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明皓  邱道持 《经济地理》2007,27(3):476-479,488
土地供求分析是建立适度的土地储备规模,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对储备用地的适度规模进行预测可以建立在经营性用地需求和经营性用地的供给分析基础上,文章首先对重庆市都市圈房地产用地的需求进行了分析;接着依据供给制约需求的原则,对重庆市都市圈城市用地的可供性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土地储备适度规模的计算模型。最后,对储备用地供应计划制定及农用地转用指标分解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所探讨的建立土地适度储备规模的原理与方法对指导储备用地的需求预测、制定土地储备计划和农用地转用计划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效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指由城市政府委托特定机构。依照法律程序,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要求。对通过收回、收购、置换、征用等方式取得的土地进行前期开发、整理。并予储存,以供应和调控城市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确保城市政府切实垄断土地供应的一种管理制度。上海市于1996年11月15日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土地发展中心。开展城市土地储备工作。此后。杭州、厦门、南京、青岛、广州、郑州等城市相继成立了城市土地储备机构。迄今为止,全国已有1000多个市县建立了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当前,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有四种典型的运作模式,它们的效益如何,如何进行定量分析,是非常值得探讨的。本文拟通过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效益进行综合评价。以期对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理论做有益的补充。对城市土地储备工作的开展提供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晓霏 《经济论坛》2009,(10):59-60
土地储备制度是各国政府高效控制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一种常用手段,在我国目前属于一种新的政府管理与控制房地产行业与市场的手段。在实践过程中,土地储备政策确实为地方政府解决房地产市场出现的问题做出了一些贡献,但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本文从土地储备制度的原理入手,分析了土地储备对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并对如何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4.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与政府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城市土地制度的一项创新 ,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 ,在杭州、上海、青岛、南通、绍兴、珠海等 10 0 0多个城市 ,都已建立了城市土地储备制度 ,并在许多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但土地储备制度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本文从探讨政府干预土地一级市场的理论依据入手 ,对我国土地储备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福生  曾霄 《当代经济》2006,(12):31-32
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我国城市用地制度的再一次创新,是进一步深化我国城市用地制度改革的一种客观要求.然而,实施土地储备制度,使城市土地交易走向市场化,风险也必然伴随着土地储备制度的实施而存在.文章借鉴国外土地储备风险控制的相关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利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阐明了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存在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建立域市土地储备制度是我国城市用地制度的再一次创新,是进一步深化我国城市用地制度改革的一种客观要求。然而,实施土地储备制度,使城市土地交易走向市场化,风险也必然伴随着土地储备制度的实施而存在。文章借鉴国外土地储备风险控制的相关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利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阐明了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存在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中国土地储备制度是强化政府供应和调控城市各类建设用地职能的重要举措,是土地管理的重要部分,对于完善土地管理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土地储备发挥的重要作用,阐述土地储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践提出部分相应对策,以便为政府更好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1.建立土地储备的专门组织机构。土地储备制度的运作涉及到诸如土地管理、计划、经济、财税、规划、房管、司法等部门,城市政府的支持和指导是保障储备制度成功运作的关键,没有政府的支持和指导,土地储备制度很难发挥调控城市土地市场的作用。只有成立城市土地储备管理委员会,才能从组织上确保土地储备制度的彻底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市场的建立与运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城市政府调控各类城市建设用地需求的一种管理制度,而城市土地储备市场则是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实施的一种合理、有效的组织形式。作为一种新的市场组织形式。本文对城市土地储备市场建立的必要性、城市土地储备市场的运行模式及城市土地储备市场运作的资金支持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10.
土地储备与城市经营的融合、互动与协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昌中  陈敬雄  范宇 《经济地理》2004,24(1):91-94,90
从历史、经济和政策等角度入手,分析了土地储备和城市经营所产生的背景,并阐明了当前土地储备和城市经营融合的经济意义,进而明确了土地储备在城市经营进程中的机构和功能定位。并以南京市土地储备实践为例,印证了土地储备在政府城市经营中大有可为,分析并提出了储备运作过程中的风险和规避机制,以及土地收储过程中土地收益如何合理分配的问题。最后,结合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完善土地储备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测量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包容性增长的基本内涵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套由4个维度、7个领域、13个指标组成的包容性增长指数;然后对评价指标赋权重,形成了一套包容性增长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运用该指标体系对1990-2009年中国的包容性增长进行了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提出了建议。评价结果发现,中国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包容性趋势,经济增长迅速并且带来了就业增长,提高了人的基本能力和基础社会保障水平,但是中国包容性增长整体水平比较低,并且发展缓慢,收入不平等越来越显著,成为中国实现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巨大障碍。因此,应该从实现机会平等角度设计政策,追求经济增长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12.
现有对于经济增长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在经济增长数量分析的框架下展开分析,而很少从经济增长质量分析的框架人手进行考察。经济增长质量是指经济增长内在的性质与规律,具体包括经济增长的结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以及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四个维度。当经济增长的结构趋向于均衡时,经济增长质量将会得到提高。本文从经济增长质量视角出发,采用国际规范的逻辑实证主义分析方法,以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结构转化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证考察。研究表明:模型的估计结果与理论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中国1978—2007年间经济增长结构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论经济增长模式选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一个国家选择何种经济增长模式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只有选择适当的增长模式才能够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挑战与战略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江小涓 《经济研究》2004,39(10):4-13
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国际经验表明 ,在这个时期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中国面临一些发展中国家共有的条件和问题 ,也面临独有的挑战与机遇。要保持我国经济继续较快增长 ,就要立足国情 ,立足当代 ,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 ,包括坚持继续深化改革 ,消除增长的体制障碍 ;更加注重就业问题 ,保证经济增长的共享性和社会稳定 ;促进形成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 ,使经济增长可持续 ;更加注重扩大内需 ,降低开放性增长动力减弱的影响 ;加快发展服务业 ,提高服务业对增长和就业的贡献率 ;加大对重大战略问题的科技投入 ,解决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技术瓶颈 ;更多关注公平和稳定问题 ,减少发展的阻力和摩擦 ;维护并积极推动全球资源、技术与产品的自由贸易体制 ,为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争取较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5.
风险投资对我国创业板公司业绩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2010年10月30日前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的134家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风险投资对创业板公司业绩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有风险投资背景的公司业绩增长显著高于无风险投资背景公司,表明风险投资的介入对创业板公司的业绩增长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随着风险投资参与度的增大,创业板公司的业绩增长并未出现明显提升,相反,当风险投资持股比例超过30%后,创业板公司的业绩增长状况明显变差,这表明我国风险投资的运营与发展尚未成熟,创业企业对风险投资的引入应当适度。  相似文献   

