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会稽”与“会计”在浙江省中部绍兴、嵊县、诸暨、东阳间有座会稽山。这座山古时原称苗山,相传夏禹曾在此大会诸侯,计算他们的贡赋,计功封爵,始名会稽,即现今会计之意。所以"会计"这一名词,也是古已有之。从周代开始,专门设置会计官吏,掌管财物赋税,进行日计...  相似文献   

2.
最早的赋税我国最早的赋税出现在夏朝,称为“贡”。据《孟子·藤文公上》记载:“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意思是说夏、商、周三代都是“什一之税”,即税率为十分之一(百分之十)。另据《史记·夏本纪》载,夏禹的后代夏启称帝后,为维护其统治,  相似文献   

3.
我国行政、事业、企业等单位现在使用的会计科目,是分别由中央各主管部制订下达的。由于事前没有通盘的规划,因此,有些经济内容相同或相似的科目,叫法各异,给教学和工作都带来不少困难,亟有统一的必要。 这种矛盾现象表现为: 一、经济内容相同或相似的科目,叫法各异。例如:“现金”:这一科目在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上称为“库存现金”,而在国营工、商企业的会计制度上则叫“现金”;“银行存款”: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上叫“经费存款”,农村人民公社会计制度则叫“存款”,而国营工、  相似文献   

4.
赋税自从出现以来,便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紧紧联系起来,综观史籍,我们不难发现,轻徭薄赋的政策的运行,带来了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出现了史家称颂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洪武之治”、“康乾之治”。历代的统治者,特别是明于治国的政治家无不把治理赋税当成“治国安邦”的关键政策,防止赋税成为人民灾难的渊薮,朝代更迭的导火索,相对讲其中较为成功的有唐代两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清代的  相似文献   

5.
“上之所求于下为赋,下之所纳于上为贡”。公元前22世纪,大禹治水成功后,大会诸侯于涂山,“任土作贡,分田定税,十一而赋”,开创了中国最早的赋税制度。  相似文献   

6.
《中国金融家》2007,(12):91-91
阮囊羞涩 《世说新语》记载,晋朝人阮孚曾持着一皂囊,行游于会稽。有人问他:“你囊中装的什么东西?”阮孚答道:“但有一钱看囊,恐其羞涩。”“阮囊羞涩”是反其意而用之,形容金银匮乏,袋里无钱。这一典故经常被人们引用,杜甫《空囊》诗中说:“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新颖别致。  相似文献   

7.
张铭 《新理财》2011,(12):34-35
税收学历来被视为官府之学、给领导出谋划策之学、寻找政策依据之学。这种认识并不全面。税收是国家权力和纳税人权利的交集点,而非政府单边之事,所以它也是民间之学,与亿万众生之图存、之福祉、之未来息息相关,所以,公众(纳税人)之于赋税的认识与看法,也应该在税收学的研究范围之内,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游离其外,如阿马蒂亚森所说,你不能凭部分人的富裕和局部的繁华来判断整个社会的快乐程度,所以你必须了解草根阶层的日常生活。笔者觉得他是说给每一位学者或决策者的,关键是我们是否听得进去。  相似文献   

8.
和买,泛指官府向民间购买物品的行为。其核心便是“和”,即蕴含着自愿交易、买卖的官民双方地位平等、官府购买民间物品应以货币的形式支付对价等含义。为了规范和买行为和保障和买秩序,元继于宋,确立起了一整套包括均平摊派、时估、法定程序、和买钱货两清的支付原则、税课管理制度等在内的和买法律制度体系。然而,和买法律制度在“商品化/赋税化”“和/不和”的博弈中,最终滑向了政府主导、赋税化的境地,而随意的摊派与吏治的败坏在其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和买法律制度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缓其由“和”向“不和”的赋税化性质蜕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自财政部陆续发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9项具体会计准则以来,目前除现金流量表和债务重组外,其余的会计准则暂在上市公司执行,同“两则”“两制”相比,新会计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已显示出其优势,在某些方面弥补了以往会计制度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漆亮亮 《税收征纳》2023,(12):51-52
<正>清代作家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被誉为我国“文言短篇小说之王”,其中很多故事脍炙人口,流传至今。毛泽东指出,《聊斋志异》其实是一部社会小说。其中有不少故事涉及明清税事,当代读者透过这些奇闻异事的表象,可以窥见明清时期的赋税生态与民生疾苦。赋税不公:社会怪象的直接诱因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繁杂不公,并因此滋生和诱发了很多社会怪象。《聊斋志异》中的《促织》《盗户》《王十》等篇目就反映了因赋税不公导致的怪诞现象。  相似文献   

