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与普通铁路网进行对比分析,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考察全面高铁时代下中国省域中心城市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在高铁交通网中,省域中心城市的经济引力值大幅度上升,不同地区的提升幅度存在差异,由大到小依次为西部、东部、中部和东北;整体网络密度、点入度均值和点出度均值、中心度均值都明显提升,城市表现存在差异,合肥、长沙和天津提升相对显著;子群中城市变化不大,但子群内部、子群与子群之间密度却发生了变化。全面高铁时代,要素在省域中心城市之间流动加速,这要求各省域中心城市要在更大空间谋划产业分工,分享高铁经济红利,要重新考察各省域中心城市角色定位,从全国"一盘棋"战略,推动高铁网络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省域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必须遵循经济、社会、自然发展三大规律的客观要求,与各省域经济布局转型的阶段性特征相适应,突出中心城市、发展廊道、空间网络三大空间构成要素的功能提升,重塑省域空间功能结构,并注重导入智能化因素,培育可以互补的递增性区域比较优势,在优势互补中推进省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方大  春孙  明月 《企业活力》2014,(3):136-141
高速铁路对于我国城市空间结构具有深远的影响。以"四纵四横"中京广高铁为例,可以从引力模型和通达度两个角度,采取有无对比分析方法,探讨高铁建成前后京广沿线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和交通通达度。研究表明,高铁建成显著提高城市间的引力和交通通达度,对省会大城市改善效果优于中小城市。高铁建设能够加强沿线城市间交流,推进资源重新配置。中小城市要抓住机遇,依托高铁融入高铁经济带,促进自身的发展;大城市需要主动转移资源到中小城市布局,促进高铁经济带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引力模型,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凝聚子群分析,对31个省(区、市)的创新产出空间联系进行探究,研究发现:我国省域创新产出空间联系主要集中于京津冀和长三角一带,呈现出严重的分布不均状况,具有较强的区域集中性和空间依赖性;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作为区域创新产出引力较强的节点省(区、市),对周边区域的创新产出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总体来看,省域创新产出空间联系并没有形成贯穿东西南北的交叉网状结构,中心省(区、市)数量较少且分布不均,辐射范围有限。基于此,提出加大区域创新投入、减少区域创新产出联系的政策性障碍、营造区域创新产出联系的良好环境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经济发展水平、物流需求、物流设施、物流信息化等代表性指标,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构建了31个省市的物流业竞争力的空间关联网络,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其空间结构特征、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省域物流业竞争力呈现“东强西弱”、“东密西疏”的空间格局,具有“核心—半核心—边缘”的分布特征;省域物流业竞争力空间分布可划分为四个子群,但普遍子群的密度不高;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消费品总额和空间邻近关系等因素共同影响着网络构建的格局。  相似文献   

6.
上期看了《房地产导刊》两篇关于广佛地铁开通的报道,阐述了地铁对城市运营的改变和区域经济、沿线物业提升的意义。实际上,中国目前已进入了高铁时代。一项报告显示,到2020年,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其中高铁网络将达到16000公里。高铁网络将连接中国主要经济圈内约80个城市。高铁网络令人们出行更方便,提升中国各地的通达度,高铁覆盖城市的经济价值将也会提升。  相似文献   

