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中国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发展新格局提出的重大议题。“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重塑国际经贸合作格局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国启动内外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调整国内区域经济空间的重要依托。尽管面临诸多新挑战、新风险、新问题,但只要不断创新合作新领域、新机制,必能峰回路转,助推我国超大市场规模国家的大国崛起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在逆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成为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和实现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采用嵌入式投入产出表匹配中国工企—海关微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对中国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贸易保护主义阻断了国际循环的技术扩散机制,促使中国数字贸易企业走上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道路,通过发挥双循环的规模效应和竞争效应,激发中国数字贸易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中国数字贸易质量水平提高;进一步研究表明,双循环格局对一般贸易、全球金融危机后、东部地区的数字贸易质量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为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不是忽视国际循环,而是追求国际循环更高质量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国与相同人均GDP时期的日本、韩国和欧美国家进行比较发现,同发展水平下,中国的生产、消费和对外贸易等的规模均远大于这些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这种规模化发展模式不仅促成了国内大循环强大的生产供给能力和消费需求潜能,而且可以通过出口贸易、对外投资、进口消费和外资引进等多条路径向其他国家释放"工业化红利",加速全球特别是诸多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助推国际循环的高质量发展。本文从中国规模化经济视角探讨中国全球工业化的贡献,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的长江经济带建设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并需要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循环理论来指导实践,以长江经济带作为中介变量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框架体现了发展长江经济带对于促进国内产业自主升级的重要作用,也是国内产业深嵌世界经济大循环的有利抓手.未来应继续坚持长江经济带战略,加快要素自由流动,提升复杂技术产业在国内区域分工和长江经济带全要素生产率,加快长江经济带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国内产业融入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打造"一带一路"在长江经济带的支撑节点,形成以长江经济带为中介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支撑的良性局面.  相似文献   

5.
黎峰 《财经研究》2021,47(4):4-18
就供给配套及营销市场的来源差异而言,国内循环是整个生产流程在主权国家内部开展并完成的经济系统,而国际循环是国内生产流程借助了国外原材料、国外生产制造或国外消费市场开展并完成的经济系统.文章采用投入产出模型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理论分析框架,揭示中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现状与特征,以及国内国际双循环间的互动关系及其机理.研究发现:(1)基于国内配套能力及国内市场空间,中国经济发展已呈现出以国内循环为主的显著特征.(2)依托国内供应体系的一般贸易出口是中国参与国际循环的主要模式,随后为"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模式及利用国外配套的一般贸易进口模式.(3)外资企业尤其是成本导向型外资企业的进入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国内市场网络的构建.(4)国内循环尤其是国内配套能力的增强显著促进了增值水平更高的一般贸易出口,从而有利于推动中国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因此要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在持续增强国内生产配套能力和挖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基础上,通过以"外"促"内"、以"内"提"外",推动"内""外"协调并举.  相似文献   

6.
曲艺 《当代经济》2021,(11):32-36,42
进入新时代,我们面对的是全新的挑战,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现象出现,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的经济发展群体逐渐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的主要倡导者,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处于中坚力量,促进新型全球化朝着普惠共赢的方向迈进.在探索新一轮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促进本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能够更好推动国际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国际交流合作提供机会和平台.新时期有新的发展要求,以往的全球化已经不再适用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应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新发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一带一路”作为重要的对外开放政策,是中国主动作为参与构建的国际经济合作共赢平台。不同于以往的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是由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主动倡议的,这一国际合作平台的提出,一方面是基于中国经济的性质与发展阶段;另一方面也是基于特殊的国际经济背景,具有历史必然性。“一带一路”的提出将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引领全球化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长时间、高速度的增长,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诸多方面的发展经验。在新型全球化格局中,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可以借鉴中国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等方面的经验,获得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与新契机。  相似文献   

