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群簇企业“共生进化”的途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虽说共生理论始于生物学,揭示的是生物进化的途径,但自从这一理论的出现,生物学中的共生思想和共生模式就被很快引入到了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中。本文从生物共生理论这一全新的视角,分析了群簇企业“共生进化”的途径特征、途径选择和途径实现,从而为我国群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古村落旅游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镇化、现代化的加速进程中,与回归大自然相对应,古村落作为城市的同质异类互补对象,受到了旅游者、旅游企业的青睐。古村落旅游及其研究在国内外不断兴起,分析和总结国内外文献在古村落资源特点和价值及其旅游开发、旅游流和客源市场、资源保护、旅游影响、景区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是掌握发展古村落旅游的基础并识别应有的前线所在。  相似文献   

3.
杜坤  朱良斌  王章郡 《经济师》2009,(7):274-275
增城市的旅游开发呈现出自然风光主导,人文特色不足的倾向。文章从资源非优区旅游开发的角度入手,以增城市派潭镇为例进行研究,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古村落旅游开发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总被引:101,自引:6,他引:101  
吴泓  顾朝林 《经济地理》2004,24(1):104-109
从共生概念和内涵入手,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在此基础上,以淮海经济区为例,分析了淮海经济区区域背景和旅游竞合条件,对跨行政区域旅游竞合模式和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旅游共生机制是区域旅游竞合持续稳定发展的保障.在分析共生理论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探讨北部湾区域旅游竞合发展的五种主要机制,即跨界区域合作的保障机制,多层次、多形式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旅游教育合作、旅游人才交流培训机制,组织协调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以期更好地推动该区域旅游业的一体互惠共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程乾  郭静静 《经济地理》2011,(7):1226-1232
古村落旅游在我国蓬勃发展,但对其旅游竞争力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以社区参与型古村落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层次熵法等确定主要的旅游评价指标并获得其贡献指数,从游客感知、旅游经济效益、旅游发展经济环境基础和旅游地环境四个不同角度综合地对古村落旅游竞争力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乌镇和平遥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评分等方法获得主要旅游评价指标数据,从游客角度和专家角度对旅游竞争力作出综合评价,并通过两地竞争力指标得分情况的对比,为其旅游产业进一步保护与开发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游客感知的古村落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游客感知是客观全面评价古村落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方法。以浙江古村落为例,针对古村落旅游资源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基于游客感知设计调查问卷,在专家知识和德尔菲法的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构建评判指标体系模型,可提高古村落旅游资源环境评价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客观性,为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共生观的战略网络关系进化动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论述共生理论的内涵及其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建立了战略网络关系进化的共生能量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分析了其进化动因,为战略网络组织间关系的进化动因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基于旅游资源非优区理论,分析桂林地区古村落作为旅游资源的特点。虽然桂林古村落作为旅游资源丰富,具有独特桂北历史韵味,但是在悠久性、完整性、典型性、规模等方面略输一筹,属于非优区旅游资源。探讨通过开发遗产之路、多种旅游资源组合、由政府主导,整体筹划复合型开发等模式,对桂林地区古村落资源系统开发,实现非优区资源的优化。  相似文献   

10.
在目前拉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宗教旅游正逐渐成为旅游供给部门以及外地旅游者的共同甚至唯一认知.针对这种单一化倾向,文章立足共生理论,对拉萨旅游产品深度与广度开发的共生环境、共生单元、共生模式进行系统分析,提出拉萨旅游产品开发中的“共生进化”发展模式.研究结果对于拉萨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游客满意度的提升、旅游竞争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多中心协同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中心是区域和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多中心问题与多中心关系成为影响区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进程的重要因子。在大转型背景下,运用共生理论,从多中心主体、多中心层级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区域多中心共生的机理、结构与模式,提出了区域多中心嵌套共生结构模式;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利用断裂点、经济能级指数建立了多中心共生空间结构模型,分析了多中心共生机制、结构与模式,提出了多中心协同共生的发展战略模式。  相似文献   

12.
朱桃杏  陆林  李占平 《经济地理》2007,27(5):842-846
我国的传统村镇都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但不同区域传统村镇旅游的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却存在较大差异。文章分析传统村镇的集聚共性特征,并对我国传统村镇的发展特征差异,包括社会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差异、地形特征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传统村镇发展阶段理论,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村镇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3.
旅游安全事故成因机制初探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张西林 《经济地理》2003,23(4):542-546
安全是旅游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文章在综合各种事故致因理论的基础之上,通过建立事故因果连锁模型来进行事故成因分析,并进一步阐述旅游安全事故发生机制、原理。在深刻剖析事故要素之后,提出了预防事故发生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中村改造中的利益关系分析与应对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城中村改造是一个多方的利益博弈过程,利益协调是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难点所在。文章利用利益相关者分析的方法,对城中村改造中三个主要利益相关者———城市政府、开发商、城中村村民的利益进行了分析,揭示出了改造过程中的主要利益冲突,并得出了明确各自合理利益所在是改造成功的必要前提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规范政府公权力;确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拆迁补偿机制;建立利于利益相关者参与及权利保障的项目社会评价制度;探索与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的安置模式等应对措施。最后介绍了石家庄市的城中村改造工作。  相似文献   

15.
"城中村"非正规部门形成发展机制——以深圳市蔡屋围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非正规部门以其就业门槛低、方便灵活等特点成为城市边缘阶层就业和消费的主要部门,“城中村”既是城市低收入群体和流动人口的聚居区,也是非正规部门相对集中的区域。文章通过对位于深圳市中心区的“城中村”———蔡屋围的案例研究,探讨了非正规部门非正规化、半正规化和正规化的三种发展过程及其形成原因和内在机制,指出由于现阶段“城中村”特殊的经济社会体系和管理体制以及非正规部门在城市发展中承担着为低收入人口提供就业和服务的特殊功能,城市政府应降低门槛,允许非正规部门以非正规化的形式存在,但应纳入管理;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非正规部门采取不同的政策,使之有序发展,最终步入正规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6.
易开刚 《经济地理》2011,31(12):2070-2075
统筹城乡商贸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路径和组成部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取决于农村消费者、商贸流通企业、政府三方主体之间的博弈,三方博弈的结果直接影响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的成效。构建了三方主体的效用指标体系和博弈模型,以浙江省“千万工程”实施绩效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分析了博弈前后三方主体在统筹城乡商贸活动前后的效用值变化,最终得出了“政府支持、企业投入、农村消费者响应”的统筹均衡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