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财政韧性是当前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根基与有力保障。笔者基于财政分权影响财政韧性的逻辑机理,运用2005—2020年省级层面面板数据,评估地方财政韧性,并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VAR模型实证检验财政分权影响地方财政韧性的现实逻辑。结果显示:(1)地方财政韧性水平呈先升后降的倒“U”趋势,区域间存在异质性,呈“东高西低”空间分布特征。(2)短期来看,财政收入分权对地方财政韧性具有促进作用,财政支出分权对地方财政韧性具有抑制作用;长期来看,地方财政韧性水平的提升具有惯性,地方财政韧性对财政收入分权和财政支出分权脉冲的响应均为正,但不具有持续性。鉴于此,建立推动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制度,提升地方财政应对外在冲击的能力;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提升地方财政恢复能力;继续推进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提升地方财政成长能力;规范落实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提高地方财政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使转移支付制度成为实现地方政府财力与事权匹配的基本手段,以弥补政府间纵向财政失衡和横向财政失衡。但目前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因体制的诱致性变迁、设计理念缺陷、事权与支出责任分离等原因,存在效能不彰、运行效率漏损、结构不合理、规范性水平低、程序规制失范等问题。在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下,国家审计机关可以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和国家治理作用,对转移支付从审计内容、审计导向、资金流向等方面提升审计层次,把问效、问绩、问责贯穿转移支付审计过程始终,关注转移支付资金的安全性、效率性、经济性,实现政府支出责任随事权转移、各级政府财力与事权相匹配,优化转移支付,完善政府治理。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地方政府因"重基建、轻民生"而饱受诟病,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呈现经济性特征,已有研究较为全面地考察了分权的支出效应,却未曾问津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差异及其背后的原因.本文基于中国省以下不同类型权力下放的多样化选择,结合分权时序理论,探讨不同分权时序模式对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影响差异.研究证实,无论是行政分权先行还是财政分权先行,都会导致县级财政支出结构的扭曲,前者会带来民生性支出的显著缩减,而后者则会带来生产性支出的显著扩张.通过梳理不同类型分权改革的具体内容发现,对于实行行政分权改革的地区而言,在改革中对民生项目建设作出明确部署能够有效改善对民生支出的挤占,而设立县域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则会加剧财政支出结构偏向生产性;就实行财政分权的地区来看,明晰各级政府支出责任有助于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而针对县级财政设立增收节支的激励措施则会产生截然相反的作用.本文的研究不仅为理解地方财政支出行为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也为下一步推进和完善分权改革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4.
财力与支出责任相匹配是完善财政体制的关键。本文综合考虑各地区税收收入、转移支付以及公共服务的提供成本,纠正了用实际财政支出评价支出责任时所面临的内生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财力与支出责任的匹配度指标。使用中国县级面板数据分析了财政层级改革对财力与支出责任匹配度的影响。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基础上的双重差分方法(DID-PSM)分析表明:"省直管县"财政改革提高了县级财力与支出责任匹配度的主要原因是减少了地级市对转移支付的截留,增加了县级转移支付的可达性;财政层级改革使县级财政匹配度平均提高了10.2个百分点;政策效应具有明显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5.
在财政分权体制下,中央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调节并匡正因自发竞争导致的地区间发展失衡和公共品供给缺失的问题。利用中国1998-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本文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考察转移支付对地区公共品供给及财力均等化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转移支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区间财力失衡并提升地方性公共品供给,但公共品供给与财力改善之间并不必然是趋好的循环;相比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因受限经济发展的压力和自有财力的欠缺,其地方政府对追加公共品投入的能力和激励均不足。本文的研究意味着,完善转移支付的针对性帮扶是中央引导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政策取向,而如何做好制度设计,促使地方加大对发展性公共品的投入,则构成地方财政支出优化的核心和关键。  相似文献   