7.
城市专业化分工是区域分工合作的表现形式。在高铁建设方兴未艾的背景下,我国城市专业化格局出现新的特征,高铁成为影响城市间专业化差异的重要因素。分析了2008-2014年全国城市专业化水平的空间特征,利用DID模型识别了城市专业化水平演变中的高铁效应,基于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对比分析高铁城市的专业化影响因素的变化。研究发现:(1)全国城市专业化水平普遍提升,且主要集中在高铁网络较为完善的"四横四纵"地区内。分布模式由缺乏明显临近关系的参差分布转向高水平相对均衡分布;(2)高铁对城市专业化分工有正向影响,且系数大小与城市规模成U型关系;(3)高铁的影响力度增强,连通性和中心性对城市专业化分工均有显著促进作用。经济条件影响力度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减弱;(4)巨型城市具有独特性,经济与高铁对专业化分工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与引力模型,测度长三角与京津冀城市群双向经济联系规模及网络空间结构,纳入异质性城市层级结构,验证城市中心性与城市网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表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北京与天津的中心性突出;长三角城市群呈现核心—半边缘—边缘的多中心结构特征,空间结构较为扁平化。核心—边缘结构中城市中心性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较小且空间外溢效应不显著,但多中心城市结构下中心度能够通过空间溢出显著推动城市群整体发展,且边缘城市在城市网络中获益最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1989~2005年我国31个省域面板数据为对象,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及相关性指数以及面板单位根及协整检验,得出结论表明:各省域能源利用效率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并非表现出完全随机状态;空间相关性指数极其显著且历年波动很小,表明我国省域能源效率之间内在作用机制长期存在且相互影响;各省域能源效率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人口数量、技术进步等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长期均衡具有显著的短期修正和波动效应。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从网络的视角构建均衡性指标——网络区位系数,并依次从点、线、面三个层面从整体上评价2007年普通铁路和2015年高速铁路网络发展格局;其次,利用偏移—分享模型,研究464个高铁城市在高铁网络格局中的地位变化,揭示高铁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非均衡发展现象。结果显示:(1)铁路网络结构由"一枝独秀"到"三足鼎立",高铁网络覆盖了大部分人口规模超200万人的都市区,网络联系呈现纵向联系强、横向联系弱的特点;(2)大部分之前未开通普通铁路而直接纳入高铁网络的城市位于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这类城市较少出现在华北和东北地区;(3)高铁网络区位优势由东向西呈地带性递减,东中部中心城市的优势突出,西部中心城市的优势不明显且整体呈现"低水平均衡"格局;(4)城市行政级别越高,高铁覆盖率越高,但在东部地区,高铁结构由"等级化"向"扁平化"发展,中小城市已率先获益。  相似文献   

11.
万津津 《企业经济》2015,(4):162-167
云经济时代电子商务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本文在分析电子商务扩散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我国省域电子商务扩散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域电子商务区域发展存在较大空间差异,应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大力提高中西部地区基础网络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区域空间差异;提高数字服务质量,提升新技术应用能力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力.这些政策建议,旨在提升我国电子商务扩散的创新力、商务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云经济时代电子商务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本文在分析电子商务扩散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我国省域电子商务扩散水平平。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域电子商务区域发展存在较大空间差异,应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大力提高中西部地区基础网络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区域空间差异;提高数字服务质量,提升新技术应用能力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力。这些政策建议,旨在提升我国电子商务扩散的创新力、商务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叶青清  张德偲  曹隽隽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5):中插24-中插28
经典引力模型难以刻画城市间的引力动态关系,高速公路流量大数据支撑将为城市经济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引入高速公路起止点(OD)流量数据改进经典引力模型,并结合修正引力图谱可视化手段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究湖北省县市尺度相互引力强度及空间关联结构.研究表明:(1)湖北省县市间联系强度地域分异明显,整体呈现明显的降次等级结构,武汉核心城市单极化发展,区域辐射作用较强,襄阳和宜昌副中心城市辐射作用不强.(2)湖北城市空间自相关呈现东高西低,中部均衡格局.高速公路交通流量与经济质量指数空间自相关的高—高集聚具有空间重叠现象,且省内大部分区域未出现明显的轴线或面域高—高集聚.(3)湖北高速公路建设促进了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均衡,但核心城市的"虹吸效应"仍旧突出,区域城市空间关联结构呈现以武汉市为中心的单核心空间结构特征,沿长江和汉江轴线发育模式不成熟.  相似文献   

