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娜 《魅力中国》2010,(23):288-288
《紫色》采用书信体格式,向读者展示了黑人女性茜莉从麻木、觉醒、抗争到独立的成长过程。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所出现信件的三个不同阶段,探折了沃克的书信体小说《紫色》中书信体格式与其主题紧密结合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宠儿》和《紫色》分别是托尼·莫里森和艾丽丝·沃克的代表作,她们在小说中以不同的手法构建了黑人女性的成长之路,真实反映了美国黑人妇女饱受歧视和压迫的生存状态和她们觉醒后奋起抗争的艰难历程,同时也揭示了造成黑人女性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艾丽斯·沃克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小说《紫色》是其代表作,也是其妇女主义精神的完美体现.本文通过剖析女主人公茜莉在遭受无尽的痛苦和精神折磨后,获得救赎、确立自我的精神历程中,探讨了黑人女性的自我意识和身份建构等妇女主义问题.  相似文献   

4.
张雯 《魅力中国》2010,(23):290-290
《看不见的人》是拉尔夫·艾里森的代表作,小说描述了一位黑人青年从迷失中寻找自我,最终找到真正自我的成长历程。主人公的一系列的经历也体现了他从对黑人文化的漠视,到对黑人文化的接受,最后到对黑人文化的认同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紫颜色》是美国黑人女作家史丽斯·沃克的代表作,是一部关注黑人女性心灵成长的作品,通过对几位黑人女性痛苦生活经历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主人公为了生存在压迫下失去自我、寻找自我并最终重塑自我的追寻过程.本文拟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对作品的生存空间从物质和心灵两方面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女性成长小说理论来解读当代英国女作家莱辛后期现实主义小说《一个好邻居的日记》,分析小说女主人公简·萨默斯是如何实现精神的成长、自我的完善。并呼吁现代人要学会付出、给予、感恩、珍惜自已所拥有的一切。  相似文献   

7.
《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代表作之一,它讲述了黑人女性珍妮如何找寻自我并实现自我觉醒的故事。从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该如何生活到独立勇敢地与大自然抗争并向社会束缚发起挑战,珍妮经历了一个精神的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8.
卡勒德·胡赛尼的《灿烂千阳》通过两个普通阿富汗女性的视角,讲述了她们面对残酷的命运从失去自我到重拾生活希望的感人故事.本文通过成长小说角度对玛丽雅姆进行了分析,证明了《灿烂千阳》中主人公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她们坚韧、顽强、决不放弃的精神,这种人性的光辉犹如一千个灿烂千阳一样,照耀着这片土地的人们,激励着他们顽强成长.  相似文献   

9.
曹欢 《理论观察》2014,(12):110-111
《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是玛雅·安吉洛的自传体成长小说,本文主要分析了小说中的主要女性人物形象以及她们对玛格丽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梅娜 《魅力中国》2009,(36):175-176
《愤怒的葡萄》因为其题材和特定的时代背景,被许多评论家作为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加以分析。本文以美国的成长小说为原型模式,通过分析罗莎夏艰难的成长历程,从而展示她如何在苦难的环境中最终学会认识自我,重塑自我,并勇敢地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拉尔夫·沃尔多·埃里森是美国黑人小说家,两部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和《六月庆典》确立了沃尔多·埃里森在黑人文学乃至整个美国文学中不可动摇的地位。本文运用空间叙事角度来分析和审视黑人形象,从地志空间、社会空间和文本空间三个方向来分析这两部小说的写作手法,从而探究小说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2.
吴小雪 《新西部(上)》2007,(3X):183-183,188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先锋小说创作的开篇之作,同时作为一篇成长题材的小说,作者借助“成长”这个过程阐发了自己对世界,对人本身的看法,使得主人公的十八岁成长体验完成了由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到认识自我的现实主义式的回归。  相似文献   

13.
美国黑人文学是美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长及发展与美国黑人民族意识的成长与发展息息相关。从早期的废奴文学,呼吁改变黑人痛苦低下的生存状况,到“哈莱姆黑人文艺复兴运动”,呼吁黑人平等的社会权力,再到黑人美学、文化运动,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自身民族文化的肯定,我们能够看到黑人为自身民族发展的奋斗过程。文章从黑人文学不同阶段的主题着手,探讨了美国黑人民族意识的成长与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作为美国著名的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在创作中恪守黑人的伟大传统,把百纳被的缝制融入到自己小说的创作过程当中。借用百纳被缝制的特殊过程以及百纳被的传统意义,解构了淹没黑人声音的、充斥白人声音的美国历史,并通过把黑人的声音加入美国历史,重建了那段鲜为人知的关国历史。为美国黑人迎接未来美好生活奠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将把莫里森的小说创作和百纳被的缝制过程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5.
对于后殖民时代的流散族群来说,文化身份不是一个本质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处在不断建构和再建构的动态的认同过程。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爱》就是一部描述20世纪美国非裔流散群体,尤其是女性流散群体身份的迷失与建构的小说。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来看,以小说中的黑人女性L为代表的流散主体在流散身份建构的过程中,要面对种族、性别、阶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多重压迫下,以L为代表的黑人女性,只有固守民族文化,捍卫女性独立,才能完成对流散身份的建构,从而获得真正的独立与自由。  相似文献   

16.
刘俐 《魅力中国》2014,(21):101-101
《金瓶梅》作为古代”四大奇书“之一,因其中的部分女性用性欲挑战了传统道德而经常被解读为女性追求自我的解放与独立自由,但是这种观点却是未从整体上把握这部长篇小说,未考虑小说的主旨指向与道德批判的明确性。因此本文主要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金瓶梅中的女性,一群依旧“受困”的女性。  相似文献   

17.
王芳 《魅力中国》2010,(23):277-277
张抗抗的小说《作女》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强烈反响,书中女主人公们千姿百态的生活像是一首首冲锋的号角,在追寻女性自我价值与意义的同时,不断冲破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传统法则,为在男权社会苦苦挣扎的女性们呈现了一种新的生活观念。本文将分析卓尔和陶桃的生活态度与选择,可以从中认识到女性在追求自我的时候所难以突破的桎梏和应该引以为戒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陈伟 《魅力中国》2014,(7):91-92
在莫里森的长篇小说《宠儿》中,对大自然的赞赏反表达人与自然和谐依存的思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生态批评理论的角度出发表明《宠儿》中展现了黑人奴隶在以白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中被异化变形的自然人性,并通过对小说中自然的分析揭示出作者对大自然力量的赞许,自然是黑人心灵依托的支柱,作者期望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使人性回归到自然状态重新构建黑人缺失的伦理诉求。  相似文献   

19.
陈琳 《西部大开发》2010,(1):143-144
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分析艾丽斯·沃克《紫颜色》中匠心独到的女性主义叙事艺术,揭示这一叙述技巧在该小说女性的自我表达和颠覆男权传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万鸣  马娅  鞠晨  马倩倩  贾剑秋 《魅力中国》2014,(6):108-110,128
游历于西藏与内地两个不同文化圈的藏族作家多吉卓嘎,以其《藏婚》、《玛尼石上》等作品引起人们的关注。她的小说以独特的视角观照了现代文明下汉藏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形态,反映了藏族人在现代化进程中遭遇的困惑。本文以其《藏婚》等小说为例,解析汉藏历史文化差异对现代汉藏婚姻观、爱情观的影响,藏族女性主体意识在文化交汇时的觉醒.以及在文化他者的入侵中藏族青年实现自我批判与自我更新的过程.从中探寻现代文明下民族文化由冲突到融合的枢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