6.
李坤 《新理财》2023,(1):29-31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不断完善,二者之间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纵深推进、收入分配关系进一步理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省以下财政体制作为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延伸,改革却相对滞后,存在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尽合理、收入分配划分不够规范、转移支付功能定位不够清晰、基层“三保”支出保障压力较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在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改革全面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后,顺势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7.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核心就是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体制。本文通过对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问题的理论分析,勾画出了地方税体系框架,并时构建"五级政府"下的"三级财政"、适度上收部分事权、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和改革省以下财政体制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造成我国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很多.就制度方面而言,主要表现在我国政府财政层次过多,地方政府间事权与财政支出责任划分不明确,税收体系不健全以及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因此,可借鉴美国经验做到:减少政府财政级次,规范各级政府财力分配;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界定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政支出范围;完善税权划分和协调机制,确保基层财政收入;完善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的的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9.
易洪海 《财务与金融》2009,(3):90-92,76
本文从中部地区基层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来源、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影响因素角度,分析了当前中部地区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问题。结果表明,中部地区基层政府财政收入较多的依赖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其支出受制度安排影响,缺乏财政决策权;财政支出类别繁多,资金利用效率不高;基层政府教育负担过重;回归分析表明,增加基层政府本级财政收入,能显著增加基层财政的农业投入和教育投入。本文提出,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合理划分税权,加强基层财政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将有助于中部地区地方政府充分发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合理划分社会救助支出责任是社会救助制度健康可持续运行的体制保障。社会救助属央地共同事权,应由公共财政兜底保障。在多级财政体制下,财政分权是社会救助支出责任划分的财力依据,构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是处理好央地社会救助委托代理关系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存在社会救助支出责任划分依据的法律层次较低,省级及以下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责任划分不清晰、不合理,社会救助支出责任过度下放,社会救助支出层级较多等问题。本文认为,社会救助支出责任划分应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与事权相适应,与财力相匹配,并达到政府间激励相容。由此,提出坚持社会救助法定事权与支出责任,巩固中央支出责任的主导地位,合理划分省级及以下地方政府的社会救助支出责任,不断优化地方政府的财力配置,适当减少支出层级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保基本、惠民生"背景下,研究保障性住房供给效率的现实意义凸显.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诠释财政分权与保障性住房供给效率的内在逻辑,然后基于2010-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考察财政分权对保障性住房供给的总效率、规模效率与纯技术效率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财政分权降低了保障性住房供给的总效率与纯技术效率,而对规模效率并无显著影响;相对于财政收入分权,财政支出分权程度的提升对纯技术效率的抑制作用更强.进一步分析发现,财政分权会提高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进而降低保障性住房供给的总效率与纯技术效率;其次,财政分权对纯技术效率的负面效应随着效率值的提高而不断增强.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提升保障性住房供给效率与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地方财政的现状,指出地方财政改革存在财权事权不匹配、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地方财政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地方政府对上级转移支付依赖性大、地方财政收入过度依赖土地出让金、地方财政收入减少、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大、“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加剧政府间的利益竞争、地方政府财政治理水平有待提高以及公共产品供需矛盾增加了地方财政压力等问题。随后,在分析改革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探索面向治理现代化的地方财政改革转型方向,提出加快政府间财权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发展地方经济、完善税收制度、调整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地方债务管理以及提高财政治理的现代化水平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关键时期,教育仍应摆在重要位置.长期以来,黑龙江省教育支出存在着投入规模不足、县级政府支出压力过大、事权划分不明晰等问题,这与财政收入分权及财政支出分权的不完全匹配有一定的关系.通过黑龙江省2011至2018年的数据,构建TAR门限自回归计量模型,得出了财政收支分权均对教育支出规模存在正向影响的结论,即增大财政分权度有利于地方政府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财政支出分权对教育支出规模有显著的门限效应,门限值为0.8023.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供给改革,大都将紧缩财政作为减轻政府和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的主要办法。但之于眼下的中国经济转型,很可能不完全适用。大量证据显示:中国财政支出依然处于快速上升的通道之中;政府致力于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与结构逐步优化;宏观调控方式转变与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正同期推进。基于主流理论对中国政府支出总体作用和具体效应的分析,本研究发现,当前结构性改革下的支出政策存在四大关键环节:经济周期与结构转型的双重压力;支出刚性逐步增大、效率有待提升;承担着兜底改革成本和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任务。为此,研究认为,要实现供给侧发力,未来支出政策应有更明确的行动策略:首先,立足于逆周期调节助力结构转型;其次,以提升支出效率缓解刚性支出压力;再次,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付必要成本;最后,善于发掘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体制红利。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分析现行地方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入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提出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路是:科学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范围;进一步深化地方税制改革,适当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权;大力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缓解地方财政支出矛盾;完善并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依据效益财政理论,建立科学的地方财政支出效绩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2011-2018年中国省本级和地级市数据,考察了财政压力对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影响.结果 表明,随着财政压力的增加,地级市政府在生产领域和民生领域均会采取"有保有压"的支出策略,在"保增长、促稳定"的同时,"轻创新、轻人力资本投入".通过上移地级市政府部分支出责任来匹配自有财力,能有效调整地级市财政支出结构,有助于促进地级市政府在"保增长、促稳定"的同时,进一步兼顾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异质性分析表明,地级市政府自身偏好和资源禀赋差异会显著影响其财政支出策略的选择.因此,为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要关注地方财政压力变化,合理划分省以下各级政府间的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  相似文献   

17.
孙静 《财政科学》2021,67(7):67-75
高等教育产生社会效用的外溢性特点,是科学划分高等教育领域政府间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基本依据.我国相关改革经历了"集权—下划—适度集中"的过程,2019年教育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开启了高等教育政府间财政关系调整完善的新进程.当前划分框架存在央地间、省际间高等教育财政保障水平差异,高等院校科研职能未充分纳入统筹范围,部分权责划分还不够明确等问题.为此,下一步应强化中央政府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加大对地方高等院校科研方面的政策导向性投入,推动财政转移支付规范化、明晰化,注重发挥省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统筹作用,并以制度化为先导逐步推进法制化.  相似文献   

18.
以政府职能为依据划分政府间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以税种属性划分政府间财政收入的规律是各国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遵循的基本原则.以此为出发点,政府间财政收入和支出分权应有利于各级政府职能目标的实现.我国1994年开始的分税制改革基本按照税种属性完成了财政收入划分格局,但财政支出分权格局基本延续94年之前中央地方财政支出划分范围.我国财政收支分权的不尽合理势必会影响各级政府职能目标的实现.对此本文将从实证角度进行证明.  相似文献   

19.
适度的财政分权有助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财政分权的关键是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为保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更有效,应着力从五个方面入手,即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合理定位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职责范围与财力分配、遵循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原则、建立科学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地方政府收入。  相似文献   

20.
朱珍 《财政科学》2021,(2):39-48
现代财政制度包括税负公平、调节有度的税收制度体系,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这三者与地方积极性的发挥可以喻为“做大蛋糕”“分好蛋糕”“避免抢蛋糕”的关系.然而,在现行的财政制度下,中央地方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仍然不够明晰,地方财政自给度相对较低,转移支付与预算制度欠规范,影响了地方积极性的有效发挥.应对照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总结基本公共服务、医疗卫生领域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分配经验并适时上升至立法高度,加快消费税下划地方步伐,加强政府性基金预算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并入一般公共预算统筹的力度,适当缩减专项转移支付品类与金额并对预算的全过程进行管理.此外,加强对省级以下政府在财事权分配制度上的检查,督促省级以下政府出台与完善政府间财事权分配具体方案,为发挥地方积极性与创造力奠定物质基础与经济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