14.
叶青清  张德偲  曹隽隽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5):中插24-中插28
经典引力模型难以刻画城市间的引力动态关系,高速公路流量大数据支撑将为城市经济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引入高速公路起止点(OD)流量数据改进经典引力模型,并结合修正引力图谱可视化手段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究湖北省县市尺度相互引力强度及空间关联结构.研究表明:(1)湖北省县市间联系强度地域分异明显,整体呈现明显的降次等级结构,武汉核心城市单极化发展,区域辐射作用较强,襄阳和宜昌副中心城市辐射作用不强.(2)湖北城市空间自相关呈现东高西低,中部均衡格局.高速公路交通流量与经济质量指数空间自相关的高—高集聚具有空间重叠现象,且省内大部分区域未出现明显的轴线或面域高—高集聚.(3)湖北高速公路建设促进了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均衡,但核心城市的"虹吸效应"仍旧突出,区域城市空间关联结构呈现以武汉市为中心的单核心空间结构特征,沿长江和汉江轴线发育模式不成熟.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涵盖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采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算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分析各个城市在经济网络中的节点中心性、中心城市影响范围并划分城市群次区域。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联系网络已形成了"武汉—长沙"双中心结构,武汉和长沙的影响腹地范围较广,而南昌的中心城市地位还有待强化;武汉城市圈和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城市之间经济联系较为紧密,已形成由中心往外辐射的圈层结构,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之间联系相对较弱;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三个子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不够,三圈融合过程仍需进一步加强。在此基础上,从提升经济联系网络的角度为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协同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皖江城市带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社会网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城市间的空间经济联系与优化成为研究热点,对城市间经济关系的准确判断和度量能很好地了解区域城市间经济关联。借鉴引力模型思想,测算出皖江城市带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值,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皖江城市带城市间的经济联系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皖江城市带城市空间经济联系程度较高,经济联系网络关系围绕主要城市展开,网络中存在4个凝聚子群和明显的层级结构,但有向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并提出加强皖江城市带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以哈长城市群为研究样本,借助修正引力模型构建医疗卫生资源空间关联矩阵,利用社会网络理论分析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跨域可及性网络整体特征、节点属性、凝聚子群,并基于QAP回归方法,探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跨域可及性网络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哈长城市群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资源跨域流动有限,区域医疗卫生合作处于松散状态,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跨域可及性网络呈现“四核—多翼”结构特征;少数核心节点城市链接、延展绝大多数网络关联,边缘节点城市对整体网络结构的稳定协调作用较弱,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资源跨域流动呈现明显两极分化特征,核心城市溢出效应显著,边缘城市受益效应显著;城市派系分散,限制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均衡发展水平;行政隶属关系、资源配置效率、基础设施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跨域可及性网络结构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最后从府际协同、信息化建设、医疗联合、长效型联防联控机制四个层面提出相应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的动态耦合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营运体系涵盖经济系统、人口系统、金融系统、能源系统、环境系统与公共服务系统,新型城镇化应当是这六个子系统全面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六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然后以全国30个省份与直辖市为研究对象,综合评价了六个子系统;利用耦合协调度指标度量各省市六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利用σ收敛检验准则各省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收敛情况;并进一步利用PVAR模型实证度量了六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解析了欠协调的成因。研究表明,中国省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较高,具有集聚性差异;经济越发达,综合实力越强的省份的耦合协调程度越高;2004-2012年间耦合协调状况并不具有收敛性。  相似文献   

19.
城市群城际铁路站点空间网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升城市群的铁路交通通达性与城际铁路站点空间布局的合理性,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以城市群城际铁路站点为节点,城际铁路线直达关系为连线,构建城际铁路复杂网络模型。建立复杂网络拓扑结构的网络密度、模块分析、聚类系数、k-核、点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接近中心度等分析指标体系,分别刻画整体网络、局部子图和个体城市等不同空间网络特征,探索城市群城际铁路站点的空间布局的规划优化策略,为传统偏重个体而不注重城际铁路站点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划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0.
魏霄  邹玉君  孟科学 《财会月刊》2020,(10):151-160
根据2007~2017年我国各省环境投资和能源强度的空间短面板数据,分析区域发展背景下各省域环境投资和能源强度的变化,检验环境投资推动能源强度降低过程中是否存在门槛.研究发现:其一,沿着黑河—腾冲一线,全国环境投资和能源强度分布存在空间分异特征;该线东侧省域环境投资规模较大、能源强度较低,西侧省域能源强度较高、环境投资规模较小.其二,各省域环境投资政策的制定与投资规模的决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相邻省域的影响.其三,总体上,环境投资与能源强度具有负向关系且具有门限,并呈现空间分异特征.这意味着,单纯依靠环境投资规模扩大无法自动实现产出降耗,各省域环境政策的制定必须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权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