11.
所谓会计文化的价值认同。就是指“以文载道”的文化价值观和“以文化人”的文明传承方式和表现方式。中国会计文化的变迁史,本质上就是一部会计人在长期理财实践活动中逐渐积累创造的精神文化史。从《史记》”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到“孔子尝为委吏曰:会计,当而已矣”:从明清的徽州会计、晋商会计、潮商会计的诚信衣钵.到潘序伦“信之一字.所包甚广。简言之,即诚实不欺.言行如一,有诺必践之谓也。  相似文献   

12.
企业实收资本的帐务处理江苏省大丰县财政局高新东旧会计制度对投资人投入企业的资本分散在“固定基金”、“流动基金”、“专用基金”、“其他单位拨入资金”、“专用拨款”等科目下进行核算。新会计制度则设置“实收资本”科目核算企业实际收到投资人投入的资本。本文试...  相似文献   

13.
为了督促工作人员严守国家财经纪律、认真贯彻执行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中国银行自1982年起试行财会稽核制度。财会稽核工作的任务是:检查和指导财务会计制度的贯彻执行;审查会计帐目,提出查帐报告;调查经济案件,维护财经纪律;辅导财会人员熟悉本职业务和财会制度,提高他们的业务和技术水平。财会稽核制度规定稽核工作分全面检查和重点检查两种。稽核工作内容主要为核对帐务和检查会计、财务制度执行情况两个方面。核对帐务包括检查各货币资金平衡表是否平衡,总账与分  相似文献   

14.
周占伟 《理财》2001,(3):31-31
在现行的有关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对于原材料收发业务比较频繁的企业,可以采用计划成本计价方法,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简化核算和揭示材料成本差异。但笔者认为,采用计划成本计价方法有许多不当之处,现提出来和大家商榷。  一、科目设置复杂  采用实际成本计价方法,原材料的实际成本直接记入“原材料”科目,如果原材料还未到达,则记入“在途物资”科目,待原材料到达后,再从“在途物资”科目转入“原材料”科目,这样只需要设置两个主要科目即可。而采用计划成本计价方法,则需要设置“材料采购”、“原材料”和“材料成本差异”等…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财政厅横向规划重点课题“加强会计制度建设,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共设三个子课题,潍坊市财政局承担了其中的子课题之~即“企业会计制度建设相关问题研究”和子课题之三即“会计制度配套机制建设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16.
张静 《涉外税务》2005,(7):34-36
赋税的合法性是赋税得以在一国存在的根本原因,但在我国现行宪法中并无相关规定,这使得我国的赋税面临合法性的危机,我们有必要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之经验,完善我国宪法中的涉税条款的规定,以树立我国赋税的合法性地位。  相似文献   

17.
春秋时荀况所写《劝学》名噪一时,传承至今,个中三昧值得世人比对体会,其文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之,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在学习上,孔子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  相似文献   

18.
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工会新会计制度的执行,使工会会计信息更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新会计制度与原来的会计制度相比,作了重大的改革,具体来讲有五大进步。一、适用范围更广。原来的工会会计制度分为基层工会和县以上工会两种,新会计制度既适用于基层工会,也适用于县以上工会。统一的会计制度,有利于各级工会会计核算的上下衔接,有利于加强管理。如:在同一个会计制度中,就能使下一级工会的“应付上解经费”、“上解经费支出”、“应收上级补助”、“上级补助收入”、“拨入经费”等会计科目分别与上一级工会的“应收上解经…  相似文献   

19.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年度终了,“事业结余”科目应无余额;“经营结余”全数转入“结余分配”科目,如为亏损则不结转。《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年终“结余”科目贷方余额为行政单位滚存结余;有专项资金的单位应将结余分为经常性结余和专项结余进行明细核算。可是,在部门决算报表中,均有单位产生“负结余”。以山西省2005年度部门决算数据为例,有132个预算单位的年终结余总额或部分预算科目中出现负数,其中:事业单位113个,经费自理事业单  相似文献   

20.
童光辉 《税务研究》2022,(10):128-135
汉唐时期,我国建立了以“人丁为本”的赋税结构,从汉代的“轻地重人”政策逐步发展到唐代中前期按丁计征的租庸调制。这种赋税结构虽然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小农经济发展与培植国家税源,但在收入分配上存在诸多负面效应。为此,统治者不得不采取各种纠偏措施试图纠正这些负面效应,“斟酌贫富”和“调均贫富”成为这一时期赋税制度变迁的主线之一。总结历史经验,直接税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不仅在于私人部门向公共部门让渡部分经济利益,更是对整个社会公私关系的动态调整,包括家庭在内的微观经济主体的边界、规模和结构都会随着税制变迁而发生深刻变化。税收政策能够有效调节收入分配的关键至少有三:一是有利于人口适度增长和家庭规模优化;二是有利于劳动力与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结合;三是有利于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