8.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学界对此展开了热烈谈论,大部分学者将中国面临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作为"双循环"战略提出的背景或现实依据加以阐述,但目前较缺乏将"双循环"战略的理论基础与中国特色的具体国情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本文在总结前人理论及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世界经济新格局下中国经济增长驱动因素的变化,构建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消费已成为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最大的驱动因素,而靠出口拉动经济的效果逐渐减弱,证实了"双循环"战略的现实依据。进而分析"双循环"战略实施的意义,最后从需求侧、供给侧两个角度,产品、要素、资本三个市场,提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瘀点堵点、深度融入国际大循环、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中共中央关于“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的战略决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涉及双循环重心变化问题,高质量发展的要义之一是生产率增进。本文将双循环重心变化嵌入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从资源重新配置效率视角,演示双循环重心由国际向国内转变对贸易自由化的生产率增进效应的影响,而后利用1998—2013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以国际循环为主体的贸易自由化导致集约型资源错配和扩展型资源错配,从而抑制行业总生产率增长;而以国内循环为主体的贸易自由化则有助于提高行业内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促进行业总生产率增长。因此,转变过度依赖国际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增进贸易自由化的生产率效应,推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现今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经贸摩擦导致对外贸易不确定性风险增加。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发展要求,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文章以此为视角,通过资本、劳动力、消费、对外贸易和政策因素,分析我国2012—2018年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分析发现,东北地区第一和第三产业仅受到国内循环的促进,第二产业仅受到国际循环的促进,而地区消费则阻碍了第二产业发展;东部地区第一产业仅受到国内循环的影响,而第二和第三产业则已完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中;中部地区产业发展未能有效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中,仅第三产业受到资本的促进,消费和对外贸易对其产业发展没有明显的影响;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已基本参与到“双循环”之中,但较弱的消费潜力对产业发展造成了阻碍。  相似文献   

11.
《技术经济》2018,(1):122-128
利用Eviews8.0软件的BREAKLS功能寻找断点年份,并基于2010—2016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的出口面板数据,利用断点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自"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影响程度较大,对中国经济发展规模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之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而为了进一步加强与国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拓展我国的经济发展空间,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倡议,而随着这些经济政策的变动,经济领域方面的人才培养活动也应该实时地进行更新,以此来适应现代化国际商务方面的活动。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格局悄然变化,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这也促使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渐入佳境.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国际物流的发展关系紧密,从二者的国内发展现状及趋势出发,分析它们之间的互动发展策略,更好地为国家"一带一路"深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经济纵横》2021,(2):1-7
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仅与当前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形势的重大变化有密切关系,也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总结改革开放经验,正确把握和运用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导中国经济长远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对此,需要明确我国经济发展方向,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正确理解和把握"两个毫不动摇",切实保证公有制为主体;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改善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增强国有经济的影响力、控制力;做好组织工作,通过各种形式扩大农村集体所有制,振兴农村经济。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得到启示,进而构建完整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5.
鲍洋 《经济学家》2020,(3):45-55
本文以"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方法识别了"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对东道国的政府债务效应、异质性及其中间机制。研究发现,相较于非沿线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之后沿线国家政府债务显著降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促进了收入水平较低、金融发展水平较低、与中国外交关系紧密度较高的沿线国家的政府债务削减;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相关效应的中间机制,其主要通过促进就业、税收、投资增长等渠道削减沿线国家政府债务。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确保东道国债务可持续性,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贸易利得是一国内外循环态势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多部门投入产出联系的贸易利得量化模型,结合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测算了1987—2017年中国经济双循环的贸易利得,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内循环的贸易利得呈下降趋势,中国外循环的贸易利得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中国内循环的贸易利得依然大于外循环的贸易利得;第二,相对于外循环,中国内循环贸易利得的持续能力、空间关联效应和升级潜力都更大;第三,中国内循环贸易利得和外循环贸易利得之间,不存在正向的空间关联效应。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下,统筹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打通双循环之间的堵点,有助于实现双循环贸易利得的良性互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7.
为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我国提出"双循环"发展理念,这是辽宁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应抓住机会,实现经济繁荣发展.本文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阐述了对"双循环"的几点认识.其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辽宁经济发展面临的人才流失,产业结构不合理,营商环境待改善,全面开放格局未形成等问题.最后,提出对策:完善人才"引进+留住"政策;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现实,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和社会资本循环理论,从理论、历史、实践等角度,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生成逻辑、实践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回答了"什么是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从何而来、新发展格局价值何在"等热点问题.研究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一个具有丰富科学内涵的战略决策,与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经济体系、安全发展等理论全方位对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成果.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适应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新要求,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目标和规律,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开辟新道路,为世界经济的复苏注入了新动力.  相似文献   

19.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推动我国乒乓球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基于产业经济学基本原理,阐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乒乓球产业发展的理论逻辑。在分析我国乒乓球产业现状基础上,探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乒乓球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即产业机制有待完善,消费产业发展受阻;国际市场竞争凸显劣势,产业国际化受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乒乓球产业发展的路径,即激发科研创新活力,重塑和完善内循环生产链;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稳步推进国际大循环;把握双循环本质要义,促进国内外循环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先后提出了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战略布局。文章以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发现“两个战略”的提出具有相同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也都是中国现阶段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双循环有两个重点:一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二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双循环在国内循环部分的具体落实。统一大市场建设是畅通“双循环”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具有扎实的现实基础和广阔潜力;而要实现统一大市场建设与畅通“双循环”协同发展,关键在于解决收入差距和市场分割两个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