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崔华林  刘晖 《财会月刊》2012,(32):17-20
本文以我国2001~2007年32家实施管理层收购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实证分析管理层收购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长期影响。研究发现,实施管理层收购后上市公司的总体绩效有所提升,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上市公司的规模显著扩大,但上市公司规模扩张的同时并没有取得预期的规模效益,总体上看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反而在降低。  相似文献   

2.
上市公司收购境内企业外资股权的财务绩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我国上市公司收购海外资本持有内地企业股权的案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并购的财务绩效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样本总体来看,上市公司收购海外资本所持内地企业的股权后财务绩效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企业性质、规模和行业类别不同的上市公司样本并购后的财务绩效表现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3.
柴勇 《企业研究》2011,(4):95-96
目前,国有煤炭企业上市公司管理层融资收购分析正处于试点中,如何规范有效地进行融资收购,已成为煤炭企业上市公司及业界专家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对此问题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此外,煤炭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准确评价也成为其企业地位一个十分现实的反应。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煤炭行业上市公司融资收购状况分析,从客观上分析煤炭企业上市公司的现实状况并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关于煤炭企业上市公司管理层融资收购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4.
国外上市公司一般在分拆业务、剥离资产、反收购、母公司需要筹集现金避免财务危机等情况下实施管理层收购,其完全是一种市场行为,而我国目前上市公司推行管理层收购的目的大多是为了明晰产权,行政性安排的作用举足轻重,因此MBO的财务风险也呈现出自己的特色。根据管理层收购的特点,我们应着重关注以下三  相似文献   

5.
基于我国发生并购行为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0—2013年的数据,研究财务独立董事对管理层私利、高管过度自信和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财务独立董事对企业并购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管理层私利与高管过度自信均会造成企业并购后绩效的下降;财务独立董事通过抑制管理层私利和高管过度自信可改善企业并购绩效,同时,财务独立董事的年龄、学术背景将会对其改善并购绩效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沪深2001~2006年已实施管理层收购且至少有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2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分别从收购主体、收购客体、收购定价、融资渠道和实施MBO的绩效几个方面探讨了我国企业管理层收购中的主体和客体所具有的特殊性,得出如下结论:我国企业MBO的政策主导性很强;以壳公司为收购主体;管理层控股份额一般在30%以内;主要收购非流通股;收购定价与每股净资产高度正相关;实施MBO前后企业绩效的提高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粤美的MBO案及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例进行管理层收购的上市公司。笔者选择粤美的作为个案,从合法性、资金来源、股权结构以及财务状况四个方面对其管理层收购过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公开的年报数据,比较公司管理层收购前后的融资、派现以及关联方交易情况,说明MBO的绩效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8.
管理层收购(MBO)作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重要方式,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对收购主体的要求不恰当、对转让价格的界定不合理、对融资来源的规定不明确等诸多因素,导致上市公司实施MBO后的财务绩效大幅下降。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在于完善法律体系,加快金融市场发展,培育企业家市场,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强化审计监督。  相似文献   

9.
选取2015年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管理层激励以及企业财务绩效和市场价值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研发投入强度对国有上市公司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对企业市场价值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管理层激励对二者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管理层薪酬激励对国有上市公司研发强度与财务绩效关系起到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而管理层股权激励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较弱;同时在对企业市场价值(托宾Q值)的研究中发现,管理层股权激励对国有上市公司研发强度与企业市场价值关系起到了更加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而管理层薪酬激励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管理层收购(MBO)作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重要方式,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对收购主体的要求不恰当、对转让价格的界定不合理、对融资来源的规定不明确等诸多因素,导致上市公司实施MBO后的财务绩效大幅下降。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在于完善法律体系,加快金融市场发展,培育企业家市场,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强化审计监督。  相似文献   

11.
蒲晓辉 《价值工程》2010,29(13):42-43
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机理,提出了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的假设,并以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综合绩效之间存在一定的正向相关关系,但其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比较微弱。  相似文献   

12.
钢铁上市公司是钢铁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其经营业绩直接反映整个行业的盈利状况和发展潜力。本文基于突变理论的思想,结合我国钢铁行业财务分析的特点,从业绩能力和发展能力两个方面,构建了钢铁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突变级数法,以普钢类上市公司为例,利用公开的财务数据,对我国25家钢铁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行了实证研究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显示,普钢类上市公司在经营业绩综合表现方面,尚无具有绝对优势的领先者,盈利质量整体较低,企业的价值创造有待进一步提高;行业内部需要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方法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日益规范化和上市公司数目量的急剧增长,上市公司的综合业绩已成为股东、债权人、经理人员、供应商、雇员和工会乃至中介机构关心的主要问题,正确、公允地评价上市公司综合业绩已成为有关各方的共识。本文对国内外有关上市公司综合评价的典型方法进行了介绍和评析,为研究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综合评价方法提供一定的借鉴,以期对我国正在开展的相关实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财务治理的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股东治理机制在1%置信度下显著发挥作用,资本市场的外在治理机制在10%的置信度下发挥作用,股权结构对我国企业的治理绩效有影响,但债权治理机制在统计意义上对业绩没有影响,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债权软约束现象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5.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业绩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业绩之间存在双向互动的相关关系。现有研究大多都是在一组样本中只选择一个业绩指标来检验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业绩之间的单向相关性。本文在同一组样本中选取了包括每股收益、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和总资产利润率在内的多个业绩指标同时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业绩的相关性进行双向回归分析,得出了“资本结构与多个业绩指标之间的双向相关关系均为负相关关系”的结论,并在对这个结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优化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同时提高公司业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伟 《物流技术》2021,(3):42-44,96
采用2016-2019年物流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从股权结构视角对物流上市公司业绩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和机构投资者持股均与公司业绩呈显著的正相关,说明了一定程度股权集中对公司业绩有积极影响,适度的股权制衡有利于提升公司业绩,增加机构投资者持股可以改善公司业绩。  相似文献   

17.
李惠杰  曹李朵 《价值工程》2012,31(13):134-135
本文利用SPSS16.0计算分析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以纺织行业上市公司2010年的年报数据为样本,选取了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和股东获利能力等方面的财务指标,通过建立财务绩效评价模型,得出了纺织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的综合评价得分,并对企业改进其财务绩效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证券市场进行首次公开发行股权融资(Initial public offering,以下简称IPO)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上市公司往往存在着募资效率不高、资金闲置或滥用等问题。文章以广西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会计指标法对其IPO绩效进行实证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广西上市公司的绩效进行整体检验,探讨上市公司IPO后经营业绩变化的趋势和成因,并就提高广西上市公司IPO后的经营业绩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激励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高管薪酬通过促进其管理能力的发挥,进而影响企业业绩。但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水平与企业业绩不相关,上市公司的薪酬激励效果有限,需要进一步完善。影响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公司规模、第一大股东比例、国有股比例、流通股比例、董事会规模、总经理权限和公司所处的经济地理位置。  相似文献   

20.
姚禄仕  方芳 《价值工程》2009,28(6):130-133
选取1179家样本上市公司,分非ST类公司和ST类公司两组对多元化发展模式与公司经营的关系进行比较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非ST类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与多元化程度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ST公司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