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他批判了封建主义的腐朽,揭露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弊病,既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推波助澜,又为人类文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他把欧洲人文主义文学推向了高峰,为人类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他的创作有很高的评价,充分肯定了他在戏剧发展史上的意义。本文就莎士比亚戏剧创作方法作出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莎士比亚创作的悲剧作品为例,深入地分析了造成莎士比亚悲剧的根本原因。认为是人文主义价值观的极端利己主义思想导致了悲剧主人公的死亡,因此莎士比亚悲剧的本质是人文主义悲剧。  相似文献   

3.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著名的浪漫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恋人忠于自己的爱情和誓言。他们为了爱情,不顾残酷的现实,最后双双殉情。莎士比亚通过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把爱情题材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批判了封建道德观念,弘扬了人文主义的理想,表现了主人公追求爱情幸福和个人自由的理念。通过分析探讨我们发现,这一时期的封建制度和人文主义思想萌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悲剧产生的一个重点,而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也是悲剧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悲剧《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哈姆莱特是这个悲剧的主人公,他不仅仅是一位封 建丹麦王朝的王子,其天性也不简单是沉思和软弱,恰恰相反,是一个人文主义学者和战士。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出发,阐述莎士比亚在他的三部著名的爱情悲剧中,如何转变女性的被动为主动,如何摧毁占主导地位的男性中心逻辑,从而消解传统的父权制意识形态"男性等于创造力"。三位女主角充满女性自我意识的勇敢言行对父权制的权威是一种直接的威胁,相反,三位男主角不断丧失自我约束力,成为否定自我和消融自我的弱者。莎士比亚以其细腻而又美学的角度表现了女性的心路历程和生存状态,展示了女性健康、积极的性格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教育活动是一种具有人文意义的活动,人文主义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文化积淀。在人文主义视域下审视教育,对人们深入认识教育的人文性质、揭示教育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人文主义在教育中表现为:教育目的的人文体现、教育内容的人文选择、教育价值的人文取向。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人本"教育、"全人"教育、"主体"教育在教育领域得以弘扬。人文主义主张人性、人权、肯定人生价值、追求自由平等,人文主义视域下的教育发展必将走向教育自由、教育民主、教育平等。  相似文献   

7.
各国民法的形成、发展及现行的应有内容无不受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人文主义与民法发展的联系表现在:权利本位的民法思想是民法典构建的基石,现代民法的精神中蕴含着人文主义,各国民法典中无不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芒,人文主义是我国未来民法典追求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用情至深,语言优美、精练,既有传统诗歌的影子,但又摆脱了传统的限制。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极富有韵味和节奏性,而其节奏又恰好突出了在意思上表达重要的词,因此,他的诗读起来非常悦耳而且意思明确。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意象比比皆是,对它们的解读是理解这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一个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邵克忠教授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一生执着追求;他潜心攻读,著译宏丰,在地质科学事业上卓有成就;他严谨治学,勤奋执教,受到师生的尊敬和爱戴;他生命不息,工作不止,为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约翰.福斯塔夫爵士是莎士比亚所创造的最为著名的喜剧人物,几百年来,中外文学评论家对该人物形象做过大量针锋相对的批评,但鲜有批评者将福斯塔夫同莎士比亚对清教的批判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莎士比亚对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约翰.欧尔卡苏爵士(1360或1378?-1417)完全颠覆性的描绘,有力地表明了他对清教的批判。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电影《夜宴》为例讨论莎士比亚戏剧的电影改编。该片在主题上的偏离导致其在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等多方面对原作《哈姆雷特》进行了重大改造。本文认为对莎剧的改编不应停留在表面,而应追求神似,在主题忠实于原作。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莎士比亚著名悲剧作品《哈姆莱特》中的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形象分析,力图深刻地揭示哈姆莱特是西欧早期资产阶级文学中一个比较完整的理想人物形象,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性格特征,揭示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现实之间的矛盾.说明哈姆莱特的性格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是一个阶级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苔丝是哈代在他的经典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成功塑造的一位光辉的女性形象。她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勇敢追求平等的人格。她的光辉形象不仅在当时不同凡响,就是对当今时代的女性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珍 《企业家天地》2010,(9):196-197
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苏青是一个"另类"的作家,她的创作偏离于当时的主流意识,关注琐碎的女性的世俗人生。她在作品中真实面对自己的内心体验和独立思考而保持了独立性,以独有的话语方式完成了对凡俗人生及女性心灵的探索和极为严肃的终极关怀,体现出女性与人性,个性与人文主义价值目标的天然联系。  相似文献   

15.
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的译介思想和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从三个方面全面介绍了朱生豪的莎士比亚戏剧译介过程及其贡献:朱生豪是我国解读说不完、道不尽的莎士比亚的第一人;朱译莎剧质量之高“迄今仍无出其右者”;朱生豪是不屈不挠、立志填补中国文化空白的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16.
多丽丝·莱辛与爱丽丝·沃克是英美两国大师级的作家,莱辛以她独到的见解和深邃的哲学思考探索了女性在通往自由之路上的自我成长,其中那些极富独立精神,具有坚强意志的女性形象给人印象深刻。而沃克由于具有既是黑人又是女人的双重身份,在一生的创作生涯中把追求种族平等与妇女解放作为终身事业。莱辛与沃克都怀有深深的非洲情愫,在多部作品中表达了浓浓的非洲情怀。这两位作家在刻画妇女形象时都表现出了博爱的人文情怀,在对女性争取自由,追求独立的自我,重构自我的价值方面投入了浓墨重彩。虽然两位作家都拒绝被贴上"女权主义者"的标签,但是二人的作品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都是女性主义的力作,都对女性主义的发展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约翰·厄普代克的《葛特露和克劳狄斯》是一部对莎士比亚经典剧作《哈姆雷特》进行质疑并颠覆的佳作。作家对小说的女主人公葛特露人物形象进行了重新塑造,让现代读者以一个崭新的视角审视这一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葛特露形象解构的分析,论证了葛特露是一位有着独立鲜明的女性意识.努力寻求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女性,并对她与克劳狄斯的爱情做出了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分析莎士比亚名著《李尔王》中主要情节和次要情节中的相似点,并通过几组比较展示了莎士比亚对他那个年代罪恶的认识和领悟。这其中包括李尔王对科迪莉亚的误解以及葛罗斯脱的反抗;李尔王的真疯和爱德伽的佯疯;瞎子与明眼人,两种类型的悬崖以及剧中人物的不同结局。  相似文献   

19.
人文主义思想体系是以肯定人在世界万物中的崇高地位和价值为核心,以“真善美”三位一体为社会人生的理想境界和评判人类、社会自然的最高伦理道德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其本质上是对社会人生持积极肯定意义的价值观念体系。人文主义是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全新认识,现代社会更加需要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20.
女性旅游消费在旅游消费市场中所占份额日趋增加,是旅游消费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总结了女性旅游消费动机的两大影响因素:社会因素包含女性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加、女性学习行为的发展和“男主外、女主内”角色分工的转变;心理因素表现为女性追求美的心理、追求实惠的心理、好胜心理和趋同心理。上述影响因素使得女性旅游消费偏好有迹可循,为科学地展开女性旅游营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