产量及其他重要指标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在RCEP中,更大程度的关税减让能为每一个成员国经济增长创造效应;此外,同时加入RCEP与TPP将最大程度地给中国经济带来增益;在行业层面,中国的基建行业、运输及通讯行业和其他服务业在面对关税减让时出口下降。因此,中国应积极推进RCEP进程,并对TPP条款进行深入研究,对当前区域一体化协议中的高标准条款持未雨绸缪的态度,在先行先试的策略体系指引下,在不断试点中积累应对经验。最后,加快提升基建行业、运输通讯行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出口竞争力,将是提升中国在未来国际经贸治理中影响力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最大的境外投资BOT项目,密松水电开发项目被搁置不仅使中国投资蒙受巨额损失,也给中缅双边经贸合作造成了巨大影响。停滞数年的项目至今仍无有效解决方案,说明中国政府和企业以传统的手段和途径来解决国际投资争端,即政治外交和友好协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中方应尽量弱化搁置项目可能造成的政治影响,诉诸法律手段,善用国际法律规则,尽快启动法律程序,追究缅甸政府的违约行为和违反条约项下公平公正待遇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基于2004~2015年丝绸之路经济带省际面板数据,采用DEA视窗分析法和空间杜宾模型,从创新空间关联视角考察了FDI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沿线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并运用面板平滑转换模型对基础设施投资发挥"杠杆作用"的最优资金配置结构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沿线地区创新活动存在"以邻为壑"的现象,本地创新会抑制创新关联地区的创新活动,FDI能有效提高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沿线地区创新能力;一般性基础设施投资和科技型基础设施投资均有利于FDI发挥创新效应,但其作用大小有别;在FDI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能力过程中,基础设施发挥"杠杆作用"的前提是科技型基础设施投资的占比达到0.171,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沿线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的重点应逐步转向科技型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9.
区域创新体系是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创新体系对区域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本文介绍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建设创新体系的意义,福建省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方面的成就和问题及提出福建省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出台及国际社会在海洋法层面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双边投资协定通过“领土定义条款”的形式将领土以外的水域纳入适用范围。但因双边投资协定碎片化的特征,不同双边投资协定的领土定义条款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国家在不同水域所享有的主权性权利、管辖权的类型和范围亦有较大差异,使得特定双边投资协定能否在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国际海底区域、其他国家管辖水域等非领土水域的适用,以及能够对哪些具体的涉海投资实现保障都需要单独加以判断。作为国际投资领域和海洋法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国,中国应重视双边投资协定和海洋法之间的联动关系,以两者之间的互动为契机,尽快使更多双边投资协定能够实现在非领土水域的适用,并通过海洋法实践进一步扩大双边投资协定的适用范围,从而追求涉海投资保障以及有效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目标的共同实现。  相似文献   

11.
区域贸易协定(RTAs)中投资规则的形成既与区域经济组织和集团的兴起相辅相成,也与国际投资的多边、双边条约的发展密切相关.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资规则新动向.我国从一个单纯的外资输入国变成了既有外资输入也有资本输出国情,使我国在签订RTAs投资协定时,应该把握对于投资规则中投资自由化价值取向,投资协定的模式,以及以投资自由化价值取向的深度规则的确立.以此来维护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2.
全球一体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在这个潮流中,文化的一体化与多元化恰是一个互动的两极,在碰撞与吸纳中相互促进,相互包容,最终迈向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大同境界.而这种一体与多元的文化生成局面,在中国历史上就曾多次发生.多元的文化起源形成了中国远古时代不同的区域文化,而远古直到春秋、战国,以至后来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民族大移民,不仅促进了中国多民族的融合,也形成了目前各地不同的区域文化.移民作为一个敢于离乡背景、挑战一个陌生的未知世界的文化载体,具有一种开拓与拼博的精神,含有创新的文化基因.正是移民的这种开拓与创新的文化基因,使得中国很多落后地区因移民带来的活力而后来居上,成为创新力最强、文化与社会发展最快的地区.苏州与上海可谓典型.  相似文献   

13.
14.
文章首先从全球创新网络视角阐释了研发全球化对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的影响。然后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的现状及发展走势,并指出中国目前已经成为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投资的热土和重点区域,跻身于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和枢纽。最后,基于辩证逻辑思维分别从区域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及创新环境等几个层面,剖析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对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在中亚国家的直接投资正逐年扩大,随着投资的日益增加,投资争议问题也越来越多.哈萨克斯坦是中亚代表性国家,哈国解决投资争议的现行法律规则以单边、双边、区域、多边层次法律规范体系形式存在.目前中资在哈国面临投资壁垒较多,法规修改频繁,政策多变,连续性和稳定性较差,政府腐败比较普遍,利用政府强权干预市场等多种投资风险.中国政府应推动两国修订双边投资协定,扩大对投资的界定,对投资争议全面接受ICSID仲裁管辖权.中资企业应掌握并运用哈国的投资争议解决机制,维护其合法的投资权益.以哈萨克斯坦为例,分析中亚国家的投资争议解决制度及投资的法律风险,对于中资应对投资争议及保护其合法权益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WTO法律制度的法律化、西方法学的晦涩难懂及复杂的程序、相关优惠待遇规定形同虚设及缺乏相应的法律机制和诉讼经验,导致发展中国家参与WTO争端解决活动的诉前费用大幅度提高,严重制约着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WTO争端解决活动,难以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发达国家在多年的司法实践中,积累了不少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有效降低政府的诉前费用负担的经验,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发展中国家应建立相应的法律机制,提高自己的能力,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切实降低诉前费用。  相似文献   

17.
&#  &#  &#  &#  &#  &#  &#  &#  &#  &#  &#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5,26(1):1-5
创新系统是进行创新的有效组织形式,高新区则是实现创新产业化的途径与基地。创新系统与高新区通过互动传递创新知识、技术和信息,支持创新产业化和再创新。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区的互动是区域内多个创新主体即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企业和产业集聚化基地——高新区之间的交叉纵横互动,具体表现为宏观面与微观面、主体与其内部个体之间的互动,在互动中实现创新。    相似文献   

18.
基于DEA-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分别测度2006~2016年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技术协同创新效率及其演变趋势,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从静态演变趋势来看, 2006~2016年京津冀和长三角两个区域的技术协同创新效率平均值处于DEA无效状态,区域内部效率变化分异现象明显,其中京津冀技术协同创新效率低于长三角地区,尤其是津冀两地的效率水平偏低,但这种差距也有逐渐缩小的趋势;从动态演变趋势来看, 2006~2016年京津冀和长三角两个区域的技术协同创新效率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总体来看,技术进步是效率提升的重要动力源泉,但在不同阶段,部分地区也出现了技术效率变化对总效率提升的拉动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9.
增值税转型政策已全面推开,以江西轻纺制造业、资源加工制造业、机械电子制造业23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分析样本建立模型,探索增值税转型政策对三大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是转型前还是转型后,固定资产投资受上期固定资产投资和总资产规模的影响很大,但随着转型的深入,其影响作用削弱,而企业资本成本和增值税税额的影响显著增强,所得税和利润总额的影响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面向区域文化协同创新的本质内涵,提出资源整合和主体互动两个协同创新研究维度,并以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平台为例,探索面向区域文化的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实践,分析了该平台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