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南论坛》2006,(2):1-1
“科学的春天”是诗意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教兴国”是哲学的,而“科技创新”则是动态的。新年的第一周刚过,“创新”就一跃成为2006年开宗明义的一个热词。1月9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讲话,讲话标题中就连用了两次“创新”。这次大会所强调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是结合中国现阶段发展所面临的形势提出来的。这是因为中国现有的劳动密集型经济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这个阶段,要改变这种局面,只能靠技…  相似文献   

2.
基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背景,在粗略描述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从创新系统制度与机制设计、构建紧密合作型产学研战略联盟、搭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强化政府服务职能等8个方面提出了发展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推动东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本文借鉴欧盟智慧专业化相关研究,从科学、技术和经济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在各指标下将东营分别与领先创新型城市和同类创新型城市进行标杆对比,并构建SWOT矩阵,分析东营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结果发现:东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一定成就,R&D投入强度与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指标具有一定的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企业是短板,仍需加大培育力度。对此基于SWOT分析提出有关引才引智、创新主体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科技创新政策的支撑。综述了我国知识创新政策、技术创新政策、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创新政策、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政策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与科技决策机制创新研究现状,指出了我国创新政策研究的不足及其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经济结构继续优化,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这对产业人力资本的积累、升级、配置并形成新的供需平衡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现阶段“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目标是影响人力资本需求侧的主要因素.在中国适龄劳动力人口进入绝对下降时期,产业人力资本必须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对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产权制度瓶颈”及其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到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程度低、产权结构单一、产权不清等问题的困挠,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和效益受到严重制约。本文在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产权制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人力资本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第一资本,知识产权是高新技术时代最重要的财产权。充分利用风险投资这种制度安排使高新技术中资本、人力和技术三大要素有效结合,将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提出创新系统是“武汉·中国光谷”建设的平台和立足点,并有针对性地分析了美国西部内陆的犹他州通过建设创新系统使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跨越式发展的经验及对武汉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构建了一个完全竞争环境下企业的创新研发模型,通过对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及创新的外部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企业在生产部门和研发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原则是使任何两种要素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在两部门之间都没有区别。当考虑研究开发的外部效应时,提出创新型国家的构建思路,目的是如何对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和创新的外部效应的控制来实现创新为社会带来最大的正外部效益。  相似文献   

9.
陈晨  李平  王宏伟 《财经研究》2022,48(5):80-94
创新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建设目标下,不同的科技创新政策不断推出。以创新型国家建设为目标,2006年推出了国家创新型企业试点政策与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连同更早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政策,成为助推国家科技创新水平提升的关键之举。文章在分析政策创新效应机理的基础上,通过手工收集整理国家创新型企业中的上市公司名录,以2003-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处理效应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政策的协同创新效应和机制。研究发现:(1)国家创新型企业政策、国家创新型城市政策和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均具有促进作用,且呈现协同创新效应。(2)借助创新平台建设、政企关系改善、要素市场完善和服务环境优化等,创新型城市政策强化了创新型企业政策的创新效应;此外,通过为企业提供政府补助、增加税收优惠和缓解融资约束等措施,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和国家创新型企业政策呈现出协同创新效应。(3)借助自身资源基础,国有企业的政策协同创新效应强于非国有企业;此外,与中部和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政策协同创新效应和福利效应更强。文章分析了国家创新型政策的协同创新效应,为未来创新型政策组合设计、...  相似文献   

10.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在于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本文从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政府、企业、大学与科研院所、中介机构以及创新载体高新区产业集群出发,阐述了各自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及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李英伟 《经济师》2008,(3):149-150
国际学术界将那些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致力于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在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上,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党综合分析世界发展趋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大决策。文章从促进教育、人力资本、循环经济、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科技创新和新经济等几方面的发展入手,论述了在我国如何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问题。  相似文献   

12.
, 《广东经济》2013,(8):94-95
扬帆撒网产业链招八方商佛山以3797平方公里的面积,既不沿江靠海,也不是特区,近年来经济总量、工业总产值均居全国城市前列,尤其是工业崛起了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的家电、陶瓷、铝型材、家具等一大批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链是佛山成功的关键。为巩固产业集群优势,壮大实体经济规模,优化提升实体经济质量和效益,2012年,佛山市实施产业链招商  相似文献   

13.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汹涌澎湃的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起直追。中央决定,全面实施《规划纲要》,经过15年努力,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我国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显  相似文献   

14.
《当代经济》2006,(3):5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汹涌澎湃的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起直追.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区域创新系统的角度出发,在对中国区域创新网络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区域创新系统面临的管理体制不利于创新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化运做环节多"瓶颈"制约等一系列问题,并对中国科技工业园区的应对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一是建设新型的管理体制;二是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三是营造激励性的人才环境体系;四是建立多方位的政策环境体系。  相似文献   

16.
国家高新区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在当前全社会关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形势下,本文探讨其定位问题和历史使命.对事关高新区发展面临的五大战略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分析,以期对这些问题引起关注、思考和研究,并对进一步加快高新区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探讨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分析创新型国家的三种类型,通过与当代创新型国家的比较,指出我国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差距,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它不但能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具有高收益性等,而且它的发展决定着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高低,因此,我国越来越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目前,可以针对人力资本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关系,将前人学者的研究理论,应用于具体行业,分析人力资本在特点和机制方面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作用,得出高新产业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发明专利人均授权量作为衡量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性指标,以RD人员占人口比重、大学在校人数占人口比重、初中毕业生升学率、高中毕业生升学率4项指标的第一主成分作为衡量国家人力资本强度的综合性指标,探讨人力资本对自主创新的长期驱动效应。运用日本1965-2009年创新转型时期的数据,经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出,人力资本是自主创新的长期驱动力量,其驱动效应可以一直延续至7年以后。同时结果暗示,国家的创新转型是一国人力资本长期积累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浙江台州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现状的剖析,提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迫切性。当前,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落后状态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严重背离,因此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而民营企业的的转型升级关键要靠企业的元动力,即人力资本优化与创新形团队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