16.
The issue of model uncertainty is central to the empirical study of economic growth. Many recent papers use Bayesian Model Averaging to address model uncertainty, but (Ciccone and Jarociński, 2010) have questioned the approach on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grounds. They argue that a standard ‘agnostic’ approach is too sensitive to small changes in the dependent variable, such as those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vintages of the Penn World Table (PWT). This paper revisits their theoretical arguments and empirical illustration, drawing on more recent vintages of the PWT, and introducing an approach that limits the degree of agnosticism.  相似文献   

17.
Average incomes in the poorest two quintiles on average increase at the same rate as overall average incomes. This is because, in a global dataset spanning 121 countries over the past four decades, changes in the share of income of the poorest quintiles are uncorrelated with changes in average income. The variation in changes in quintile shares is also small relative to the variation in growth in average incomes, implying that the latter accounts for most of the variation in income growth in the poorest quintiles. In addition, we find little evidence that changes in the bottom quintile shares are correlated with country-level factors that are typically considered as important determinants for growth in average incomes or for changes in inequality. This evidence confirms the central importance of economic growth for improvements in living standards at the low end of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It also illustrates the difficulty of identifying specific macroeconomic policies that a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growth rates of those in the poorest quintiles relative to everyone else.  相似文献   

18.
In a model where agents use their labour/education choice to adjust their consumption profile over time, I show that the impact of uncertainty on growth depends, critically, on agents’ attitudes towards risk, reflected by the coefficient of relative risk aversion. In this respect, the well known result from the literature on ‘saving under uncertainty’ can be extended into a broader context, whereby the intertemporal profile of consumption is determined via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rather than saving and physical capital investment.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及前景分析   总被引:68,自引:1,他引:67  
中国经济在过去26年间持续快速增长,高增长的动力是什么?未来10—20年,能否继续保持这种态势?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建立中国经济增长的综合因素模型,得出如下基本结论:资本投入增加是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源泉,包括结构升级、人力资本效率提高、制度变迁等在内的技术进步的贡献也较强,劳动投入增加的贡献相对较弱,这与中国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劳动边际效率较低有关。未来16年,中国经济仍可望继续保持适度较快增长,但要达到目前的高速度,将面临投资率继续增高,能源约束加大等矛盾。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解决这一症结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马克思经过二十多年的科学拓荒,独立地开辟了后来被称为经济增长理论的新领域。在经济增长理论史上,马克思第一次将静态分析动态化、短期分析长期化,建立了第一个经济增长理论模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费里德曼以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为根据,建立了第一个经济增长数学模型。研究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以及后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据此建立的经济增长数学模型,借鉴西方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合理因素,从实际出发,深入探索相关理论和现实问题,对弘扬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理论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